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朝人的婚禮排場有多大?

宋朝人的婚禮排場有多大?

宋朝人的婚禮排場有多大?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娶媳婦是人生的一大事兒,那時在首都里也有遵循的習慣,自然是屬於民俗中的要項,所以很值得我們注意。孟元老也為此寫了一篇專文報道。

娶媳婦最先的手續是起「草帖子」,所謂「草帖子」可以說是男、女雙方談論親事的帖子,就是為提親事起的草稿,簡列了雙方的家世在上面,它的形式大致如下面兩種樣子:

宋朝人的婚禮排場有多大?

宋朝人的婚禮排場有多大?

男女雙方允許提親事後,提著就起「細帖子」,就是比「草帖子」要進一步詳細的家世,算是正式的定帖了。它的樣式也有下面兩式:

宋朝人的婚禮排場有多大?

宋朝人的婚禮排場有多大?

接著要送酒去女家,酒瓶外有繩結成粗大的網狀,紮上大花八朵,以及羅、絹等絲質布條,或者用銀白色的花勝八枚,又要用紅花結在酒擔上,稱為「繳擔紅」。

酒送到女家後,女家以淡水二瓶,活魚三五條,筷子一雙,全部裝在原來的酒瓶內送回去,這稱為「回魚箸」。

有的人娶婦要遵照古時的六禮,就是議婚、納采、問名、納幣、請期、親迎,在宋代時稱納採為求親,問名為系臂,納幣為定聘,請期為催妝,至於親迎就是婚禮大成了。

有的人要相親,那時是男家的親人或婆婆到女家去看,若是看中了,就用支釵子插在束頭髮的冠子中,這稱為「插釵子」;如果看了不中意,就留一兩端有色彩的緞子,算是給女方「壓驚」之意,當然這門親事也就表示告吹了!

當時做媒的媒人還分成幾種等級,上等的戴著「蓋頭」,這「蓋頭」據說來源於戎夷,唐代時相當盛行,宮廷中人最先使用,叫作「羃?(mi li (讀四、二聲))」,後來王公貴族也採用,到唐代中期以後漸漸盛行幃帽,時或戴著皂羅,就是一層黑色的薄紗,有五尺平方,也自稱為「襆頭」的,宋代時通稱為「蓋頭」。至於身上穿的是「紫背子」,背子就像長背心一樣,在南方稱為「綽子」,通常是讀書人喜歡穿著的服裝,它可長到腳,在古代這種背子類似「中襌」,還是種正式的服裝。它與「兩當」的背心極像,不過背子又有時稱披風,成有袖子的風衣了。

這種打扮的媒人,一眼即可看出是屬上等的,專門為官家說親,或者宮廷、貴族等的親事,這其中自然包括納妾在內的。

至於中等的媒人,戴頭冠,黃布包發,穿背子,或者只穿裙子,手中拿把青涼傘兒,她們多半是兩人同行,一起進行說媒的事。

若是下定以後,天天就等著媒人上門傳話。遇到有什麼節日時,男方要準備些應時節的禮品,以及羊、酒之類給送女方,至於禮物的厚薄、多寡,是要看男方家道來定,女方這時就選些手工藝品之類的作為回禮。

接著要下「財禮」,大約就是聘禮了;然後就可說定結親的大日子。在前一天,或者當天上午,要先送些化妝品、鳳冠、霞帔之類結婚禮服給女方,女方回送的也是衣、帽之類的穿戴對象。

在婚前一天,女方親人先要到男家去掛帳子、鋪設床被等,這叫作「鋪房」。

在宋代一般新房的陳設,男方是準備床、席、桌、椅之類,女方準備被、褥、帳、衾之類,鋪床擺設出來的也就是這些要應用的寢具等,至於一般衣服、鞋襪等零碎小對象,都鎖好在箱櫃之中,不必擺設在外面的;有的人家喜歡陳列出來,是為了表示陪嫁對象的豐富,其實是不需要的。女方的親人還可得到一些茶、酒招待以及紅包等。

到娶親那天,男方以車子或者花轎(花檐子)去到女家,一路上吹吹打打,喜氣洋洋。女家自有迎客與招待,並且給來迎親的彩段布,以表示歡迎和賀喜。

門外迎親的樂隊不停地吹奏著,好像催著新娘子快穿著好衣裝,準備過門了。新娘子好不容易上了車或檐,然而抬轎子的轎夫卻像不願動身似的,原來照習慣是要討個紅包,這叫作「起檐子」,拿了紅包,檐子也就起身了。

迎親花車到男家後,又有「欄門」的習俗,就是親友鄰居以及幫忙的人手們,擁塞在路門口討取紅包。這習俗在唐代時就有,那時稱為「障車」,後來政府下令禁止,認為是種陋習。

宋代的首都市民,似乎仍舊流行這種風俗。娶個媳婦,看來是要花不少紅包的,真正好事多磨,但這才開始,後面的習俗還有不少。

新娘子下車檐後,就有個作法的法師之類叫作「陰陽人」,大概是與巫師、乩童類似,手中拿著斗,斗里裝著穀米、豆子、錢、果、草節等物,口中念念有詞,隨手把這斗中之物往門撒去,看熱鬧的小孩子們也就爭先恐後地去搶拾,這叫作「撒谷豆」。

原來民間相信起源於漢代時的傳說,認為有三煞在門,新人不得入門,三煞是指青羊、烏雞、青牛三神,如果冒犯三煞神,會克損這家人的長輩,同時將來自己也沒有後代;但是若用谷豆、草等物,三煞神就會避開,新人就可以入門了。

於是民間大凡嫁娶之時,新婦下車就撒谷豆,而把放在門限內的草捆踢開,就可進門。

新娘子下車檐後,腳不得踏在土地上,自有準備好的青布條或氈席供她行走,這也是唐代的習俗,如名詩人白居易寫的春深娶婦家詩中有「青衣轉氈褥,錦繡一條斜」的句子,好像走過地氈一樣。

有一個人捧著鏡子在前面倒行,引著新娘入門,但得經過幾個動作:要跨過鞍、草、秤三樣東西。

這些習俗有些是承襲古代胡人的作風而來,如跨馬鞍,大約是北朝胡人的婚俗,新娘坐在新郎的馬鞍之側,後來唐代也流行,到宋代就跨過馬鞍來象徵這意思;有的是民間的迷信,如跨越草,就是前面說的避三煞神之意。

進門後到新房內,房中掛著帳子,新娘坐在那兒等著,叫作「坐虛帳」。有的人家是直接進入房中,坐在床上,叫作「坐富貴」。到此,新娘算是經過前半段的「折騰」了。

送新娘的客人,要儘快地喝個三杯酒就得退走了,以免耽擱時間,這叫作「走送」。然後所有的客人都入席,三杯酒後,新郎盛裝而出,穿著結婚禮服,戴著裝飾滿頭花球的帽子,在正廳大堂中設置一張椅子於榻上,新郎就坐在其上,這叫作「高坐」。

接著媒人先敬他酒一杯,請他下座;然後姨或妗再來敬酒一杯,也請他下座;最後是丈母娘親自敬酒,他才被請下座來。看來這新郎還真不易請下高座來呢!

接著是新郎、新娘的婚禮進行了。新房的門額上有彩布一段,下端碎裂成小片,橫掛在門上,當新郎入房後,來客們紛紛去爭搶彩布的碎片,這叫作「利市繳門紅」,為的是討個吉利、沾點喜氣。

新郎入房去床前請新娘子出來,有兩條彩布中間結成一個同心大結,這個就是「牽巾」,男、女各執一端,新郎那端掛在手拿的笏上,新娘那端就搭在手上,兩人相對著面,新郎倒著牽引新娘走出來。

宋朝人的婚禮排場有多大?

一對新人先到祖宗牌位(家廟)前參拜,然後新娘被扶著倒行入房。這時賓客們爭著跟進房中,參觀新人的對拜,拜完後都坐到床沿,新郎面向右坐,新娘面向左坐。女客們紛紛把金錢、彩紙、果子等散擲到床上,這叫作「撒帳」。

本來古代新婿是坐在西方的位置,面向著東,新婦是坐在東方,面向著西;從正北的位置來看,是婿在右手,因為古人是以右為尊,而到宋代習俗是以左手方為尊貴,所以就成為男左女右了。

「撒帳」後,接著要「合髻」;就是兩家準備好梳系頭髮用的彩緞、釵子、木梳、頭須之類的,在新郎、新娘的小部分頭髮上意思一下。然後用彩帶結連的兩杯酒,一對新人互相敬酒而飲,就是所謂「交杯酒」了。

喝完「交杯酒」,把杯子與花冠投擲到床下,如果杯子是一仰一扣,那就是大吉大利之兆,客人們也就高聲道賀吉祥。最後的婚禮節目終於完成。房中的客人們也都到大廳去,新郎被擁到外面去答謝親友,然後再開始喝喜酒。

新婚的第二天五更,先用一桌子,上面擺著鏡台、鏡子等,新娘往上展拜,稱為「新婦拜堂」。接著依次拜候男家的尊長、親戚們,同時獻上準備好的彩段、精緻的鞋、枕等手藝品,這叫作「賞賀」,尊長們也準備有布匹之類的回贈禮品,稱為「答賀」。

新郎也要到岳家去拜禮,稱為「拜門」,一些家庭較富有的,早準備好禮品,都在第二天就去「拜門」,這種情形叫作「復面拜門」。有的家庭還得準備個三七天,其實也都一樣。至於賞賀的禮品也有遵循的規矩。女婿到岳家還有酒席招待,回去時另備了禮品以及樂隊,一路吹奏著返家。

通常在新婚一個月內還有些禮數;例如「暖女」,就是婚後三天,女家送些食物、禮品到男家,多半是送彩緞、油蜜蒸餅等,這種食物叫作「蜜和油蒸餅」。

七天後,新婦返娘家,然後帶回許多彩段、衣物、裝飾品等,這叫作「洗頭」。到新婚一個月時,大開宴席請客,這叫作「滿月」。大概「滿月」以後,男、女雙方的禮數就不怎麼講究了。

《東京夢華錄:大城小調》作者:王明蓀出版:九州出版社

內容簡介:

《東京夢華錄》是宋代有名的歷史筆記,記載了北宋首都汴京城的情形。

我們看到那時期全國首善之地的形形色色,大至中央政府各機構的分布、宮廷樓閣的坐落、城市街坊的規模與分布,小至市民的飲食生活、歌院茶樓的盛況、娶妻生子的民風禮俗等,甚至於飯店、夜市所販賣的各種飲食、雜物,都盡在眼底,讀來有趣而親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底片 的精彩文章:

蔣介石的三個「黑色十二」

TAG: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