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下屬諂媚逢迎 清朝哪個皇帝最受用 哪個皇帝最反感?
在古時候的朝廷中,有忠臣,有奸臣,有權臣,有諍臣,還有諛臣。所謂諛臣,顧名思義,就是拍馬屁功夫很厲害,靠阿諛奉承爬上高位的臣子。
在我國歷史上,從來都不乏諛臣的蹤跡,幾乎歷朝歷代,都有這類臣子的身影。之所以會有這種現象,和我們古代鼓勵說好話的文化氛圍有關。孔子說,為尊者諱,為長者諱。對那些尊長的人,不能說他們的壞話,那就只能說好話。偏偏現實很殘酷,好話又很動聽,古時候的很多君主,便沉淪在了這些諂諛之辭中。
當然,我們說的諛臣不一定是奸臣,他們個人能造成的危害可能有限。但如果君主寵信諛臣,會給其他人造成很壞的示範效應,上有好之下必甚焉,很快就會被阿諛奉承之人佔據朝堂。所以一個君主對待諂媚逢迎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朝官員的能力和素質。
有見識的君主,能意識到官員諂媚逢迎的危害,都會採取一定的措施來遏制這股風氣。但也常常是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能夠在自己在位期間堅持這一原則的君主並不多,清朝的康熙皇帝算是其中一個。
康熙算是清朝能力最強的皇帝之一,他的一個性格特點,就是不喜諂媚逢迎。在清初時,清朝統治者們非常尊崇中華民族的二帝三王,也就是對黃帝、炎帝,以及夏禹、商湯、周文王非常崇拜,認為他們是仁君聖主。
有一次,有個叫傅達禮的大學士給康熙進呈經筵講章,裡面有誇獎康熙「嫓美三王,躋隆二帝」的頌詞。康熙覺得,講章里褒揚皇帝雖然是定例,但說自己的功德超過古代的二帝三王,實在是太過誇張,說「二帝三王,豈朕所能邁且過哉?」於是批評了寫頌詞的官員,讓他們修改後再進呈。那一年康熙才剛過20歲。
康熙是一個很有自知之明的君主,不會被下屬的溜須拍馬沖昏頭腦,所以終康熙一朝,沒有哪個諂諛之徒靠拍馬屁而登上高位。而與康熙比起來,繼位的雍正皇帝,比他的父親更不喜歡下屬逢迎,見到拍馬屁的奏摺,甚至會重重懲處。
比如雍正登基之初,有一年黃河水突然變清,有個叫鄒汝魯的官員給雍正上奏,說新君即位,「舊染維新,風移俗易」,因為大清出現了雍正這樣的明君,所以上天才降下了吉兆。
要是換了別人,聽了這話可能大為受用,但雍正一聽就火了。你說上天因為我聖明才有這樣的吉兆,難道我爹康熙就不聖明了?為了殺雞儆猴,雍正最初判了這位拍馬屁的官員絞立決,後來格外開恩,讓他去河工效力贖罪。
這件事也不是孤例,雍正在位期間,如果看到阿諛奉承的奏摺,都會直接在上面硃批斥責,可謂是清朝最反感下屬諂媚的君主。
後來的乾隆皇帝,則跟他的父祖不太一樣。乾隆年輕時,也是非常虛心納諫,不喜逢迎,但隨著年齡漸長,加上國家正值太平盛世,他的心態也漸漸膨脹起來。
比如我們之前提到,乾隆晚年時,安徽巡撫朱珪上奏吹捧乾隆的經學功底,說什麼「刊千古相承之誤,宣群經未傳之蘊,斷千秋未定之案,開諸儒未解之惑。」把乾隆捧成了千年難遇的經學大家。乾隆表面上說這些讚揚有點太過了,但其實心裡很受用,還表揚和賞賜了朱珪。
到後來,乾隆更是一直自我感覺良好,還讓人總結他一生的十大功績,自封為「十全老人」,其洋洋自得之意,溢於言表。也正因乾隆有這樣的喜好,給了諛臣們很大的生存空間,所以在乾隆朝出現和珅這樣的人物,也就不奇怪了。
※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 分別對鞏固清朝統治有什麼貢獻?
※康熙為了恢復胤礽的太子之位 都編出了哪些奇葩的理由?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