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三道茶 白族人最地道的待客方式

三道茶 白族人最地道的待客方式

風花雪月的大理,不僅有著曠世的美景,還有著悠遠而深厚的南詔文化。在仙境般的蒼山洱海之間和周圍,白族在這裡世居。

大理白族勤勞智慧、心靈手巧,也熱情好客。茶是中華燦爛文化中最不能缺少的一部分,中國人講究以茶待客,以茶待客的禮儀在中國已延續千年。而大理白族最地道的待客方式,就是喝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白族稱之為「紹道兆」。起源於唐初,到了唐南詔國中後期,佛教在大理興起,寺廟裡倡導坐禪飲茶,飲茶之風盛行,茶成為寺廟中日常飲用、佛事供奉、招待香客和遊人的必備飲品,同時民間爭相效仿,使茶飲這一雅事在大理成為一種流行風尚。《蠻書》記載:「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這與現在的第三道回味茶類似,是三道茶配方的雛形。明朝時期,徐霞客在《滇游日記》中多處提到大理的茶藝,其中詳細記載了在賓川雞足山過元宵節時,僧侶們邀請他品茶的盛況:「宏辦諸長老邀過西樓觀燈……樓下采青松毛鋪籍為茵席,去桌跌坐,前各設盒果,注茶為玩,初清茶,中鹽茶,次蜜茶」。這種關於三道茶的最早記載,與現今「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程序已相近似。經過發展後來三道茶也成為了晚輩學藝、求學時的一套禮俗。再以後,應用範圍日益擴大,成了白族人民喜慶迎客,在新女婿上門、子女成家立業時,長輩祝願晚輩的一種形式,如今也成為白族待客的高尚禮節。

一苦二甜三回味

第一道茶,稱之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業,先要吃苦」。製作時,先將水燒開,再由司茶者將一隻小砂罐置於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熱後,隨即取適量茶葉放入罐內,並不停地轉動砂罐,使茶葉受熱均勻,待罐內茶葉「啪啪」作響,葉色轉黃,發出焦糖香時,立即注入已經燒沸的開水。少傾,主人將沸騰的茶水傾入茶盅,再用雙手舉盅獻給客人。由於這種茶經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聞起來焦香撲鼻,喝下去滋味苦澀,故而謂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飲而盡。

第二道茶,稱之為"甜茶"。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與此同時,還得在茶盅內放入少許紅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湯傾入八分滿為止。

第三道茶,稱之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雖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飲第三道茶時,一般是一邊晃動茶盅,使茶湯和佐料均勻混合;一邊口中"唿唿"作響,趁熱飲下。這杯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它告誡人們,凡事要多"回味",切記"先苦後甜"的哲理。

來到大理,無論你漫步古城小巷還是泛舟洱海,當耳邊傳來那悠揚的白族迎客調時,總會有金花姑娘舉杯齊眉,為你奉上精心烹煮的三道茶。在大理,這座茶馬古道上遺留的古城裡,白族人將茶這種中國最具代表性的飲品,調飲出最地道、最民族的香茗——三道茶,以茶待客,來表達對遠道而來客人的敬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滇藏號 的精彩文章:

穩定的品質,能幫助我們提升茶的品鑒能力
護胃養胃,喝普洱熟茶

TAG:滇藏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