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地球究竟能存活多少人口?先猜再看

地球究竟能存活多少人口?先猜再看

人口過剩,這個詞兒讓政治家們一聽到就直皺眉頭。它是一個明擺著的事實,但在探討地球的未來時,人們卻又往往對它視而不見。

你經常聽人說,人口過剩是對地球最大的威脅。但人口增長真的有這麼嚴重嗎?地球上真的人太多了嗎?

我們都清楚,地球的面積是不會變大的。地球上就這麼點兒空間,何況人類所需的食物、水和能源也是有限的。這麼說來,不斷增長的人口肯定會對地球造成某種威脅咯?並不盡然。

「問題不是地球上有多少人,而是有多少消費者,以及他們消費的規模和性質。」倫敦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戴維?薩特斯懷特(David Satterthwaite)說道。他引用了甘地的話:「世界上的東西足夠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但無法滿足每個人的貪心。」

「現代人類」(智人)的數量一度相對很少,直到最近幾百年才開始突飛猛進。一萬年前,地球上只有幾百萬人口。直到19世紀早期,人類才突破10億大關;上世紀20年代,人口數量才突破20億。

如今,地球上的人口數量已經超過了73億人。據聯合國預計,到了2050年,地球上將擁有97億人口;而到了2100年,這一數字將超過110億。

人口增長得如此迅速,我們根本沒有先例可循,無從知道這樣發展下去的結果會怎麼樣。換句話說,雖然到本世紀末,地球上可能會有110億人口,但就我們現有的知識水平,我們無法預測這樣龐大的人口能否持續發展下去,因為以前從未有過這樣的先例。

不過,我們可以通過研究今後哪些地方的人口增長速度最快來獲得一些思路。薩特斯懷特稱,在接下來的二十年間,目前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城市中心將成為人口增長最快的地方。

從表面上看,這些地區增加的幾十億人口對全球造成的影響可能微乎其微,因為這些中低收入國家的城市居民歷史上的消費能力很低。

二氧化碳和其它溫室氣體的排放情況可以清晰地衡量一個城市的消費規模。

「我們知道,低收入國家的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年每人不到一噸,」薩特斯懷特說道,「但在高收入國家的城市,每年每人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6到30噸。」

與貧窮國家的居民相比,富裕國家的城市居民對地球造成的影響要大得多——不過也有例外情況,如高收入國家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以及中上收入國家巴西的阿雷格里港,這兩個城市的生活水平都很高,但平均每人的排放量卻相對很低。

薩特斯懷特還指出,就個人生活方式而言,富裕群體和貧困群體之間的差距更加明顯。許多低收入城市居民的消費水平相當低,幾乎沒有造成任何溫室氣體排放。

因此,即使地球上有110億人口,也不會對地球資源造成太大的壓力。但世界是會變化的,低收入城市中心的碳排放量也許不會就這麼一直維持在較低的水平。

真正的問題是,如果居住在這些地區的居民也開始要求較高的生活質量,向現在的高收入國家的正常消費率看齊,那我們該怎麼辦呢。許多人認為這是公平的要求。但如果他們真的這樣做的話,那麼城市人口增長給地球帶來的壓力就會大得多了。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芬納環境與社會學院的威爾?史蒂芬(Will Steffen)教授指出,這符合過去一個世紀中的普遍發展規律。人口數量增長本身倒沒什麼大不了,全球消費的迅速增長才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而且消費的分配肯定是不均勻的。

這其中的暗示令人很不舒服:要想維持這麼多人口的生存,居住在高收入國家的人就必須負起自己的責任。只有富人們適應了低碳的生活方式,並允許他們的政府執行這些「令人不快」的舉措,我們才能減輕對全球氣候、資源和浪費問題帶來的壓力。

一項於2015年發表在期刊《工業生態學雜誌》(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上的研究探討了家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該研究認為,消費在其中起到了主要作用。

該分析顯示,家庭消費者在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中佔了60%,在土地、物質和水的使用上更是佔了80%。此外,研究人員發現這一現象在全球的分布很不均衡,越是在富裕的國家,每戶家庭對環境的影響就越大。

究竟誰該為生產消費品造成的排放負責呢?該研究的作者、挪威科技大學(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黛安娜?伊萬諾娃(Diana Ivanova)解釋道,該研究結果正是通過改變我們對這些人的看法得出的。「我們都喜歡把錯推到別人身上,怪罪政府或企業。」她說道。

例如,西方的消費者總認為,像中國這樣的生產大量消費品的國家應當負主要責任。但伊萬諾娃和同事認為,這些消費者自己也難辭其咎。「如果我們能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也能對我們的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

按這樣說來,發達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不再強調物質財富,而是將個人和社會的幸福視為最重要之物。

但即使我們真的做到了這一點,我們的地球似乎也不可能承受110億人口帶來的壓力。因此史蒂芬認為,我們應該先將全球人口穩定下來,最好穩定在90億左右,然後再慢慢開始減少人口。這意味著,我們要降低生育率。

雖然全球人口數量仍在增長,已經有跡象表明生育率正在降低。人口增長率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一直在不斷放緩,聯合國人口司總結的世界生育規律顯示,1970年至1975年間,每名女性的平均生育數量為4.7人,但到了2005至2010年間,這一數字已經降到了2.6。

然而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科里?布萊德肖(Corey Bradshaw)表示,至少還需要好幾個世紀,人口數量才會顯著減少。

他指出,人口數量的增加勢不可擋,就算髮生了大規模災害事件,也很難改變這一趨勢。布萊德肖在一項2014年的研究中總結道,如果20億人明天突然死亡,或者如果每個政府都實施了中國備受爭議的計劃生育政策,到了2100年,地球上也依然會有現在這麼多人口。

因此,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加快生育率的下降速度。史蒂芬表示,提高女性的地位也許算是一種相對容易的做法,尤其是增加她們的受教育機會和工作機會。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通過計算得出,在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有3.5億女性並不想要自己的最後一個孩子,只是因為沒有避孕措施而不得已為之。如果這些女性能夠如願避孕,將對全球人口增長趨勢產生巨大的影響。照此說來,要想維持人口的可持續性,促進女性權益就和減少對資源的消費一樣重要。

那麼,如果地球上無法維持110億人口,從理論上來說,地球上究竟能生存多少人呢?

布萊德肖表示,要想得到確切的數字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完全取決於農業、發電和交通運輸技術,還取決於我們究竟想將多少人置於貧困或營養不良的境地之中。

許多人表示,由於我們中許多人選擇了不環保的生活方式,並且不願意就此改變,我們已經超出了可持續發展的人口上限。為了支持這一觀點,他們專門指出了氣候變化、正在不斷減少的生物多樣性危機、大規模海洋污染等問題,以及目前有10億人正在忍飢挨餓、另外10億人營養不良的可悲現狀。

在2012年的一項報告中,聯合國歸納出了65個不同的最大人口數量。其中支持人數最多的數字是80億,比現在的全球人口數量要稍微多一點。但人們給出的預測變動範圍很大,最小為20億,最大為令人震驚的1萬零240億。

這些預測都建立在多種假定的基礎上,很難說到底哪種最接近事實。

最終極的決定因素應該是,我們究竟想選擇怎樣的社會運作方式。如果有些人、或者所有人都選擇消費大量的資源,可維持的最大人口數量就要低一些;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在不影響舒適的前提下,設法少消耗一些資源,地球上就能生存更多的人口。

此外,科技的變化也會對最大人口數量造成影響。

在20世紀早期,影響全球人口問題的因素有兩個,一是土地的出產率,二是女性的生育率。喬治?尼布斯(George Knibbs)在1928年出版的《未來世界的陰影》(The Shadow of the World』s Future)中指出,如果全球人口達到了78億,我們就得對地球表面加以更加高效的利用。

在這本書出版的三年之後,卡爾·博施(Carl Bosch)由於其為研製化肥所做的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獎。而在20世紀的人口飛速增長中,化肥起到的作用也許比任何東西都要大。

在極其遙遠的未來,如果科技能讓人類前往其它星球居住的話,地球上也許便可以維持多得多的人口了。

然而,雖然NASA的開普勒任務已經發現了大量類地行星,但我們對這些行星仍然所知甚少,而且它們離我們是如此遙不可及。因此在短時間內,移民外星球並不能為我們提供解決方案。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之內,地球仍是我們唯一的家園,我們也必須找出一種可持續的生活方式。這顯然需要我們控制自己的消費規模,尤其要向低碳的生活方式轉移,並且還要提升全世界的女性地位。只有做到了這些,我們才能真的預計出地球的最大可持續發展人口數量究竟是多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胡旅遊 的精彩文章:

地理學霸和地理學弱的對話,看到最後笑哭了!

TAG:老胡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