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棟:全面推進改革開放的莊重宣言
12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在講話中客觀辯證地回顧了改革開放的歷程,總結和概括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又一次表達了中國人民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這篇講話,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集體意志,秉承了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是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的莊重宣言。
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推進改革開放
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指出,「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兩步走」的發展戰略,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第一步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步在此基礎上繼續奮鬥,在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鴉片戰爭以來無數中華民族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偉大理想和前赴後繼的奮鬥目標,是所有炎黃子孫的共同心愿,也是歷史賦予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使命。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根本途徑仍然是繼續深化改革和不斷擴大開放。
歷史雄辯地告訴我們,我們今天能夠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與四十年來的改革開放是分不開的。以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走過了40個波瀾壯闊的年頭。四十年來,既有高歌猛進的時期,也有艱難困苦的歲月,但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義無反顧地走了過來,取得了一系列的發展和進步。40年來,儘管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還面臨著一連串的矛盾、問題和困難,但是與改革開放前相比,我國發生的變化是巨大而深刻的。只要是持有客觀理性而不是帶有片面性偏見的思維方式,人們都會認為,四十年來我國發生的巨大而深刻的變化,根本原因是實行了改革開放。截止到2017年底,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00多億元達到了82.7萬億元(約12萬億美元);從1978年佔世界GDP總量的1.8%上升到2017年的約15%,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萬元,從改革開放前低收入階段的貧困狀態上升到上中等收入階段,從改革開放初期世界216個國家、地區排名的末端上升為第95位。在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的基礎上,農業勞動力佔總勞動力的比重從改革開放初期的70%以上下降到28%以下,工業化水平顯著提升,第三產業迅速成長,經濟結構開始呈現出工業化後期的特點。與此相應,社會結構特別是城鄉結構也發生深刻變化,城市化率從1978年的17%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8.5%。在經濟建設不斷發展的同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走上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在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原則的引領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既繼承傳統文化優秀成果、又充滿著時代精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正在形成和發展之中。民生正在逐步改善,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健全,社會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也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對外開放從「引進來」發展到「走出去」,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果。四十年來,黨和人民正是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開放,才走出了一條既區別於前蘇聯的僵化社會主義模式,又區別於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煥發出生機和活力。可以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蓬勃發展的今天。
黨的十九大報告判定,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即走向富起來、強起來的時代,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的時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不斷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些矛盾,歸根結底還是要依靠生產力的發展和政治、文化的進步。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歸根結底還是要依靠改革開放。因此,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改革再深化,開放再擴大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
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時不我待,任務繁重。同時,改革也正處在深水區和攻堅區,面臨的情況異常複雜,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難度也前所未有。改革面臨的任務不僅包括繼續解決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問題和弊端,更要解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後,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成績顯著,但歷史上積累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總體平穩,但「大而不強」的特徵依然明顯,產業結構調整步履艱難,實體經濟動力不足,尤其是技術創新急需提高;近些年來通過提高職工工資和在農村實行精準扶貧,民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收入分配差距仍然過大,城鄉和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仍然明顯,環境保護的程度還不容樂觀;民主法治建設有了較大的進步,但是還沒有達到理想的層面;在文化建設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還需要進一步深入人心,社會的道德水準和誠信度仍需提高。與此同時,國際環境中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國際秩序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還出現了以美國為首的逆全球化並且製造貿易摩擦。這些都給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考驗,要求我們必須立足於新的實際,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破解前進中種種矛盾和障礙的出路仍然是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只有深入推進改革,進一步破除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和層層阻力,才能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以創新引領發展,建立健全自主的、系統的工業經濟體系,促進我國的經濟建設在健康有序的軌道上不斷向前發展;只有不斷推進改革,解決原有政治體制上不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問題和弊端,將民主法治建設百尺竿頭更上一步,讓人民群眾的政治權利切實得到保障,才能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政治現代化的步伐;只有不斷推進改革,建立健全用最好的機制選人,選最好的人的幹部人事制度,國家治理現代化才會有一批堅強有力的中堅力量作為骨幹;只有不斷推進改革,加快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才能建設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只有不斷推進改革,打破日趨固化的既得利益格局,讓人民群眾普遍享受到改革開放的紅利,才能激發人民群眾參與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不斷地通過改革將社會治理提升到新的水平,人們才能在一個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中生產和生活;同樣,只有不斷擴大開放,在繼續引進先進的技術、必要的資金和人才的同時,實行走出去的對外發展戰略,才能創造合作共贏的國際環境。
總之,只有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才能最終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旺盛生命力和蓬勃活力才能進一步得到體現。
二、推進改革開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讓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激勵人民更加自覺地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前進道路上,我們必須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我們的奮鬥目標,踐行黨的根本宗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在實踐活動中所表達的意願、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徵。改革開放是人民的事業,人民才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主體。改革開放必須依靠億萬人民群眾,改革開放又歸根結底是為了造福億萬人民群眾。
在長期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我們黨把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路線,這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取得勝利的法寶。一切依靠群眾歸根結底是為了群眾。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從小到大,由弱到強,不斷走向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和實踐黨的群眾路線,就必然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再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共產黨人的初心就是為了億萬人民群眾的翻身解放和共同幸福,除此以外,別無其他;共產黨人的使命就是盡一切最大的可能實現億萬人民群眾翻身解放和共同幸福的奮鬥目標。正因如此,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浴血奮戰,前赴後繼,贏得了新民主主義的偉大勝利,完成了億萬人民群眾翻身解放的歷史任務。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億萬人民群眾的共同幸福,黨領導人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並且為實現共同富裕進行了艱難困苦的探索。儘管在探索的過程中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走過一段彎路,但為後人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了人民的幸福開啟了改革開放的航程;以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又不斷地立足於新的實際將改革開放推向前進。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福祉。
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指出,「我們必須圍繞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社會主要矛盾,堅決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我們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積極擴大內需,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我們要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打造新引擎。我們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我們偉大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讓人民生活在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之中。」在當代中國,發展是硬道理,全面的發展更是硬道理,全面發展的主要途徑就是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就是通過調整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進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進而實現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活環境的改善。改革開放是人民群眾的事業,必須依靠人民群眾進行;改革開放的目的也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必須強調人民群眾是改革開放的主體,離開了人民群眾積極性和創造精神,忘記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就會成為孤家寡人,背離歷史的潮流,改革開放也會偏離正確的方向。因此,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必須堅定不移地依靠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改革開放真正成為億萬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我們始終不能忘記,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幸福,改革開放的成果必須讓最廣大人民群眾普遍享有。如果改革的成果廣大人民群眾沒有充分享有,人民群眾就會質疑我們的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的主力就會喪失積極性和創造精神。因此,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都必須牢記人民群眾是改革開放的主體,改革開放歸根結底是為了億萬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
三、全面推進改革開放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指出,「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我們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變的堅定。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黨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鮮明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通過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歸根結底是為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使社會主義不斷增強活力,不斷展現自己的優勢和動能,而不是來得相反。
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說,「必須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揮和增強我國制度優勢。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制度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我們扭住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個關鍵,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永葆黨和國家生機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證,為保持社會大局穩定、保證人民安居樂業、保障國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證,為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斷建立了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 前進道路上,我們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我們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我們要加強文化領域制度建設,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革命文化、發展先進文化,努力創造光耀時代、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我們要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社會安定有序。我們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我們要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和利益固化藩籬,加快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改革是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偉大社會革命,是對原有體制機制的革新。我國的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是好的和比較好的,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求。但是,在這些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下的具體制度即體制機制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弊端,還不完全適應不斷發展的需要,要通過改革來加以調整和解決,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優勢和活力。但這絕不是離開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另起爐灶,搞西方資本主義以私有化為基礎的自由放任市場經濟、多黨競爭的政治制度和以自由主義為主導的思想文化。改革開放以來,正是由於我們始終堅定不移地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既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又堅持改革開放,保證了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才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
四十年來改革開放的進程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在社會主義的軌道上推進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走的是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別的什麼道路。我們在經濟建設上不斷發展和完善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而不是西方式的私有化。我們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追求整個社會最終走向共同富裕,而不是兩極分化。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程中,我們始終堅持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職能和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功能,而不是搞西方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在政治建設中,我們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發展人民民主,而不是西方式的自由主義民主。在法治建設上,我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道路,而不走西方自由主義法治道路。我們正在建設的社會主義文化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而不是西方式的以個人本位為核心的自由主義。所有這些都說明中國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而不是從根本上背離社會主義道路。
4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深刻地告訴我們,正是由於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有了巨大的發展和全新的活力。事實證明,中國的改革開放不能背離社會主義方向。
四、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領導
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強調,「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正是因為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我們才能實現偉大歷史轉折、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才能成功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才能有力應變局、平風波、戰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機,才能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黨的領導,必須不斷改善黨的領導,讓黨的領導更加適應實踐、時代、人民的要求。」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也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執政黨,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改革開放的領導,對於保證改革開放健康順利進行,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啟動的,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也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推進的,而不是在別的什麼人的領導下啟動和推進上午。中國的改革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在這場變革中,各種深層次矛盾此起彼伏,引發的問題也層出不窮。如果沒有一個能夠得到全國各族人民、各個階級、各個社會階層普遍擁護和一致認可的政治核心,如果沒有一個能夠協調各方、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的領導集體,改革開放就難以平穩、順利地進行。在中國,這個政治核心就是中國共產黨。在當代中國,只有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改革開放中的指導地位,並且善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不斷開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局面。只有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善於運用唯物辯證法正確地認識和處理中國改革開放中的問題,導演出威武雄壯的改革大劇。只有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於改革開放的成功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堅持黨的領導又必須改善黨的領導。中國當前正處於改革的攻堅區和深水區,錯綜複雜的歷史條件和現實狀況不僅對執政黨領導改革的決心和勇氣提出嶄新的考驗,更對執政黨的領導能力與水平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這就客觀地要求作為改革領導者和組織者的執政黨必須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審時度勢的駕馭能力、統籌兼顧的領導藝術、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才能將這場改革組織好、領導好,實現改革開放「低投入、高產出」的最大效應。這就要求中國共產黨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導核心,必須與時俱進地適應時代和歷史的要求,不斷改進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與善於通過國家政權領導國家和社會生活統一起來,善於運用憲法和法律執掌國家政權。同時,黨必須切實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加強自身建設,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把黨建設成堅強有力的戰鬥集體,真正做到打鐵必須本身硬,承擔起領導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任。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艱難的,正因為其艱難也就更加偉大。我們相信,只要黨和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鬥,真抓實幹,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一定能夠披荊斬棘、乘風破浪地勇敢前進,中華民族一定會迎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美好明天。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精彩推薦
原標題:全面推進改革開放的莊重宣言——學習習近平同志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黃琲 排版編輯:黃琲
※第四屆「全國新聞學青年學者優秀學術成果評選」表彰儀式在京舉行
※王傑泓:「文學」是什麼?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