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三朝的軍人楷模——薩鎮冰
封建王朝的軍人首先需要的就是忠君愛國。不過,清末海軍大臣薩鎮冰在關鍵戰役開打前棄艦出走,如此一位不忠君的軍人,竟然被當時的社會名流、冰心女士的父親謝葆璋奉為「模範軍人」,豈不是怪哉?
海軍大員也曾勵精圖治
清末亂世,不中看也不中用的清軍竟然組建了一支新式軍隊——海軍,這是清朝不惜重金置辦的「新武器」,不僅船炮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就連第一批海軍人才也是送到海外培養出來的。薩鎮冰(1859年—1952年)就是是晚清首批海軍留學生,他出身於著名的福州薩氏家族。薩氏家族是中國的一個名門望族,來自遙遠的西域,元代史籍將他們作色目人,根據色目人的源流,不少學者將薩氏當作回族,但薩氏在元代已經蒙古化。
薩鎮冰在英國留學期間,和伊藤博文、嚴復是同期同學,不過這兩位成績斐然的優秀學生對各自國家的海軍貢獻卻遠遠不及分數勉強混在及格線上的薩鎮冰。
薩鎮冰能從一個軍艦大副成為清朝海軍大員,也曾經在動蕩不安的時代里鞠躬盡瘁,立志成為一個對百姓、對朝廷有用的軍人。光緒六年(1880年),薩鎮冰從英國學成歸國,在「澄慶」艦擔任了一年的大副後就到李鴻章在天津創辦的北洋水師學堂擔任教習。平時除了教課外,他還親自帶領學生操練,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還處處以身作則,大得軍心。他一再表示:「軍人不能貪圖安逸,在岸上應和海上一樣。」因而,他自己睡覺的床鋪是一張特製的窄小木床和軍艦上的窄小床鋪一樣,他還堅守不貪財的立場,他曾說:「人家做船主,都打金鐲子送太太戴,我的金鐲子是戴在我的船上。」「不貪」在貪污腐敗橫行的清朝海軍陣營中實屬難得可貴,而且當薩鎮冰九十高齡的時候,還把這一品德視為自己長壽的秘訣。
可惜,清朝的海軍強國夢經過甲午海戰一役就破碎了,就連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一幹將領也不得「善終」,朝廷不分青紅皂白就把福建籍的海軍將領全部革職遣返,薩鎮冰也遭遇了人生際遇中的第一次滑鐵盧。
不過,隨著西方列強一次次展示何為船堅炮利,清朝終於還是認識到沒有海軍是萬萬不行的,於是在戊戌變法之後開始重振海軍。薩鎮冰被複職啟用,被委任為籌備海軍大臣和海軍提督。
薩鎮冰決定大展拳腳好好整治海軍,讓自己在西方的所見所學都能有所用處。他對所轄海軍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合併了過去分裂的南北水師,建立起統一的指揮系統,統一官制、旗式、軍服、號令,還兩度遊歷歐洲,訂購新艦。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次用比較完整和科學的方式組建和管理海軍,大大提高了海軍在清朝軍隊中的地位。薩鎮冰堪稱中國近代海軍軍制的開創者,可惜正當他想大展身手的時候,清政權卻已經風雨飄搖,他的軍人夢又戛然而止了。
關鍵戰役棄船而走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時任海軍提督的薩鎮冰奉旨前去布防。初時,因為他麾下海軍實力超群,雖然沒有和起義軍正式開戰,但是嚴密的巡邏已經間接地配合了陸上清軍的作戰,後來又很快奪取了漢口。
一日,薩鎮冰在軍艦上瞭望正在漢口鐵路線上激戰的清軍和起義軍民,起義軍民作戰勇敢、不怕犧牲以及附近百姓積極配合的場面,給了他極大的震撼,他說:自從當兵以來,也沒有見過如此壯烈的場面,可見大清朝廷已經失去民心很久了!為了弄清武昌起義的真相,薩鎮冰派「楚有艦」輪機士兵劉倫發到武昌調查革命軍情況,劉倫發回來報告說:革命軍秩序良好,人們同心協力要推倒清朝建立共和,青年學生紛紛投入軍隊,準備作戰。薩鎮冰聽了不發一語,當他聽到革命政府每人每月能領到20元生活費時卻連連點頭稱讚。
此後,曾是薩鎮冰學生的革命軍總督黎元洪給他寫了三封信策反,雖然薩鎮冰在回信中以共和政體不適合中國國情為借口推脫了,但是明確表示了不忍心見到同胞相殘,不願與革命軍為敵。其實,薩鎮冰的部屬中贊成革命的也不在少數,他們紛紛向薩鎮冰提出舉起義旗的要求。彼時,薩鎮冰不想做清廷的罪人,又不願當那為後人唾罵的歷史罪人,於是他做出了獨自棄艦出走的決定,出走之前他用燈語示知停泊的各軍艦:「我去矣,以後軍事,爾等各船艇好自為之。」實際上就是默許部下改旗起義,1911年11月,他的麾下海軍宣布起義。
薩鎮冰的棄艦出走以及他所轄海軍的起義對清王朝的打擊是難以想像的,對歷史的走向產生了不容忽略的影響,對他個人更是,這就意味著他放棄了清海軍提督的官職和軍人忠君愛國的信仰,不僅個人安身立命的居所難以維繫,精神家園也崩塌而需要重建了。
很快,舊的王朝結束了,新的時代開始了。薩鎮冰仍然積极參与國家事務,民國時期,他出任過海軍臨時總司令、海軍總長以及福建省省長等職。1949年解放前夕,蔣介石邀請他逃往台灣,年屆91歲高齡的薩老嚴詞拒絕,他留在了大陸走上和中國共產黨合作的道路。
縱觀薩鎮冰一生,歷經權政更迭最頻繁的幾十年浮沉,始終保持公正廉潔、一生為民,嚴於治軍,堪稱軍人的楷模。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