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十、味邪命法戒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十、味邪命法戒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10)

十、味邪命法戒

文 / 觀諸法如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一:

四十三輕戒

味邪命法戒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生起詭詐、虛談現相,方便研求,假利求利,味邪命法,無有羞恥,堅持不舍,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為除遣生起樂欲,發勤精進,煩惱熾盛蔽抑其心,時時現起。《瑜伽論記》卷第十(之下):「第三明邪命法生起詭誑現異相。」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生起詭詐、虛談現相,方便研求,假利求利,味邪命法,無有羞恥,堅持不舍,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生起詭詐虛談現相,方便研求假利求利,味邪命法」,受了菩薩戒的菩薩,「生起詭詐」,有意的要欺騙人。「詭詐」是內心裏面的事情,表現於外的就是「虛談」,就是說謊話。說謊話的目的就是要騙人家的錢財。「虛談」,是他的語言,「現相」。這是說他的身體,身體也現出來一個有道德的相貌。「方便研求」,以生起詭詐虛談現相為方便,用這個為手段來希求得到利養。「研」這個字,如果不達到目的是沒有完的意思,還繼續纏人。

「假利求利」,這句話,在下面《披尋記》裡面解釋的很清楚。

「生起詭詐」是內心有問題,所以談話現相方便研求假利求利都是不如法的,都是屬於邪命的。我們日常的生活需要用到錢,這位菩薩「味邪命法」,「味」就是愛著的意思,歡喜用不正當的手段,用騙人的方法來求財,這就叫做「邪命」。「無有羞恥」,他不感覺到不對,沒有羞恥。其實能受菩薩戒就是一個很高貴的身份,但是現在有意的騙人而不感覺到慚愧,就是沒有羞恥,也不再思惟佛菩薩是悉見悉知。「堅持不舍」,因為受了菩薩戒的人有多少世間的智慧的,他佔到便宜了,心情很快樂,所以不肯放棄騙人的手段,叫「堅持不舍」。「是名有犯」,這就是有罪了。「有所違越」,就是違犯了這個菩薩戒。「是染違犯」,這是染污的違犯。

韓清凈《披尋記》:生起詭詐虛談現相至堅持不舍者:謂若方便顯己有勝功德,矯詐構集非常威儀,由是令他謂己(金陵本卷二十二原文作「其」)有德,當有所施、當有所作。所謂承事,供養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是名詭詐。或復凶悖、強口、矯傲、修飾其名、執恃種姓,乃至宣說己實有德或復(金陵本卷二十二原文作「少」)增益,是名虛談。若於他前方便現相,為求衣服,或求隨一沙門資具。或為求多,或求精妙,雖無匱乏而現被服故弊衣裳,為令他知有所匱乏,給施眾多上妙衣服,乃至廣說,是名現相。若於他所,如其所欲不得稱遂,或彼財物有所闕乏,求不得時,即欲(金陵本卷二十二原文作「便」)強逼、研磨麤語,而苦求索,是名方便研求。若彼財物無所匱(金陵本卷二十二原文作「闕」)乏,得下劣時,便對施主現前毀棄所得財物,如是告言:咄哉男子!某善男子、某善女人,方汝族姓及以財寶,極為下劣,又極貧匱,而能惠施如是如是多妙悅意資產眾具;汝望於彼,族姓尊貴,財寶豐饒,何為但施如是少劣非悅意物?是名假利求利。如是等相,名邪命法。由非法故,說名邪命。如聲聞地說(陵本二十二卷十頁)。若於如是味邪命法現生起時,無慚無愧,不思對治,是名無有羞恥。不生樂欲速疾除遣,是名堅執不舍。

「生起詭詐虛談現相至堅持不舍者:謂若方便顯己有勝功德」,假借一個手段,顯示自己有殊勝的道德。「矯詐構集」,內心裏面是虛偽的,是有意的欺騙人。「構集非常威儀」,表現出來,構集表現出來不平常的威儀。「由是令他謂己有德」,由於表現出來不是一般的威儀,所以由此令他人認為他是有道德的人。「當有所施」,因為他人有認為他有道德,他人就會布施他。「當有所作」,就有可能會做一些對他有利益的事情。「所謂承事供養」,當有所施「所謂承事供養衣服飲食卧具」,承事就是為他作事,供養他衣服、飲食、卧具,和「病緣醫藥及諸」多的「資」生之「具」。「是名」叫做「詭詐」。

「或復凶悖強口矯傲,修飾其名」,前面詭詐並沒有到此為止,或者他又有作出一些事情,「凶悖」是很兇惡的態度,悖也就是凶,有凶悖的相貌。「強口矯傲」,說話說得很強硬的,就是很高傲的境界。「修飾其名」,他說的話,總是顯示他有很多的功德。「執恃種性,乃至宣說己實有德」,執恃種性,就是他執著他有所仗勢,是高貴的種性,「乃至宣說」,他也就直接說他是有道德的人。「或復增益,是名虛談」,也可能有一點功德,但是他說的或者是過頭了,增益,增加了,是名叫做虛談。

「若於他前方便現相;為求衣服,或求隨一沙門資具」,這若也是或者,或者在別人的面前方便現相,內心有些智慧的,就是現出來一個相貌。他嘴沒有說要化緣,但是現出個相貌來,目的就是要為求衣服,或者求隨某一種沙門所需要的資具。「或為求多,或求精妙」,或者是求多,或者是精妙的。「雖無匱乏而現被服故弊衣裳」,前面是方便現相,這裡就有這個意思。雖然這位菩薩並不缺少什麼,但是表現出來的他的被服故弊,衣服都是破舊的了,而現被服,被服或者說是卧具也可以,都是破舊的。「為令他知有所匱乏」,為令使令別人知道他有所不足,「給施眾多上妙衣服乃至廣說,是名」叫做「現相」。

「若於他所如其所欲」,不得稱遂」,若是那位居士,沒有按他所希望的滿足他的願。「或彼財物有所闕乏求不得時」,或者他的財物有所闕乏而求不得的時候,「即欲強逼研磨麤語而苦求索」,求不得的時候,他就想要強力地逼迫人家,研磨和人家一個勁兒地要求,或者說麤惡的語言而苦苦地要求,「是名方便研求」。

「若彼財物無所匱乏得下劣時」,若是齋主的財物無所匱乏,就有所布施給他,但是他感覺到所得的布施是下劣的,「便對施主現前毀棄所得」,把所得的「財物」丟棄掉了,不要了。「如是告言」,而且就這樣說了:「咄哉男子!」這咄是呵斥的意思,「某善男子某善女人方汝族姓及以財寶極為下劣」,另外的某善男子善女人若和你來比較,他的族姓也不如你,他的財富也不如你,都是很下劣的。「又極貧匱;而能惠施如是如是多妙悅意資產眾具,汝望於彼族姓尊貴財寶豐饒」,你對那一位居士來對比的話,你的族姓也是高貴的,財寶也是豐饒的,「何為但施如是少劣非悅意物」為何只是布施下劣、不是令人喜悅的物品?「是名假利求利。如是等相,名邪命法」,這就叫做邪命法。「由非法故,說名邪命」,因為這樣子不合道理,所以叫做邪命,「如聲聞地說(陵本二十二卷十頁)」。

「若於如是味邪命法現生起時」,若是這位菩薩這樣的愛著邪命法,要生起的時候。「無慚無愧不思對治」,現起了這樣醜陋的思想行為,他沒有慚愧心,他不思惟應該對治這種醜陋,「是名無有羞恥」。

「不生樂欲速疾除遣」,他不歡喜趕快的學習的佛法,來除遣這些無慚愧心,「是名」叫做「堅執不舍」。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二:

云何凈命虧損所攝?謂如有一,為性大欲,不知喜足,難養難滿。常以非法追求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不以正法。

又為貪求種種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資具因緣,方便顯己有勝功德,矯詐構集非常威儀。

為誑他故恆常詐現諸根無掉、諸根無動、諸根寂靜,由是令他謂其有德,當有所施、當有所作。所謂承事供給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

又多凶悖、強口、矯傲、修飾其名、執恃種姓。

或求多聞、或住持法,為利養故亦復為他宣說正法,或佛所說或弟子說,或自宣說己實有德,或少增益。

或於他前方便現相,為求衣服,或求隨一沙門資具。

或為求多、或求精妙,雖無匱乏而現被服故蔽衣裳,為令凈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知其衣服有所匱乏,殷重承事給施眾多上妙衣服。

如為衣服,為余隨一沙門資生眾具亦爾。

或於凈信長者居士、婆羅門所,如其所欲不得稱遂,

或彼財物有所闕乏,求不得時即便強逼、研磨、麤語而苦求索。

或彼財物無所闕乏,得下劣時,便對施主,現前毀棄所得財物。如是告言:「咄哉男子!某善男子、某善女人,方汝族姓及以財寶,極為下劣又極貧匱,而能惠施如是如是多妙悅意資產眾具。汝望於彼族姓尊貴、財寶豐饒,何為但施如是少劣非悅意物?」

彼由如是或依矯詐、或邪妄語、或假現相、或苦研逼、或利求利種種狀相,而從他所非法希求所有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諸資生具。非以正法而有所求,由非法故,說名邪命。

如是名為「屍羅凈命虧損所攝」。

《瑜伽論記》卷第六:「大欲,不知喜足,難養難滿者,希未得境名為大欲,耽已得境名不知足,以大欲故難養不知足故難滿也。」

云何凈命虧損所攝?謂如有一,為性大欲,不知喜足,難養難滿。常以非法追求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不以正法。

怎麼叫做「凈命虧損所攝」呢?「謂如有一,為性大欲」,有一類人有很大的貪慾心。「不知喜足」,已經得到的生活所需的這些事情,還不知道喜足。以大欲故難養,不知足故難滿也。若是真實生活上有需要而不足,去追求也是可以的。常以不合道理的方法,用非法的手段去追求,「不以正法」,不遵循佛陀所開示的方法,所以這是不對的。

又為貪求種種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資具因緣,方便顯己有勝功德,矯詐構集非常威儀。為誑他故,恆常詐現諸根無掉、諸根無動、諸根寂靜,由是令他,謂其有德,當有所施、當有所作,所謂承事、供給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

一、依詐威儀。

又為了貪求種種的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等資具的因緣,善巧方便的,在大眾之中顯示自己有殊勝的功德。「矯詐」,就是欺騙性的,「構集」就是顯現出來不平常的威儀,顯出來一個殊勝的面貌、或者是一個怪樣叫人家注意,顯現他有道德。「為誑他故,恆常詐現諸根無掉」,為了欺騙他人,常常的「詐現」,也就是欺騙人,現出來「諸根無掉」,「掉」是六根在六境放逸散亂之後,第六意識也會隨逐諸境掉動。「諸根無掉」是心無掉動。「諸根無動」,六根能安住不動。「諸根寂靜」,好像沒有煩惱心很安靜的樣子。「由是令他,謂其有德」,他人看到這些事情,就以為這個人有功夫、有修行。「當有所施」以為有功德,是良福田,應該去布施他、供養他。「當有所作」,應該為他做事情,做什麼事情?「所謂承事」能夠隨順他的意思去為他做事情,還「供給」他的「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

又多凶悖、強口、矯傲、修飾其名、執恃種姓。

二、依邪妄語。這是依邪妄語,希求名聞利養。

「又多凶悖」,凶是指氣勢兇猛,悖是指頑固,違背正理,心裏面的思想不合道理。「強口」,他發言的時候「強口」、就是強詞奪理,沒有道理也講出一個道理來叫「強口」。「矯傲」,態度特別的驕慢、瞧不起人。「修飾其名」,沒有證果、得定,卻宣傳自己是有這樣的功德,這樣修飾其名,事實上名聲是假的,但是被傳出去了。「執恃種姓」,或仗恃執著自己是高族大姓來出家的,看不起他人。

或求多聞,或任持法。為利養故,亦復為他宣說正法。或佛所說,或弟子說。或自己宣說已實有德,或少增益。

「或求多聞,或任持法」,或者有的人願意多聞佛法。「或任持法」,誦經,把經論背下來叫「任持法」。「為利養故」,要求多聞法、求任持法的目的也不是想要學習聖道,而是想要得到利養,這樣的目的是有問題的。「亦復為他宣說正法」多聞、聞持,為利養故也為別人宣說正法。

「或佛所說」的正法,「或弟子所說」的正法,這是說佛、弟子所演說的佛法。「或自己宣說已實有德」,他自己有什麼道德。「或少增益」,也許少少自己也有一點增益,不能說完全沒有,或者他真實有一點功德他也向人說,其實沒有那麼多功德,卻說有那麼多功德,增加了,就是在宣揚自己,在炫耀自己的功德,這就是又有妄語了。

或於他前方便現相,為求衣服,或求隨一沙門資具,或為求多,或求精妙。雖無匱乏,而現被服故弊衣裳,為令凈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知其衣服有所匱乏,殷重承事,給施眾多上妙衣服。如為衣服,為余隨一沙門資生眾具,亦爾。

三、依假現相。

「或於他前方便現相」,於別人的面前方便現出一種相貌來,目的是什麼呢?「為求衣服,或求隨一沙門的資具」、所需要的東西,「或為求多」、或者多求,或者求這個精妙的衣服,這些資具。

「雖無匱乏,而現被服故弊衣裳」,前面說「或於他前方便現相」,現什麼相?這裡說出來,「雖無匱乏」,這個人其實擁有很多的衣服了,並不缺少的,但是他顯現出來他的衣服是「故弊的衣裳」,穿個破爛的衣服現出這個相來。「為令凈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為令對佛法有凈信的這些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知其衣服有所匱乏」,這個人穿個破爛的衣服,令人以為這位出家人沒有好的衣服穿。「殷重的承事」,這些長者、居士就會很誠懇的來尊重、承事於他。「給施眾多上妙的衣服」,布施很多很好上等精妙的衣服給他。

「如為衣服」是這樣子,除為求衣服以外,「為余隨一沙門的資生眾具」為求其它任何一種出家生活的資生具也是如此。就是用方便善巧的方法來欺騙。

或於凈信長者、居士婆羅門所,如其所欲不得稱遂,或彼財物有所闕乏,求不得時,即便強逼,研磨麤語,而苦求索。

四、依苦研逼。

「或於凈信長者、居士」,或者對於佛法有「凈信的長者、居士、婆羅門所」,這些施主的。「如其所欲不得稱遂」,如果他「所欲」所想要得到的沒有成功,長者居士沒有布施給他。「或彼財物有所闕乏,求不得時」,財物有所闕乏,他向人家要求而沒得到的時候,「即便強逼」,即用強硬的逼迫人家要布施給他。「研磨麤語」,「研磨」就是沒完沒了、一直地糾纏向施主要,有時說出來的話是很粗惡的語言一定要施主們布施。「而苦求索」,人家不給、苦苦地向人家要,施主們不勝其擾只好供養,這是叫做「依苦研逼」。

或彼財物無所闕乏,得下劣時,便對施主,現前毀棄所得財物,如是告言:咄哉男子!某善男子、某善女人、方汝族姓及以財寶、極為下劣,又極貧匱;而能惠施如是如是多妙悅意資產眾具。汝望於彼、族姓尊貴、財寶豐饒;何為但施如是少劣非悅意物?

五、依利求利。

「或彼財物無所闕乏」,或者這個人他的財物很多、並不缺少。「得下劣時」,他向人家求的時候,施主給他一點,給的也不是那麼殊勝,「便對施主,現前毀棄」,他就對著這個施主,當著面就把施主給的下劣的東西毀壞了、丟在一邊去了,「毀棄所得的財物」。「如是告言」,然後對這個施主說了:「咄哉男子!」「咄」就是訶斥他的意思。「某善男子、善女人,方汝族姓」,說某某善男子、善女人他若和你相比,「方汝」就向你相比較的話、或者是族姓相比、或者財富相比是「極為下劣」,那個善男子、善女人都不如你,那個善男子、善女人族姓也是下劣、財富也是下劣。「又極貧匱」,而那個善男子、善女人很貧苦的。「而能惠施如是如是多妙悅意資產眾具」,他布施給我的東西還很多、而且還都是好的,令我非常歡喜的「資產眾具」。「汝望於彼」,你與他相比,「族姓」是「尊貴」的、「財寶」是「豐饒」的,「何為但施如是少劣非悅意物」怎麼只給這麼一點點下劣令人不滿意的物品呢?

這叫做「依利求利」。

彼由如是,或依矯詐、或邪妄語、或假現相、或苦研逼、或利求利種種狀相,而從他所非法希求所有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諸資生具,非以正法而有所求。由非法故,說名邪命。

這裡簡略把道理再說一下。

這裡舉出五種邪命的相貌。「彼由如是」,那個修行人現出的威儀的相貌,是「依矯詐」欺騙的;說出語言,是「邪妄語」欺騙人,沒有修證而說修證;或者「假現相」,故意穿得很破爛;或者是「苦研逼」,苦苦的哀求逼迫他人做布施;或者「依利求利」,以比較勝劣的方式來追求更多的利益。「種種的狀相」,一共是五種相貌,依這些的狀態相貌,從善心護法居士或大德,非法追求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諸資生具,「非以正法而有所求」,不能夠遵循佛陀所開示的正法去有所求。「由非法故,說名邪命」,財物的得來的方式是不如法的,用非法的手段來維持他的生命,這叫做「邪命」。

如是名為屍羅凈命虧損所攝。

虧損了應以凈命生存的戒律,名為屍羅凈命虧損所攝。

無違犯者,若為除遣生起樂欲,發勤精進,煩惱熾盛蔽抑其心,時時現起。

「若為除遣生起樂欲發勤精進」,若是這位菩薩為了除遣自己的邪命法,把所學的佛法在內心裏面修止觀來對治,「生起樂欲」現起這種好的意願,「發勤精進」就採取了行動,精進地來對治。「煩惱熾盛蔽抑其心時時現起」,但是味邪命法的煩惱力量太強大,蒙蔽了他的慚愧心,時時地現起味邪命法。這樣的情形,就不算犯。這是勉勵菩薩發心對治的意思。內心裏面出現這樣的染污心,這就是有罪過的事情,這不是清凈法,但能發心對治就不算違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大唐善業泥佛像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1):一、慳心不供三寶戒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