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Nature和Science:別太愛也別太恨

Nature和Science:別太愛也別太恨

一、前 言

秦四清先生在最近的科學網博文里將Nature和Science給好好地「損」了幾下(點擊閱讀:《為什麼諸多頂級期刊論文中的觀點也不靠譜?》)。

秦四清引述了12月11日《文匯報》發表的一篇對日本諾獎得主本庶佑的採訪內容。本庶佑說:

「媒體經常報道某個觀點來自《自然》或是《科學》,但是我認為《自然》、《科學》這些雜誌上的觀點9成是不正確的,10年過後就會知道只有1成是真的。所以我首先不相信論文或者其它文章。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能確認的觀點,這就是我對《科學》雜誌採取的態度和做法。也就是說,只有通過自己思考,覺得可以理解才會接受。」

我(馮兆東)的理解是:也未必是90%的不正確率,但至少說明:Nature和Science與其它的許多雜誌無異,它們也只是「學者表達他們研究成果的平台」而已。

二、Nature和Science被過分重視啦?

有人說,中國學者爭得院士的必要條件之一便是有1篇Nature或Science的文章,這可能有點太抬舉Nature和Science了。

我曾在我任職的德州一所大學(算是一間二流大學吧)地質系做過「Search Committee」的Chair。一個助理教授職位的申請者中的3位有Nature和Science發表的經歷。

其中一人竟然有3篇Nature和Science的「一作」文章,但是他仍然落選了,因為他的學術經歷和知識結構並不是那個地質系所需要的。

這一經歷導致了我對「1篇Nature或Science文章半定乾坤」有點不認同。

但是,我又是被「追求Nature或Science發表」洗禮過的。

我在哥倫比亞大學做博士後時見證到,那裡的學者把發表Nature或Science文章作為他們的「攀比」指標。我的科學偶像Wallace Broecker一生竟然發表了多達50多篇的Nature或Science文章(包括合作的)。

雖然Nature或Science被認為是「Old Boy Club」(可以翻譯為:既得利益團體的俱樂部),雖然它們的很多很多文章也被證明是Nonsense(胡說八道),但它們的學術信譽卻是被長期地和廣泛地認可的。

我的結論是:完全沒有必要為了一篇或兩篇Nature或Science文章去過分地——過量地——過色地渲染,但中國真的是到了輩出「引領科學方向」的國際學術領袖的時候了:出現一批在某個領域「引領風騷地」在Nature或Science不斷發表文章的學者。

三、由韓春雨事件引發的思考

雖然Nature和Science確實很難發,但是過去的數據表明,在Nature和Science上出現「不正確」文章的幾率與其它雜誌一般高。

天下人也都知道:發表在Nature和Science上,也絕非找到了終極真理。得到的只是「更廣泛的關注」。

韓春雨的問題出在哪兒?

出在「科學科舉化」:一篇人們還在消化的Nature和Science文章,就可以掙得「幾億元的政府投資」,就可以馬上兌現一頂帽子。

四、日本學者獲諾獎後似乎也不大驚小怪啦

好多年了,日本人不但不斷地獲諾獎,而且他們不是在「叫囂著要得獎」的氛圍中獲獎的!他們靠的不僅僅是經濟實力(我說的是:不僅僅是)。

他們成功的更重要因素是:符合科學規律的管理體制,不急功近利的社會環境,不「科學科舉化」的科學家平常心。

五、結 論

所以,還是給各個大學和科研機構他們所需要的「自由度」吧。讓他們用各自的方式去體現他們的「存在感」吧。

一個單位可以天天叫嚷著SCI,也可以不;可以天天叫嚷著IF,也可以不;可以天天叫嚷著ESI,也可以不;可以天天叫嚷著Nature/Science,也可以不。

最終呢,好大學總歸是好大學,好學者總歸是好學者。

我相信:SCI、IF、ESI、Nature、Science都在起著推動科學的作用。但是,如果用它們來激勵和管理科研人員,過分地恨它們和過分地愛它們都會致使「學術」和科研人員走火入魔。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自馮兆東科學網博客。鏈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00905-1151379.html

注意!微信又雙叒叕更新了......

此次改版後,每個用戶最多可以設置12個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往常的大圖封面展示。為了不錯過科學網的推送,請根據以下操作,將我們「星標」吧!

點擊「科學網」進入公號頁面→點擊右上角的···菜單 →選擇「設為星標」,搞定!

Nature和Science:別太愛也別太恨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Nature和Science:別太愛也別太恨

Nature和Science:別太愛也別太恨

Nature和Science:別太愛也別太恨


關注我們

微信號sciencenet-cas(←長按複製) 或長按下方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加拿大博士毒殺中國室友,成績十分優異曾被大學專門表彰
我國人均「油脂」消費量持續上升,攝入超過推薦量1倍還多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