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三十七載,獲「改革先鋒」獎章,他挺起民族工業脊樑
實業報國、實業強國,是他畢生追尋的使命與目標。
文 / 華商韜略 賈澎
【榮獲「改革先鋒」稱號】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改革開放偉大曆程。
2018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大會宣讀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表彰改革開放傑出貢獻人員的決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這100名改革先鋒,是在波瀾壯闊的改革大潮中,湧現出的勇立時代潮頭、銳意改革創新、敢於實踐探索的先鋒模範。
他們每個人的故事,都承載著鮮活的時代記憶,凝刻著國家的巨變,講述著改革開放的風起雲湧。
他們中有曾在理論界炸響改革「春雷」的胡福明,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論的經濟學家厲以寧,也有被稱為「90年代的焦裕祿」的孔繁森,和可可西里英雄索南達傑。
有數學家陳景潤、科學家袁隆平、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也有為國爭光的體壇名宿許海峰、郎平、姚明,以及藝術家李谷一、李雪健、施光南等人。
百人中,民營企業家多達17位。
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我國民營經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不僅不能『離場』,而且要走向更加廣闊的舞台。」的聲音言猶在耳。
多位民營企業家的獲獎,體現了中央對企業家個人貢獻的肯定,也體現出中央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決心。
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位造業。「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抓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好製造業。」
本次獲獎企業家中,來自於電子電器製造業的多達5位,包括李東生、何享健、張瑞敏、柳傳志和倪潤峰。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黨中央對製造業發展的高度重視。
其中,作為電子產業打開國際市場的開拓者,TCL集團董事長、CEO李東生頗具代表性和時代色彩。實業報國、實業強國,是他畢生追尋的使命與目標。
作為偉大時代的受益者、參與者、推動者與見證者,在他身上,凝鍊著一代企業家們的實業報國情懷,成為中國企業從仰人鼻息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縮影。
【創新永不止步】
在《人民日報》刊發的改革先鋒介紹中,對李東生的介紹如下:
他主導TCL開展重大跨國併購,開創了中國企業全球化經營的先河,在全球設有28個研發機構和22個製造基地、產品行銷160個國家和地區;
曾創下我國第一台按鍵免提電話、第一代大屏幕彩電等多個第一,帶領團隊建成完全依靠自主創新、自主團隊、自主建設的高世代面板線,實現我國視像行業顯示技術的歷史性突破,中國繼日韓之後成為掌握自主研製高端顯示科技的國家,曾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等稱號。
開創、第一、突破。37年來,李東生始終把創新當成企業的第一生產力。
經歷40年的高速發展,驅動當前中國經濟的,已從以資源要素為主,轉向創新與科技。經濟的轉型,也在要求產業完成從「製造」到「智造」的升級。
技術革命為產業提供重新洗牌、在核心技術上彎道超車的機會,但同時也像把雙刃劍,讓錯過者迅速陷於艱難。對此,李東生體會深刻。
2004年,TCL快速併購了法國湯姆遜全球彩電業務和阿爾卡特手機業務,完成了中企海外併購的創舉。
但顯示技術的快速迭代,讓收購不但沒有助力發展,反而變成沉重負擔。
這場波折讓李東生刻骨銘心,也讓他對不斷創新、保持核心技術的領先不敢懈怠。
不過,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TCL收縮了業務規模,也沒有縮減研發投入。
「企業競爭還得往前走,如果你的核心能力沒有了,你以後更加沒機會 。」李東生說:「不能把企業的未來砍掉。」
自此,TCL一直在技術創新上保持超前。
在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時,李東生被定義為「電子產業打開國際市場的開拓者」。如何在全球產業化格局中建立核心競爭力?華星光電成為李東生布局的重點。
據2018年度三季報顯示,新型半導體顯示材料和技術、人工智慧及大數據、智能製造和工業互聯網是TCL的三大技術戰略領域。
面對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時代的到來,TCL除了力爭在已經佔有產業優勢的智能技術和半導體顯示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外,也在AI、印刷顯示、量子點、5G通訊等新技術方面做了積極的布局。
在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的轉型升級中,憑著對創新的不懈追求,李東生把TCL打造成中國製造業的標杆。但他的眼光,瞄向了更遠。
2018年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期間,李東生表示,世界級企業是TCL努力的方向,要以世界級企業為標杆考量自身,以全球化思維為出發點,才能真正提高TCL的綜合競爭力。
如今的TCL,在全球範圍內,有近8000名技術研發人員,擁有28個研發機構,10餘家聯合實驗室。2018年9月,又在波蘭設立人工智慧研發中心,為未來技術與產品的深度融合做好準備。
【掙脫壟斷掣肘】
在TCL不斷壯大的過程中,李東生認識到由於面板產業薄弱,中國彩電業處處受制於人。
只有打破日韓企業在半導體面板製造領域的長期壟斷,掌控全產業鏈,才能改寫我國「缺芯少屏」的歷史,在國際市場上獲得議價權。
半導體顯示器件製造門檻高、花費大,沒有千億級投資難有效果。但李東生清楚,如果不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未來將面臨更大的被動。
為儘快擺脫技術掣肘,2009年11月,李東生力排眾議 ,斥巨資啟動並推動華星光電項目。
作為國家重點支持產業,顯示面板在「十二五」期間,就已被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項目。之後,利好政策不斷出台。
到2015年5月,中國製造2025將面板納入新興產業,國家已設立400億元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為產業創新加油助力。
行業需求迫在眉睫,國家政策的支持又為半導體面板行業的成長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信心。從開工建設到實現崛起,累計近2000億的投資,不到10年的時間,華星光電已成為世界領先的面板企業。
目前,華星光電已建成和在建的產線有6條,華星二期的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85%,生產工序數控化率達到90%,雙雙提前超越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
2018年最新公布三季報顯示,華星光電的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貨量保持全球第五,對國內一線品牌客戶出貨量排名第一。
TCL也成為國內首家建立起「液晶面板-背光模組-電視/手機整機」垂直產業鏈一體化優勢的企業。
更重要的是,曾經困擾著國內行業發展的「缺芯少屏」之痛,在顯示液晶面板這一關鍵領域已經解決。
李東生的目標,是把華星光電打造成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面板工廠。
2018年11月14日,在第11代TFT-LCD及AMOLED新型顯示器件生產線建設項目(簡稱「t6項目」)開始投產暨t7項目開工的發布會上,李東生也表示:
「憑藉華星t6項目創造的良好平台,有信心將深圳打造成全球大屏幕產業基地當中規模最大、競爭力最強、技術最領先的半導體顯示產業基地。」
據悉,t6、t7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後,將進一步完善華星光電的產線布局,發揮產業集聚效應,繼而撬動未來全球顯示製造產業的新格局。
【實業強國永遠在路上】
李東生一直把三星作為競爭對手和追趕目標。華星光電的成功,並未影響他評價的客觀性——「包括TCL在內的中國企業,從規模到實力和三星還有較大差距。中國的追趕不只是單個企業的追趕,而是整個中國企業群體的追趕。」
面對對手,李東生顯得信心十足:「中國電子產業,中國的信息產業,中國的家電產業,一定能夠超過三星,而且,這個目標實現不會太久。」
2018年中國製造業創新大會上,多位專家認為,未來20年將是中國製造業實現由大到強的關鍵期。推進位造強國戰略,創新是第一動力,智能製造是主攻方向。
為了迎接關鍵期,李東生正在主導企業第四次變革轉型。未來的TCL,將進一步聚焦半導體顯示業務,加速布局多應用場景;同時,優化重組後的智能終端業務。
在今天看來前瞻性的布局,卻是得益於李東生30年前的第一次出國經歷。1987年,李東生第一次出國時,被飛利浦在100年間從燈泡作坊成長為跨國巨頭的歷程觸動,由此產生了打造「中國的世界品牌」之夢。
此後,從1999年在越南開啟全球化之路,到2004年做出大膽決定海外併購,再到「一帶一路」倡議下全球化業務不斷提升,李東生帶領的TCL已然成為真正的全球化企業。
如今TCL的業務遍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李東生不僅讓大國品牌TCL聲名遠播,也刷新了世界對中國製造的認知。
正如改革永遠在路上,李東生的「實業強國」之夢也永不停歇。
獲得「改革先鋒」稱號後,李東生表示,順勢者昌,革新者強,唯堅韌實幹者贏!
他希望在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的過程中,自己仍能參與和見證這一過程,並為國家的強大、民族的復興做出貢獻。
40年巨變,中國體驗著發展的喜悅,也感受到轉型的焦慮。
與其他改革先鋒們一起,李東生以他對實業的堅守、勇於創新的精神、家國情懷及強烈的使命感,激發出後來者砥礪前行的無限動力,鼓舞著中國再出發的信心與勇氣。
——END——
圖片均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蘋果遭遇禁令,三星和山寨潮牌合作,國外手機巨頭都怎麼了?
※台灣最帥最拼富二代54歲離世,馬英九等各界名流紛表悲痛
TAG:華商韜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