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蘭開斯特王朝開國君主的荒唐歲月:莎士比亞筆下英國版阿Q歷史原型是誰?

蘭開斯特王朝開國君主的荒唐歲月:莎士比亞筆下英國版阿Q歷史原型是誰?

原標題:蘭開斯特王朝開國君主的荒唐歲月:莎士比亞筆下英國版阿Q歷史原型是誰?


BBC《空王冠》系列第二集、第三集,就是莎士比亞的歷史劇《亨利四世》上下部的改編。在西方歷史上有許多同名的教皇、皇帝、國王、貴族,為了區分,往往是按某國的某個王朝或封地開始,依次將同名的國王用羅馬數字按照「1、2、3、4……」排序。在翻譯成中文的時候,借用了秦始皇、秦二世的典故,翻譯成「某某一世」、「某某二世」,一直排下去。由於「亨利」這個名字在歐洲太普遍,所以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名叫「亨利四世」的羅馬皇帝、英格蘭國王、法國國王、卡斯蒂利亞國王以及數個貴族。作為莎翁歷史劇標題的「亨利四世」就是那位推翻理查二世的「金雀花王朝」,建立「蘭開斯特王朝」的英格蘭國王。


亨利四世肖像(公元1402年)


雖然「金雀花王朝」與「蘭開斯特王朝」被看作兩個不同的王朝,但理查二世和亨利四世是堂兄弟關係,比照中國歷史,大概就是南朝蕭齊和蕭梁與之類似,只不過理查和亨利的血緣關係更近一些。


金雀花王朝時期已經出現了議會、大學等新生事物,其中議會分為上下兩院,上院主要由貴族和天主教神職人員把持,下院由騎士與自治市鎮代表組成。亨利四世靠著貴族集團對理查二世的不滿,從而輕易地登上王座。為了安撫囂張跋扈的貴族,亨利四世不得不在日常政務方面對議會上院做出妥協,在一定程度上為後來議會政治在英國的發展開啟了先河,為議會演變為現代資本主義世界的標誌性政治機構奠定了基礎。


蘭開斯特王朝王室徽記


而亨利四世治下的宗教問題,則是另一番狀況。過去天主教為了壟斷《聖經》的解釋權,一直堅持使用羅馬教廷認可的拉丁文版的《聖經》,在英格蘭也不例外,這樣普通民眾根本看不懂《聖經》的內容,自然不會對教會的存在提出合理的批評意見。牛津大學的教授約翰·威克利夫(John Wycliffe)卻在理查二世統治時期翻譯出第一部英文版《聖經》,掀開了英國宗教改革的序幕。威克利夫在牛津大學的同事們成了首批宗教改革的支持者,進一步發展成羅拉德派(Lollards),反對天主教會對英格蘭的控制。亨利四世上台之後,無意與教會抗爭,轉而對羅拉德派展開瘋狂的鎮壓,這一恐怖的鎮壓活動貫穿亨利四世統治的始終。


亨利四世對上議院的種種妥協,並沒有換來團結一心的大好局面,貴族和教會接二連三發起挑戰,亨利四世也馬不停蹄地對各路叛亂分子展開激戰。莎翁的《亨利四世》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鋪展開來。


《亨利四世》雖然名為「亨利四世」,但故事中所表現的主要人物卻是亨利四世的太子哈里親王,也就是後來的亨利五世,可以算是《亨利五世前傳》。歷史上的哈里親王由於早年父親被流放,由理查二世代為撫養,理查二世那種特有的王室古典氣質可能對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劇中哈里親王更是彰顯出狂放不羈的性格,整日在下層平民的酒館出沒。於是一個留著如同馬克思一樣的大鬍子,大腹便便、滑稽可笑的約翰·福斯塔夫也隨即登場,佔據了《亨利四世》中的主要戲份。他與年輕的哈里親王插科打諢,哈里親王也不失時機地捉弄他,樂此不疲。


亨利五世(文中的哈里親王)


福斯塔夫在劇中的定位是破落的騎士,又沾染了下層社會的不良習氣,與魯迅筆下的阿Q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阿Q惦記著自己的祖上「姓趙」,福斯塔夫也念念不忘自己的貴族身份;阿Q忌諱別人說自己頭上的瘡疤,福斯塔夫也將別人對自己的嘲笑捉弄轉進成傲慢的自誇。當然阿Q的見識和閱歷有限,總是成為各種衝突的受氣包,只能暗自舔傷,用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而福斯塔夫則是一個慣於偷奸耍滑的老江湖,他知道哈里親王年輕氣盛,需要有個小丑陪伴在他身邊作為乏味生活的調料,他藉助自己的肥胖身軀和拙劣的演技,有意丟醜賣乖,博取親王的好感。在亨利四世徵集部隊討伐叛逆的貴族之時,他私吞經費,召集了一群如同地獄餓鬼的叫花子充當戰爭的炮灰。在騎士們為了榮譽捨生忘死之際,他則在盤算榮譽究竟值幾個錢。哈里親王費盡氣力才殺死的叛軍首領,轉眼便被福斯塔騙去了戰功,哈里親王也只能搖搖頭給了他這個面子,這樣的好處是阿Q所不曾享受的待遇。


魯迅談及人物創作曾經說過,自己塑造的角色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種種元素拼合而成,有人也嘗試過探討阿Q的原型,但阿Q最終是屬於下層人民,就算是有原型也不會沒有什麼名氣,真實事迹難以考索。而福斯塔夫的原型則是騎士貴族階層,有史可查,其中兩個主要的原型分別是亨利四世年輕時期的隨從約翰·法斯特爾夫爵士(Sir John Fastolf),以及哈里親王年輕時期的損友約翰·奧德卡索爵士(Sir John Oldcastle)。據說莎士比亞本來是打算使用奧德卡索的真名作為劇中角色,但受到奧德卡索後裔的抗議,才借用法斯特爾夫的名字經過變形為「福斯塔夫」作為角色的新名字,又借鑒了一部分法斯特爾夫的事迹。於是,「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嶄新的藝術形象就此誕生。


阿Q最終由於被人誣陷偷盜而成為替死鬼,福斯塔夫也不得善終,而《亨利四世》的結尾,當哈里親王戴上那如同魔咒箍一般的空王冠,化身威嚴如神一般的亨利五世之後,便於昔日的自己徹底決裂,翻臉無情,將福斯塔夫一干人等統統打入監牢。在《亨利五世》中借他人之口提及福斯塔夫的死訊。福斯塔夫的原型之一奧德卡索爵士的死亡原因更是複雜,是由於加入了羅拉德派,於1417年被活活燒死。而另一個原型法斯特爾夫爵士則在英法百年戰爭上大展手腳,並與拯救法國的聖女貞德展開過對戰。


時過境遷,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亨利四世在位的十四年,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平息叛亂上,等到王權鞏固之時,距離自己的大限也不遠了。二百多年後,當莎翁用他的作品重現那個時代的時候,福斯塔夫假扮亨利四世的滑稽場面取代了威嚴的本尊。這樣生動有趣的藝術形象受到了人們的熱烈追捧,應女王之邀,莎士比亞又讓福斯塔夫在喜劇《溫莎的風流娘兒們》中復活,並且談起了戀愛。福斯塔夫作為英格蘭人的典型形象,閃耀於文學之林。這也正應了魯迅先生那句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BBC版《亨利四世》上部,福斯塔夫裝扮國王的滑稽場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北朝 的精彩文章:

明帝國沒有最終克服安南,是否源自唐末南詔兩陷交趾?
解放軍城市作戰時的破拆攻擊前進法是自己特有還是世界通用?

TAG:看北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