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八字,道出楷書之境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四個系統楷書的取法,當代都有學習者,因人素養不同而水平不齊,有佳者,但大多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是對楷書的層次認識不足。以筆者拙見,楷書有四境。
01求器
器,為器物,指有形的物質形象。對書法而言,就是追求紙面上的形。「形」,指古人所創立的紙面上的平面形象,以寫像、寫准某一家為目標要求。這一境要解決的問題是筆法、結字、章法。在這三個方面能夠找准古人特點,較熟練再現。
筆法正確,筆畫有一定質感,表現為較好的控制點畫能力。其熟練者,落筆成形,筆到意到,筆畫搭配協調妥帖;維學重心穩固,布白勻稱,表現為較高的視覺空間布白能力,對大小,斜正、方圓的布白空間敏感。章法方面,對兩字及多字的組合。
能在矛盾中取得協調統一,上下字氣脈貫通,並能控制其斷連關係,對行與行之間的寬窄,斜正關係敏感。橫向上無並頭之病,有大局現念,視野開闊,能很好地控制全局的開合關係,使整篇從小到大,從局部到全篇,都能協調統一。
02得法
在第一境熟練之時,必然進入第二境,得法。不得法,形不準,就寫不像,或者味道不對。故得法是在求器的過程中,通過分析,比較、思考而逐漸得到的。
法,重點在知其何以為,明白是怎樣的書寫過程,如「永字八法」「結字三十六法」,即如何寫的問題。楷法完備,加以練習,便有寫准、寫像,寫熟的資本。如王羲之雲:「為一字,數體俱入。著作紙之書,須字字意別,勿使相同。」得法之謂也。
03明理
此境著重於書外之思,作書者之心意,即為什麼這樣寫,是究其所以然,是師古人之心。這個過程要得其筆法揮運之致,結字之思維,章法變化之理。如明馮班所說:「晉人循理而法生,唐人用法而意出,宋人用意而古法俱在。
」能循理則法必備,用法者須知其理,意才能出。明理,法才能不露做作痕迹,不顯工匠之氣。雖法有不到處,而意足,書理通達之故也。而由求器,得法,科到明理,也是學書遞進過程,如不能明理,則法不知,形不準。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反過來又促進前者的認識深刻,循環往複,就會不斷提高對楷書的認識和書寫水平。
04有道
入此境,首先要求作者有很好的學術素養和品行修養,於其他方面有極高的修為,表現為人格的清廉和高貴。知天地之理,通宇宙之心。以人為本,萬物為懷。此謂人「有道」,「有道」則書通道,通道則書有神。
唐太宗說:「神氣沖和為妙。"字無神,則徒具其形,故又說:「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和,則字無態度也。」因此,要做到「心合於氣,氣和於心」,神已具,則」法、理」俱在,而此時「必使心忘於筆,手忘於書,心手達情,書不忘想」,著意於「神」,「理、法」居於第二位。
因此,此境楷書,初觀特別,無所宗,即無他人相,無時代相;細觀生動、有趣,乃楷書之新面貌也。如弘一法師晚年之書,恬靜可人,初觀異也,然為其靜氣所服,絕無塵俗氣,是為有道之書。
有道之境,非求之而得,乃自然而然,修為而得也。鼓努求之,反露市儈氣息。刻意求「率意、無為」之態者,皆有所圖,故等而下之,不足論。
楷書之美,在得典雅、正大之象,得恬靜自然之境,正如柳公權所說:「心正則筆正。」然「正」,絕非如排版印刷的宋體字,齊頭齊尾,大小均等,而是充滿了人世間的冷暖相知和人文關懷,喜怒哀樂在其中,是書品「正」。施以文翰,境乃動人。
綜上所述,對寫字與書法藝術的區別和對楷書四個系統的了解,是我們明確楷書四境的前提。只有明確取法的方向和目標,才不至於走錯路。方向明了,再依楷書四境的遞進和修為,才能步步前進,到達理想境地。而方向不明,則終不見天日,何其苦哉?
TAG:書法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