呂布方天畫戟上的兩隻耳朵有何用?張飛的矛頭為何彎彎曲曲?
文|原廓
張藝謀執導、於2018年國慶期間上映的電影《影》,以其一貫引以為傲的鏡頭表現能力,為廣大觀眾呈現了一個交織著勇氣與陰謀、忠誠與背叛,充滿了中國風水墨煙雨元素的架空幻想武俠世界。而作為一部以武打作為重要賣點的動作電影,《影》裡面出現的那些冷兵器,諸如神勇無敵的境州守將(明顯原型是關羽)的82斤大刀、連射十二發並擊穿敵軍鎧甲的連射弩、有金屬葉片可以旋轉殺人的沛傘也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過,《影》畢竟是架空歷史的虛構電影,需要考慮的是情節與視覺效果,所以對於武器不可能像歷史紀錄片那麼考證與寫實。而這種對於古代軍事武器的誇張與演繹,在張藝謀導演的電影《英雄》里也出現過。那個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秦軍箭陣,就將秦軍弓弩的射程與威力進行了很大的藝術誇張,而且還讓秦軍的蹶張弩兵採用了躺倒後用腳蹬著弩臂的發射方式。而中國歷史上的蹶張弩,雖然需要用腳蹬住弩臂開弦,但弩機的作用正是保證其張弦之後,可以保持待擊髮狀態,並以任意姿勢射擊。《英雄》里那種躺倒發射的方式,其實屬於畫蛇添足了。當然,就如前面所說,電影作為文藝作品,對軍用制式武器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藝術誇張與創作是無可厚非的。這也是中國傳統藝術創作里的慣用手法。比如《影》裡面的那把82斤大刀明顯就出自《三國演義》。中國傳統小說家或評書藝人,會常常像這樣為角色打造一款標誌性武器,來突顯人物身份與性格,更好地塑造其形象,例如呂布的方天畫戟。
呂布的標誌性冷兵器方天畫戟的情況,與關羽的青龍偃月刀相同。方天畫戟的真實原型就是宋代《武經總要》里記載的戟刀。通過書中圖例可以知道,這種刀(並不是戟)就是單耳的方天畫戟。現存的戟刀也有雙耳版本的,但一般認為這種戟刀是禮儀兵器,而非實戰用具。但不得不說,這種兵器看起來很酷炫,拿在手中立刻充滿主角光環。
至於三國時代,也確實存在戟這種武器。其從先秦時期開始就是軍隊基本裝備之一:「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詩·秦風·無衣》)到了漢代還一直存在「兩陣相近,平地淺草,可前可後,此長戟之地也,劍盾三不當一。萑葦竹蕭,草木蒙蘢,支葉茂接,此矛鋌之地也,長戟二不當一。」(晁錯《言兵事疏》)。以至於「持戟」這個辭彙甚至成為士兵的代名詞。到了三國時期,戟也是常見軍器,正史里也不乏記載:「平旦,張遼被甲執戟,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孫權大驚,以長戟自守。」(《三國志·張遼傳》)
但此戟非彼戟,跟戟刀以及方天畫戟更毫無關係。而且,戟還分為兩種,即先秦的青銅聯裝戟和漢代的鋼鐵卜字戟。青銅聯裝戟在秦始皇陵里多有出土,本質上是矛和先秦武器戈的合體。就是在戈的前端裝一個可以刺擊的矛尖,或者直接鑄造或鍛打成一個整體,使這種新的武器既可以刺又可以鉤。
而到了戰國時代末期,在聯裝戟的基礎上,新式的鋼鐵卜字戟出現了。這種戟大多數為鋼鐵鍛制,也有少量為青銅鑄成。卜字戟的外表呈卜字,戟援和戟刺細長,且裝柄時,戟頭上的穿位於戟刺的對側。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卜字戟都是軍隊的常用武器。
戰國銅戟(左),為聯裝戟,中山王厝墓出土;西漢鐵戟(右),為卜字戟,滿城漢墓出土
不過,歷史上的呂布卻沒有使用卜字戟的直接記載。關於呂布所使用的武器,只是有弓箭,「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軍」(《三國志》);長矛,「布應聲持矛刺卓,趣兵斬之。」(《後漢書·董卓傳》)「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漢末英雄記》);一種被稱為手戟的短兵,正史里也有呂布使戟的記載:「布因登求徐州牧,登還,布怒,拔戟斫幾。」(《三國志·陳登傳》)
至於著名的「轅門射戟」,按史書里的說法是「乃令軍侯植戟於營門」,沒有任何證據能說明那柄戟是呂布的。
至於張飛的丈八蛇矛,情況也與前兩者類似。在目前所能見到的影視作品中,張飛的「蛇矛」基本都是矛頭弄成彎彎曲曲的像蛇一樣,很有辨識度。而前文提到過的那位晉代猛將陳安,除了七尺大刀,也是「蛇矛」這種武器的使用者,「右手執丈八蛇矛」。這也是蛇矛第一次出現在歷史記載中。到了唐代,當時的文人似乎很喜歡「蛇矛」這一辨識度極高的冷兵器。李白《送外甥鄭灌從軍其二》有「丈八蛇矛出隴西,彎弧拂箭白猿啼」;杜牧《郡齋獨酌》有「犀甲吳兵斗弓弩,蛇矛燕戟馳鋒芒」;陸龜蒙《村夜二篇》有「遇敵舞蛇矛,逢談捉犀柄」。但這期間無論是兵書圖冊還是壁畫造像,以及出土文物,都沒有矛頭弄成彎彎曲曲如蛇一般的蛇矛出現。直到明清時
代,這類蛇矛才開始大量出現。其矛頭有兩種類型,一是閉合如劍端,一是張開如吐信。按照分析,矛頭如此設計是為了增加切割能力,就是同等長度的矛頭,彎曲之後的刃部更長,可增加接觸面,擴大傷口。而且有意思的是,當時不但是中國,全世界都出現了類似的器型。外國人將其稱為焰型武器,比如德意志地區的焰型劍,以及菲律賓的焰型矛頭。同時,也有觀點根據《釋名》中「矛長丈八尺曰矟」推斷,丈八蛇矛也可以曰矟,也就是槊。有可能,魏晉史書與唐代詩歌里的「蛇矛」並不是矛頭彎曲長得像蛇,而是矛特別長,握起來宛如握著一條長蛇,跟明清時代那種矛尖如蛇的長矛不是一回事。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記錄南京大屠殺日軍罪行的國際友人:經常被毆打,法庭上積極作證
※日軍的三大弱點使其對游擊作戰很是頭疼,但一大優勢使人覺得可怕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