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林海雪原》是與非?六十多年前的一場激烈辯論

《林海雪原》是與非?六十多年前的一場激烈辯論

全文共2582字 | 閱讀需6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六十年前問世的長篇巨著《林海雪原》,描寫了解放軍小分隊剿匪牡丹江的英勇戰鬥,書中的偵察排長楊子榮大智大勇的英雄形象堪稱中國的紅色007,他的故事激勵過幾代人,至今風采依然。

但是,鮮為人知並讓人唏噓不已的是:《林海雪原》問世之初,針對小說和偵察排長楊子榮,發生了針鋒相對的激辯論爭。對此《北京日報》獨具慧眼,及時組織了一場既有剿匪鬥爭的親歷者,也有廣大工農兵讀者參與的《筆談》的群眾性鳴放。

1955年冬天,時任齊齊哈爾車輛廠黨委辦公室主任的曲波,飽蘸深情,揮筆寫道:「這些年來,每到風颳雪落的季節,我便本能地回憶起林海雪原里的艱苦歲月,想起1946年的冬天,在林海雪原中的戰鬥故事,尤其是楊子榮同志的事迹,便產生了把林海雪原的鬥爭寫成一本書的想法。」

《林海雪原》作者曲波

《林海雪原》作者曲波就是當年剿匪戰鬥中一支小分隊的指揮員,偵察英雄楊子榮及匪首座山雕等確有其人,所以,小說格外吸引讀者眼球。應該說反映革命戰爭的文學作品浩如煙海,作家塑造過無數栩栩如生的英雄豪傑。但是,《林海雪原》中的偵察英雄楊子榮最具傳奇色彩。

在《林海雪原》「朔風吹、林濤吼、氣沖宵漢」的獨特場景里, 我人民解放軍小分隊肩負重任,追擊殘匪。偵察排長楊子榮深入虎穴,巧扮頑匪,用座山雕朝思暮想的「聯絡圖」作為晉見禮,以嫻熟的黑話與群匪過招,贏得了信任。接著,楊子榮摸清了土匪構築的「九群七十二堡」,利用除夕夜「百雞宴」的時機,給小分隊發出暗號,裡應外合,活捉座山雕,掃平威虎山。

電影中的楊子榮形象

《林海雪原》中楊子榮的英雄傳奇立即在社會上引起轟動,人們爭相傳閱,小說接連再版,導致洛陽紙貴。同名電影也成為最叫座的經典名片。而這一切,引發各界對小說《林海雪原》及偵察英雄楊子榮的熱議。

其中有一位讀者是參加過這次剿匪鬥爭的省級領導幹部,在報章上發表了頗有影響的獨特意見。他說:「據我所知,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七年在牡丹江地區殲滅土匪,主要是廣大軍民,不怕冰天雪地,冒著嚴寒,深入到深山密林,艱苦戰鬥的結果。」「那時,的確曾派出一些小部隊去剿匪,但不是像《林海雪原》所描寫的,僅僅在少劍波領導下的少數部隊,脫離了黨的領導,憑著少劍波的機智、多謀和楊子榮的英勇、果敢就能解決的。」因此他認為: 「在小說《林海雪原》中,我們沒有看到黨如何在其中起著堅強的領導作用,其中主要人物的黨性是不高的。」

這位領導幹部讀者,對《林海雪原》發表如此尖銳的意見,此番話動靜不小。加上他自身就是親歷者知情人,更引起了文藝界和廣大讀者的注意,很快形成了對《林海雪原》褒貶不一的熱潮並迅速波及到社會各個層面。當時,《北京日報》獨具慧眼,及時組織了歷時四個月的「筆談《林海雪原》大討論」。

《筆談

》出版讀物

那位參加過林海雪原戰鬥的同志認為:「《林海雪原》之所以不夠成功,最關鍵之處在於沒有表現出黨的作用。」此意見的尖銳程度直指政治紅線。但客觀的說,這是他從自己的視角,以自身經歷去評價《林海雪原》這部小說的結論。

還有人說:「《林海雪原》的作者,是當時小分隊的領導人,他是通過小說給自己樹碑立傳。」這真是狠狠的一記狼牙棒!

作者曲波當仁不讓地站出來說話,回應了一些對《林海雪原》過於苛求和曲解的意見。曲波說:「在這裡,我必須交代一句:少劍波的事情雖然是按我的經歷寫的,但是我絕不是少劍波,他做為一部小說的主人翁,我是按照一個更完整的人民解放軍指揮員的形象來刻劃的。而楊子榮這位英雄,是當初就受到過上級和報刊表彰的真實人物。」

楊子榮原型

持不同意見的人不依不饒:「少劍波不是什麼完整的人民解放軍指揮員形象,而是個人英雄主義氣息很濃的形象,楊子榮也是渾身上下的土匪習氣。」

這些指責,在當時比較「左」的社會氛圍中,對於作家來說,都是要命的問題。

參加這次討論的有很多作家、學者和廣大工農兵讀者,其中多數人認為小說《林海雪原》是一部革命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文學力作」,「楊子榮不愧為大智大勇的時代英雄」。

不少學者直言不諱地反駁了對《林海雪原》求全責備的批評意見。他們評價道:「總的來說,《林海雪原》是一部優秀的有特色的作品。特別是有力地描寫了楊子榮和少劍波的智慧,這就使這部作品具有了一種特殊的魅力和奇異的光彩。讀者如此喜愛這部作品,與作品的這一特色有很大關係。」

許多文學家坦誠地指出:有的同志沒有劃清歷史事實與文學真實的區別,否定了文學的想像和誇張,忽略了《林海雪原》特定的歷史題材。於是,導致了一個錯誤的結論——《林海雪原》「歪曲了歷史」,「思想性不強,教育意義不大」。

參加討論的一些文學評論家認為:歷史的事實並不等於文學的真實,文學作品必須比實際生活更強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一味強調史料的真偽,並把它生硬地套在文學作品上,等於取消了文學的特點。作家如果按照那種模式創作,那《林海雪原》只能擺在歷史類別的書架子上。

1978年,《林海雪原》發行英文版

著名文藝家李希凡在討論中,引用實例談了這樣的觀點。他說:「據歷史記載,《水滸》所描寫的農民英雄只有36人,而並非像書中所說的一百單八將,景陽崗也不過是個小土坡,從未曾有過老虎, 而廣大讀者卻是感謝《水滸》的作者給我們民族留下這樣一筆偉大的精神財富,因為人們通過虛構的小說《水滸》看到了古代農民起義的真實生活圖景,它不一定符合宋江起義的歷史真實,卻符合從陳勝吳廣以來數百次農民革命運動的歷史真實。」

一位工農兵讀者代表說:「我接觸了一些工人、農民、幹部、科技人員,他們一致認為《林海雪原》是受歡迎的好書。為此,我查了一查我們單位的圖書館。直到現在,小說《林海雪原》還是最受讀者歡迎的作品,從買回來到現在三年左右的時間裡,這部小說一刻也沒有在書架上停留過。難道這樣的作品不應該肯定是好作品嗎?」

而認為「書中楊子榮匪氣十足,黑話連篇,不象我軍偵察員」的觀點,也受公安幹警讀者們的反駁,他們認為:楊子榮能夠打進敵人內部受到信任,是偵察英雄的才智過人之處,要想抓住狐狸就得比狐狸更狡猾。楊子榮既有他的大智大勇,更有他的赤膽忠心。這是我們公安幹警的學習榜樣。

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由童祥苓塑造的楊子榮形象

一些學者也針對作者直接引用人物真實姓名和對自然環境描述存在誤差所引起的爭論,善意提醒作家在文學創作中要引起足夠注意和適當規避。

組織《筆談》的《北京日報》,客觀地總結道:這次討論有助於密切作家與群眾的關係,提高了群眾閱讀與批評文學作品的能力;對今後如何正確評價文學作品、如何理解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以及文藝創作規律等也有一些幫助。另一方面,不同意見也並非把作者和作品一棍子打倒,只是希望作品能佔據更高的高度。總之,《林海雪原》得到了大多數讀者的歡迎,這就是對作品的充分肯定。也相信作者會遵照廣大讀者的意見要求,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半個多世紀後回望這一歷史場景,讓人感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對於提高人們的文學素養和作家的創作水平是多麼重要!

· 有一種愛叫做點贊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槍斃命令執行者宋希濂談瞿秋白就義內情!
文人玩起命來,究竟有多恐怖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