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智慧分享:知行合一的核心就一個字,誠!
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題記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許多人認為,當今我國在道德方面存在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知與行的分離、脫節,出現了很多道德認知模糊、知大於行、知行不一等方面的社會問題。於是,人們開始批判知性德育(知識教育),認為知識教育無用、無效,人們雖然知道,但還是照樣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很多人要求拋棄知識教育,提倡生活德育、情感德育、美德教育、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但拋棄知識教育真的可行嗎?
但在哲學詩畫 看來,知與行的分離,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對王陽明心學智慧中的知行合一把握的不準確,不到位。具體如何不準確和不到位呢?一起來深度解析下。
1,知行合一的核心:誠。
當前社會最重要的核心問題是什麼?就是要將人心和人的根本追求,從利益、從功利轉變成愛和良知。
現今社會的通病就是凡事以功利為出發點,做事情先要看有沒有利益,有利益就做,有多大的利益就花多大的力氣。現在,我們國家的道德觀也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那就是重利輕義。如何解決呢?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要使得我們把對於功利、利益的追求,轉變為對於愛和良知的追求。這也是王陽明心學智慧所大力提倡的,即關照人的心本體,只有把心靈搞好了,變得純凈和和諧了,外在的很多事情才能變純凈和和諧。
王陽明的思想為什麼在現在被如此的廣泛重視和傳播,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這個時代,太缺乏心靈的愛和良知,太多人的心都被對功利的追逐代替了,早已是煙霧瀰漫,烏煙瘴氣。
怎樣才能用愛和良知來取代對於功利的追求呢?
王陽明說得好,他說「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所以我們一開始就要記住一個「誠」字。很多人都大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但其實未必真得其真髓。「知行合一」最根本的一條是「誠」,要誠意正心,我們心裡想的,要做的就是要做的,而不是為了別的私利和無謂的慾望而想要去做,這是王陽明最基本的要求。
2,誠的重要性。
在中國,「誠」是非常核心的價值,「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是缺乏一個「誠」字,誠信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說假話、不說真話,已經成為一個常態。大家都這麼做,久而久之,都習以為常了,成了一種溫水煮青蛙的常態。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一天到晚說了多少真話,說了多少假話,這是非常大的問題。
王陽明認為做人如果不能「誠」,就不能讓良知轉化為善行。如果你是誠心做你想做的事,就是為善的行為,因為「知」要變成「行」,就是從良知變成善行,這裡面根本的轉化點就是「誠」,如果對人不能「誠」,對人講話不能「誠」,一切好的行為都談不上。
「誠者,天之道」,我們談天人合一時非常重要的就是要用一個「誠」字,中華傳統文化中一直繼承下來的「誠」字非常重要,所以要把傳統的「誠」的思想和王陽明的關於「致良知」的思想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如果沒有「誠」,「致良知」也好,「知行合一」也好,都沒有實際的意義和支撐。
3,向愛和良知轉變。
當今社會,存在著很多說大話的現象,不少人整天吹牛,說些假大空的話,竟然有些弱智者還真就相信了這種鬼話,哎,這種社會風氣,哲學詩畫也是服了。如果這種現象持續下去,那對我們的子孫後代有什麼益處和建樹呢?
比較好的應對辦法是,把整個心思和社會的風氣轉到愛和良知上,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克服這種說一套做一套、說假話說大話的社會風氣,這個要改變過來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改,整個社會的發展就會出現問題。
王陽明的知就是要做,就是要「知行合一」。學者湯一介先生認為中國的復興,應該依靠三種力量:一個是政府的領導,一個是企業家的創業,還有一個是知識分子的擁護。他深信這是我們國家向未來轉型很重要的三駕馬車。
湯先生的理想,就是要政府的領導和企業家的發力,再加上知識分子的研究和洞察,和他們對於知識的轉化,轉識成智,成為國家的智囊,把這些力量結合在一起,這是他晚年所努力的事情。
值得欣慰的是,他所提倡的中國必須依靠的這三種力量目前正在得以加強和發揚。
結語——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核心就是「誠」,誠信,我們現在最缺的就是誠信,我們講大話、講假話,天天都在講,這令我們常常會想起季羨林先生對我們的教誨。
他說:「假話堅決不說,真話要選擇的說,真話也不能都說,因為環境不好的時候,形勢不好的時候,有的話說出來起反作用,所以真話不能全說,假話堅決不說;真話不能都說,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就不說,條件不成熟先不說,以後再說。」
季老的教誨正是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在現代社會的靈活運用和精神延續。
※塞爾努達詩歌五首!寒冷冬日,一起感悟詩歌生命的信仰和創造!
※如何管理慾望和負面情緒?看完斯賓諾莎所揭示的這幾點你該領悟!
TAG:哲學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