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意 > 時間之間 接收「信號」

時間之間 接收「信號」

信號「SIGNAL」是一個由多名攝影師組成的紀實攝影聯盟,通過他們的視角可以看到世界上不同國度/地區的景緻與文化。

這次,他們將鏡頭聚焦中國,展現他們對於中國社會的觀察。以下作品與更多的內容,近期正在798藝術區展出。

阿帆 |《城市表情》

作品介紹:

在人群中隱現的萬千種表情,就像一部巨大文獻里的標點符號。把面孔劃分為七情六慾,就像給那些符號賦予「逗號」「句號」之類的稱謂。

但也許花掉一整本書,也說不清一顆逗號的百轉千回,或是一枚閉環的句號里所有未盡的遺憾。脫離了文字的標點,好比抽調五線譜的音符,無法吟唱,卻如一條無比綿長的細線穿起的鈴鐺,輕輕一晃,記憶與未來一起叮噹作響,敲得心裡空空蕩蕩。

當我努力注視那些看不見的表情,彷彿將目光投入了一方無比精巧的鎖眼。它是如此迷人,它讓被它鎖住的世界超越了想像力的極限。答案只是一瞬間的事。但秘密是永恆的。人們用多少時間凝視,它也將用多少時間訴說。

我希望能在街頭捕捉下這些看不見的表情,為這一部巨大的文獻,留下自己的註腳。

攝影師介紹:

阿帆,攝影師,科技公司影像從業者。曾以攝影記者的身份在柏林生活了三年。相信最好的照片,是最好的運氣與最好的控制力的矛盾結合體,並因此無法停止腳步。

李木子 |《生活在紐約的中國藝術家》

作品介紹:

林延出生於中國北京,外祖父龐薰琹和外祖母丘堤為大陸現代藝術的先驅人物,父母林崗、龐壔分別為大陸第一代留學俄羅斯及高等美術教育出身的藝術家。身為藝術家庭的第三代,林延耳濡目染親人的藝術精神,而發展出自身獨立的藝術語言。1984年從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後,林延前往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繪畫材料研究室進修,後於賓州布魯斯堡大學視覺藝術系取得碩士學位,1993年後主要生活和工作在紐約。

1994年她回到北京,有感於急劇的現代化進程對城市古建築的破壞,她開始用紙翻鑄老城牆的磚、瓦,將北京城的傳統建築、東方文化融合呈現在現代語言之中,也充滿了對古建築破壞,城市拆遷造成的無可挽回的文化損失深深的傷痛。同時,她在中央美院舉辦「泣、棄、契、棄?氣」裝置繪畫展覽,以大型極簡黑色裝置對中國經歷的變遷作出反應,隨即開啟長達十年的黑色時期創作。從2005年開始,她開始創造性地將宣紙轉化為創作媒介。採用中國歷代用於書法繪畫的傳統手工紙,她以最簡單的黑白兩色以及材料,創造出具有建築特徵的裝置和繪畫雕塑。宣紙不再只能是平面繪畫的載體,而能被塑造為極富重量感和層次感的形態。黑與白、剛與柔的並置如同虛實相容的太極,呼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的陰陽平衡。以空間為起點、與建築形式相結合、賦予極簡主義以東方美學的緯度。從2013年開始,林延開始在不同類型的公共空間、可替代藝術空間創作大型裝置,與特定的建築形態和空間特性相呼應。2013年她在紐約地標建築熨斗大廈Prow藝術空間創作了「知止」素描、宣紙裝置,光線通過層層疊疊的宣紙落在用炭筆和墨勾勒的雪豹身上,創作出一個與外界匆忙生活截然不同的寧靜空間。2013年底,她在北京元典美術館創作「天」水墨、宣紙裝置,探討中國改革開放後大規模商業化和工業化對環境造成的破壞。2014年在天理文化中心的個展「空-氣」延續了對環境的思考,繪有木炭素描飛鳥的層層黑色宣紙覆蓋了整個天花板,彷彿在紐約感受到在北京的霧霾下掙扎,而背後的光又似乎孕育著生機。林延後又在否畫廊(紐約),季鳳軒畫廊(香港),誠品畫廊(台北)和白兔美術館(悉尼)等不同空間重新創造了「天」,展現對人類生存狀況的憂思,呼籲人們正視現實的痛苦,並繼續滿懷希望。

韋佳少年時代學習中國傳統繪畫,詩詞及書法,198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1987年於美國布魯姆斯堡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視覺藝術系取得藝術碩士學位。他目前生活和創作於紐約與北京兩地。他的創作遊歷於兩種文化之間。他在布魯姆斯堡期間開始創作一些抽象國畫,尋求中國抽象和美國抽象因素之間的關係。韋佳的創作靈感主要來源於中國傳統書法和繪畫,在美國現當代藝術的影響下,努力以新的角度和方式繼承傳統。他用中國手工紙做拼貼,因為紙上承載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保留著人與自然的關係。他在宣紙上書寫和潑墨,再將形象撕毀,重新拼貼,反覆的撕與貼之後畫面變成抽象的色塊,無論是東方的筆法用墨還是西方的油墨重彩都成為斷章。韋佳說:「與現當代西方繪畫不同,我更喜歡近看的繪畫,讓視覺遊歷於畫面上,去感受畫面的豐富的層次變化,像中國山水畫那樣,紙的拼貼使我達到我的追求。我的日常生活都會進入到我的作品裡,春秋的色彩,樹叢中的層次,花草交織的形狀,美術館與畫廊作品的啟發,讀古詩的感受,打非洲手鼓的節奏等等。它們在我的畫中暗示著我的生活狀態。」撕與貼的反覆,充滿東方和西方藝術表達方式的碰撞,正是韋佳追求的必然與偶然的冒險。

攝影師介紹:

Max Lee(李木子),通訊社攝影記者,2011年至2013年常駐埃及開羅,在中東地區進行攝影報道,2015年至今常駐美國紐約。2016年被紐約國際攝影中心新媒體敘事專業錄取,2017年6月畢業。作品曾獲得中國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新聞人物與肖像類單幅金獎,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賽區人物類二等獎。

李亞楠 |《大陸橋》

作品介紹:

亞歐鐵路大陸橋一直是鏈接亞歐的鐵路大動脈,在這條大動脈上散落著不同的咽喉,就是一個個卡在兩國邊境的口岸。遠在新疆的兩個鐵路大動脈口岸,分別是阿拉山口和霍爾果斯,每天迎接和送走無數往來於亞歐之間的貨物。一組這片來展示鐵路咽喉每日重複的工作室如何確保鐵路運輸安全的。

攝影師介紹:

李亞楠,信號小組成員,自由攝影師。作品曾獲得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哈姆丹全球攝影大賽等獎項,多次入圍馬格南基金。

劉辰|《空間幾何的獨白》

攝影師介紹:

Cocu (劉辰) 生於北京,手機攝影師,產品設計師,現居美國舊金山。曾獲2014年第7屆iPPAwards季節類第1名,2015年 CBRE 年度都市手機攝影師,2015年延時攝影視頻入選蘋果全球作品廊,製作成商業廣告片在全球播出,2017年為蘋果 『Shot on iPhone 7』 廣告攝影師。

劉禹揚|《新的邊疆》

作品介紹: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克羅齊

攝影師介紹:

劉禹揚,自由攝影師,1991年出生於四川,現居上海和成都。

潘超越|《武都高山戲》

作品介紹:

武都高山戲起源於魚龍一帶的傳統戲種,當地海拔約2000米,「高山」之名由此得來。武都區魚龍鎮下轄的村莊地處偏遠,導致當地經濟相對落後,另一面卻因此保存了自古傳下的文化遺產。在西方洋節越來越盛行的今天,他們用傳統的戲劇慶祝著剛過去的中國農曆新年。

攝影師介紹:

潘超越,科技公司影像從業者、前新華社記者,2013年9月至2016年1月常駐埃及,負責駐在國以及中東地區其它國家如敘利亞、突尼西亞、土耳其等國的攝影報道。多次進入衝突和戰亂地區報道,擅長拍攝專題故事,喜歡手機拍照。攝影作品曾在尼康國際攝影大賽、「國展」、「金鏡頭」等國內外攝影比賽中獲獎;手機攝影作品獲第五屆手機攝影大賽MPA(Mobile Photography Awards)專題類一等獎;多媒體作品獲25屆「國展」多媒體類評委推薦獎。

孫一冰 |《小世界》

作品介紹: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如一匹寬銀幕,在眼前緩緩展開。中國對世界的渴望非常強烈,以至於中國各地都成立了各種各樣的「世界性」主題公園,這種具有中國獨有的現象一直延續至今。今天,出國已不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夢想,在每一個國人都可以輕鬆走出國門旅遊時,90年代建造的這批世界公園面臨著嚴峻的轉型。我想通過這一現狀側面表現國人遊覽世界公園的狀態,以及表現一個既是現實的卻又是超現實的夢境世界。有些場景似假亂真,有些場景趣味橫生,也許只有建築奇怪的比例與建築本身的細節才能展現出那種奇妙的抽離感。

攝影師介紹:

信號Photo攝影小組創辦人之一,馬格南工作坊Jonas學員之一。 常居北京。近些年經常去往中東,東歐,北歐一帶,擅長拍攝街頭紀實 類攝影。 目前為富士影像簽約攝影師,OnePlus手機官方樣片攝影師。攝影作品及文字作品刊登於《Lens》,《中國國家地理》,《孤獨星球》等多家攝影旅行類媒體。《烏托有個幫2》《上帝之眼II》《東京美食散步》等書籍作者之一。

想接收更多「信號」,可以關注以下賬號

新浪微博:@信號PHOTO

LOFTER/圖蟲網/豆瓣:信號SIGNAL

500px部落:信號

Instagram: signal_photo

Facebook: signal photo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豆腐絲藝術設計 的精彩文章:

雞尾酒上的橄欖

TAG:豆腐絲藝術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