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多D」剛做完心電圖,為啥又讓我做動態心電圖?
剛做完心電圖,為啥又讓我做動態心電圖?
受訪專家: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技科副主任醫師 謝慧文
文/羊城晚報記者 陳輝 通訊員 張秋霞
微 導 語
許多病人有過這樣的經歷,
經常在家中自我感覺
明顯的心悸、胸悶、胸痛,
可到醫院一做心電圖,
什麼問題也沒有。
這時,
醫生可能會建議
做動態心電圖。
對此,不少人覺得奇怪:「為啥剛做完常規心電圖檢查,又要花錢做動態心電圖檢查呢?」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技科副主任醫師謝慧文告訴你:動態心電圖到底是一項什麼樣的檢查?做此項檢查又需要注意什麼?哪些人需要做24小時動態心電圖?
哪些人需要做動態心電圖?
01
65歲以上的老年人
一般來說,超過65歲的老年人體檢時即使心臟無癥狀,最好也加測24小時動態心電圖。因為早期的心肌缺血幾乎沒有明顯的癥狀,老年人更加難以察覺到。老年人每年必須定期做動態心電圖,為自己的心臟安全加把「鎖」。所以,下面4種情況建議都要做24小時動態心電圖。
02
有心慌、胸悶、頭暈者
日常生活中時常有些人不時會出現心慌、胸悶、胸痛、頭昏或暈厥等疑似心臟疾病癥狀,但常規檢查(包括心電圖)往往查無實據而診斷困難。此時採用動態心電圖檢查,常能捕捉到常規心電圖難以發現的偶發、短陣心律失常或一過性心肌缺血發作,從而使病人得到明確診斷與治療。這是動態心電圖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情況之一。
03
體檢發現心律失常者
對常規檢查已有發現、但其性質或潛在風險尚不完全明確的一些心律失常,可藉助於動態心電圖檢查,進一步收集大量的心電信息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常能明確心律失常的類型、發生頻率及風險程度等。另外動態心電圖可觀察發現複雜的心律失常,特別是某些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類型、頻度以及其發生與活動、睡眠等的關係,從而篩選出高危險的病人,以決定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
04
需評估療效的心臟病患者
24小時動態心電圖,還常用來評判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藥物療效和人工心臟起搏器性能。對於監測心臟病患者的治療效果,有著決定性的指導意義。例如心肌梗塞後的患者,動態心電圖能詳盡地記錄患者心電的演變過程,了解疾病的進展情況和發病時期,也能發現梗塞後無痛性心肌缺血,指導臨床治療。
動態心電圖怎麼做?
動態心電圖顧名思義,就是動態的、長程記錄心電圖的一種檢查。普通的心電圖檢查只能記錄下某一時刻實時的心律及心率情況,而動態心電圖可以24小時動態地記錄和觀察心臟心律變化情況。
受檢者需在醫生的協助下背上攜帶式記錄盒,記錄儀便開始監測相應的心電變化,24小時後,受檢者歸還記錄盒,醫生進行信息的回放及分析。
做動態心電圖要注意什麼?
1. 首先遵醫囑
決定是否需要調整藥物,如行早搏病情評估時,需檢查當日停用抗心律失常葯。
2. 宜動不宜靜
佩帶記錄儀後,日常起居應與佩帶前一樣,有的根據病情和檢查目的,需要受檢者應做適量運動。但運動時需要在醫院內進行,還要避免碰到電極,以免干擾圖像的採集。
3. 皮膚宜乾燥
皮膚濕漉漉,電極與皮膚的接觸就不好,甚至造成電極脫落,受檢者只得重做。因此帶上盒子就要避免出汗太多,檢查當天是不能洗澡,但可以避開電極,進行身體的局部的擦拭,對於愛乾淨的人士需要心理準備,盡量檢查前先洗澡。
4. 詳細記錄
把檢查當天內身體不適和運動時間詳細登記,就可找出此時間段的心電圖看有無變化,為醫生診治提供可靠依據。
你是否誤解了動態心電圖?
誤解一:檢查時要休息,少活動?
很多人認為帶上動態心電圖就要保持安靜,盡量減少活動,其實這是錯誤的。
應用動態心電圖檢查時,應像平常一樣正常作息,在真實的日常生活中進行心律信息的採集,才能做出更準確、更客觀的評估。
甚至為了檢查需要,盡量誘發出不適而人為增加一定的運動量,運動的目的就是誘發不適,誘發不適相關的心電圖異常。從而在佩戴動態心電圖時能夠記錄下心律情況,提供更準確、客觀的診斷依據。
誤解二:檢查時需要住院?
這項檢查是不需要住院的,動態心電圖的檢查設備可由患者帶回家裡,佩戴時間結束後將儀器送回,醫生進行回放分析。
誤解三:心電圖正常就沒問題?
很多有明確黑朦、暈厥等心源性疾病,但在佩戴動態心電圖期間未發作不適,因此可能檢查期間未捕捉到異常。所以,對於存在心源性暈厥或與心律失常高度相關的疾病癥狀時,應反覆進行動態心電圖檢查或進行長程動態心電圖檢查,儘可能抓到心律失常的證據。
覺得不錯,請點贊↓↓↓
※「育兒幫」新生兒哭鬧如何應對?
※「微知識」快看看你家的筷子有沒有致癌風險?
TAG: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