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跨界融合構建人才生態圈

跨界融合構建人才生態圈

跨專業、跨學院、跨行業、跨產業——電子科大「互聯網+」複合型精英人才培養計劃(以下簡稱「互聯網+」培養計劃)自2016年9月正式發布以來,經過兩年多探索,正在逐步成為精英人才成長的「生態圈」。

「『互聯網+』時代最稀缺的資源,就是複合型精英人才。」電子科大校長曾勇表示,「這種複合並不是簡單的拼接,而是要順應大類培養的內在要求,推動學校人才培養實現根本性變革。」

投石問路「新工科」:

以「互聯網+」為抓手推進學科交叉

電子科大是一所經過60多年發展,完整覆蓋整個電子類學科,以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為核心,以工為主,理工滲透,理、工、管、文、醫協調發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學。「互聯網+」培養計劃是其精英人才培養計劃的重要內容,也是結合學科優勢探索「新工科」發展之路的重要舉措。

學校研究認為,「新工科」建設有兩個抓手:一方面,要面向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等領域積極謀劃和加快設置某些新興專業;另一方面,要促進傳統學科專業之間的交叉融合,加強複合型工程人才培養,探索工程教育的新模式。

2016年9月28日,該校正式發布了「互聯網+」培養計劃方案,整合了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等6個學院的學科優勢與優質教學資源,依託物聯網工程等6個專業,實施「2+2」和「雙學位」培養模式。

該計劃既納入了物聯網工程、智能電網信息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等新興工科專業,也納入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傳統工科專業,橫跨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四大學科,整合了智慧物聯等產業方向,使學校的學科體現出了鮮明的「新工科」特色。

「未來新興產業和新興經濟需要的是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能夠解決複雜工程問題且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複合型新工科人才。」「互聯網+」培養方案與課程建設工作組組長、信息與軟體工程學院院長周世傑教授表示,「交叉與融合」既是新工科建設的主要實現途徑,也是複合型精英人才培養的著力點。

著力打造「生態圈」:

按大類培養複合型精英人才

兩年前,102名學子成為「互聯網+」培養計劃的「黃埔一期」學員。那麼,如何讓「黃埔一期」成為引領未來發展的精英人才呢?

培養方案與課程建設工作組認為,「互聯網+」時代的精英不僅需要了解和掌握與互聯網相關的核心技術,還要具備互聯網思維,通曉管理、金融等多學科的知識,具有跨界融合和集成創新能力。

為此,學校構建了「5個1」特色人才培養體系,努力打造包含學術精英、行業精英、創業精英相互融合的「精英人才成長生態圈」。所謂「5個1」,即:1個必修課程平台,1個專業選修模塊,1個出國支持計劃,1個實踐實訓環節,1個網路教育環境。

1個必修課程平台包括與「互聯網+」相關的網路、通信、軟體、數據、商務、管理等基礎課程。1個專業選修模塊包括與「互聯網+」製造、材料、能源、金融、政務、教育、環境、電商等方向相關的專業領域課程。

在「2+2」培養模式下,學生將在前兩年依託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集中完成「互聯網+」核心基礎知識的學習,後兩年以「專業方向學習+課程選修+自主學習+出國遊學」等形式完成專業學習。

從大三開始,學生可以選擇金融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物聯網工程、智能電網信息工程、數學與應用數學這6個專業中的一個,畢業時可授予工學、理學、管理學、經濟學學士學位,符合相關要求可授予雙學士學位。

通過「5個1」體系,「互聯網+」培養計劃就把培養未來精英人才的軟硬資源、內外資源等統合起來,形成了相互聯繫、相得益彰的完整的人才培養生態體系。

校企攜手促發展:

產業導向滿足人才需求

校企攜手打造的「1個實踐實訓環節」,不僅包括創新訓練,也包括創業訓練和創業綜合實踐。在這裡,企業項目、企業導師、風投資金、企業學術導師、高峰論壇、高端講壇等「軟資源」與高校的人才培養緊密結合。2016年9月,學校與20家企業簽署了校企合作協議;到2018年9月,合作企業已超過70家。

為了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互聯網+」創業訓練實踐借鑒美國歐林工學院的經驗,採用「項目驅動+團隊合作+企業參與+系統集成」的模式,以學生團隊為任務單元,在企業導師和校內導師的共同指導下,通過長達兩年的創業訓練與實踐,最終完成一個滿足行業需求的可運行的系統或產品設計與投融資方案,成果形式為畢業設計或論文。

今年暑假,2016級「互聯網+」複合培養實驗班組成20支跨學院小分隊先後前往亞馬遜、百度、華為、騰訊等10家知名企業,開展了第一階段的創業訓練實踐。前往亞馬遜的同學們不僅了解了亞馬遜雲計算平台的全球基礎結構、各層設計思路以及核心計算服務與聯網,還認真學習AWS大數據以及雲計算組件等,獨立完成了「文檔搜索機器人」「深度學習模型」以及「基於EKK的日誌分析系統」等作品。

赴百度、華為、騰訊等企業的實習小分隊,都收穫滿滿。2016級學生陳思遠在國外的一家創新創業公司公司實習之後興奮地說:「這家公司為了改進一款商場購物車,竟組建了一個來自生物學、心理學、軟體工程師、土木工程師等多學科背景的研發團隊,最終完美解決了問題。這不正是我們『互聯網+』的跨界融合模式嗎?」

「互聯網+」創新創業:

走出精英人才培養的新路徑

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優秀學子的興趣。

來自經濟與管理學院2016級的高浩俊本來是「管理—電子工程複合培養實驗班」的一員,但當「互聯網+」培養計劃發布之後,他立即報名參加。他認為,這個培養計劃與創新創業的緊密關係,很對自己的胃口,對未來自主創業很有幫助。

目前,「互聯網+」培養計劃已招收了三批學生共300多人。在過去三年,這些同學都有了自己的成長和收穫。僅在出國(境)短期項目方面,在「1個出國支持計劃」的支持下,2016級學生參加比例達到43.62%,其中,經濟與管理學院高達68.42%;2017級學生的參加比例也達到了31.79%。

據統計,截至2018年11月,該計劃共有在校學生411人,獲省部級及以上獎項74項,參加「互聯網+」「創青春」「挑戰杯」等科技創新類競賽獲獎136人次……

該校教務處處長黃廷祝表示,「互聯網+」培養計劃是學校努力抓住「電子信息+」發展機遇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面的探索實踐之一,也是學校探索「新工科」建設的重要舉措。此外,學校還實施了「電子信息+經濟管理」「電子信息+生命科學」等一系列學科交叉複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及「互聯網金融」「機器人」「智能製造」等交叉複合型專業或實驗班,大力推進跨學科課程建設和跨學科集成創新能力培養項目建設。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20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北京發布民辦學校分類登記辦法 加強民辦學校監督管理
江西出台對設區市政府教育履職督導評價辦法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