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兩岸盧氏族後人時刻銘記家族既先祖——浩氣長存「察院祖」

兩岸盧氏族後人時刻銘記家族既先祖——浩氣長存「察院祖」

青陽村,山清水秀,鍾靈毓秀,地靈人傑,從這裡走出了遐邇聞名的皇帝御賜「忠諫匾」、勤政為民、剛正不阿的明朝御史、巡按、被後人稱為「十三省巡按」盧經、被賜封為監察御史盧汝鳳、兵部尚書兼都察御史、愛國將領盧若騰、盧希達六子齊登科,一門父子九方帽,被譽為長泰第一家等許多傑出人物;

兩岸盧氏族後人時刻銘記家族既先祖——浩氣長存「察院祖」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盧經(1571—1649),漳州市長泰縣青陽村人,字喬權,號得一,乳名彩雲。盧秉崇六世孫,生於明朝穆宗隆慶五年,12歲時隨父親遷居同安縣杜橋村,勤奮讀書,萬曆四十年(1612)舉人,天啟五年(1625)進士。初授行人司,後升御史,被派往河南視察工作。當時,有人告在當地的萊陽王有受賄之事,萊陽王派長史前來說情,他不予理睬而得罪萊陽王,竟以此獲「罪」下獄。後經多人疏通才以得救回鄉,移居同安杜橋,卒年79歲。逝世後,葬於同安人得里十四都。先後任職四川道監察御史,都察院巡撫,河南道巡按,河南道欽差大臣、代天巡狩、賜尚方寶劍等。清雍正元年(1723)詔祀忠孝祠。盧氏後裔尊稱其為「察院祖」、「盧察院」。

兩岸盧氏族後人時刻銘記家族既先祖——浩氣長存「察院祖」

盧經不畏強權,剛正不阿,秉公執法。任巡按河南道期間,體恤百姓,屢有政績。盧經為民請命遭迫害,而浩然正氣長留人間。清雍正元年(1723年),朝廷給盧經恢複名譽,詔令入祀縣忠孝祠;清雍正皇帝仰慕盧經人品,即位當年即下詔在盧經的出生地福建省長泰縣枋洋鎮青陽村建造忠孝祠,並親書「忠諫」二字懸於祠中,落款有雍正御寶圖章,在府堂棟樑兩端下方的牆壁上配有一幅「忠心映雪,獨超百僚膽力,堅貞浩氣永垂乾坤不朽;諫草含霜,驚碎一盞燈花,勁節高風,閱歷今古常昭」的嵌字長聯。雍正5年(1727年),又授與「忠諫」美名,敕命建祠。清道光16年(1836年)、清順治3年(1863年)曾更築,20世紀曾多次維修,但至今基本保持明清建築風貌。廟中懸掛有朝廷御賜的「忠諫」和「進士」、「同胞參將」等6個匾額以及盧經夫婦遺像;還書有一些古代聯語,聯語概述了青陽盧氏家族的淵源,讚頌了盧經的忠義事迹。

2007年,位於集美區僑英街道東安社區居委會曾厝山的盧經墓,列為廈門市第二批涉台文物古迹之一,2011年,福建省將其列為《福建省涉台文物名錄》。之所以成為涉台文物古迹,因為長泰青陽第三世的盧氏宗親遷居到台灣。現在在台灣盧氏宗親有好幾萬人。主要分居在台南、台北、新北、苗栗、彰化、金門等地。

兩岸盧氏族後人時刻銘記家族既先祖——浩氣長存「察院祖」

盧經墓建於明末清初,盧經墓最近的一次修繕是從2010年10月開始的,到2011年年底竣工,並於2012年2月隆重舉行墓園竣工典禮。此次墓園修整,對盧經墓本體採取古碑、古桌、古灶都原封不動、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墓邊一棵300多年的古槐樹周邊環境進行清理;還建了一個巡按亭。墓園總面積2200多平方米。這次通過兩岸宗親積極的配合,共同提出『古墓已經是涉台文物保護單位,一定要給以重修』。兩岸盧氏宗親通過各方面的努力,得到政府各部門的支持,集資50元萬,歷經了一年多的時間完成修繕。 台灣宗親對重修大家都很關切,特別是台灣宗親,在開工、修建時期多次來過問,竣工的時候,也派了很多代表過來。

國以地分,族以姓別。雖經歷了360多年的風雨蒼桑,海峽兩岸的盧氏家族後人不忘先祖,深深懷念先輩之情,尋根竭祖,共同參與對盧經陵園的保護,充分體現海峽兩岸盧氏宗親血濃於水的親情,它是連結海峽兩岸盧氏宗親的橋樑和紐帶。為傳承歷史,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大家攜手共同努力!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和兩岸三地人民幸福共同奮鬥!追溯其姓氏淵源,回顧明朝忠臣清官盧經一生的事迹,對於加強閩台、兩岸、海外宗親同胞的聯繫,學習其忠直清正、好學樂善的優良品德,推動國際、地區之間的民間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兩岸盧氏族後人時刻銘記家族既先祖——浩氣長存「察院祖」

運營:TONY

編排:盧曉紅

歡迎關注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