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該反思「課題」制度了

該反思「課題」制度了

陳平原教授是為數不多敢於和大學排行榜分庭抗禮的學者。前不久,在一次教育論壇上,他直言:「大學排名害慘了教學,也害慘了人文學」。進而他提到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北大的很多文科教授,不申請課題,成果的質量反而勝於手握經費的團隊。

課題與經費的數量,卻被用來評價一所大學的優劣。不僅學術界如此,政府的決策諮詢,同樣被課題主導。是時候重新審視一下「課題」這種知識產出的模式了!

課題的優點,在於權責分明,易於管理。這個模式,深受現代管理思維的影響。課題的運作好比項目管理——在一定的預算和時間內,產出相應的成果。而科研基金或政府研究部門的責任,是組合管理——將有限的預算分配給不同課題。隨之而來的,則是這種管理模式的弊端。在19世紀的英國,工程師忙於設計大量的項目,不得不把工地上的建造活交給承包商。前期規劃與實際建設的脫節,到今天仍是導致項目延期完工和預算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不少大學裡,教授忙於申請課題,研究交由學生團隊完成。這樣的研究,自然不能和那些從靈感、假設、研究到結論一氣呵成的成果相比。

同時,用項目管理的方式進行科研,就需要產出可計量的成果。這不僅忽略了科學研究失敗的可能性——沒有成果的研究經常是值得的——以此來要求政策性的課題,也和決策諮詢的初衷格格不入。不論是期刊論文,還是智庫報告,都很難說是政策建議的理想形式。期刊的文章面向學者,智庫的報告雖然更容易消化,卻仍是基於一定前提條件的靜態研判,不能引起和政策制定者之間有效的討論。

那麼,什麼樣的制度能取代課題呢?在學術界,取消文科的課題經費,可以讓教授安於教學。在保證教學——尤其是本科教學——這個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對優秀的學術成果給予獎勵。由此節省的經費,用來提高科研單位的薪資,扭轉當下的人才流失。比起期刊文章,潛心攻堅的一線科研人員,對國家的科技進步貢獻更大,待遇卻不成正比。

決策諮詢擯棄分配課題的模式,則可以讓政府的研究部門從課題管理者的角色,回歸智庫的本職。這種智庫,可以立即回應決策部門的調研需求,而沒有課題的周期性。善於利用它的機動性,就有可能對政策做出及時調整,降低誤判的風險。決策部門與智庫的頻繁接觸,不僅有利於決策本身,也能夠幫助智庫熟悉政策制定的環境,以提出有的放矢的建議。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所以成功,正在於它對決策的深度參與。另一方面,媒體的調研能力尚未得到決策部門的充分利用。優秀的新聞調查,堪比頂尖的學術成果。思想家韋伯就曾說,記者的才能與責任,至少和學者相當。媒體擁有和政府直屬智庫一樣的機動性;比智庫報告更精鍊的語言,也能讓決策者一目了然。

專家的意見,一直是決策諮詢的重要部分。一些地方的國際企業家諮詢會議,同時也是外交上的創舉。然而,跨國企業的總裁,需要為各自股東的利益服務。在參考其需求的同時,也要兼顧他們的意見是否有利於國家的長遠利益。論壇是目前專家諮詢的一個主要形式。這種形式有很好的能見度,卻始終與決策部門存在一臂之隔。

更為理想的形式,或許是由決策部門牽頭,經常與專家們座談。這些專家,不應局限於學科帶頭人,以免造成意見的同化,而應該包括各種相關行業的從業者:有學者,也要有記者;有行業協會負責人,也要有一線職工。

(來源:澎湃新聞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成就您的研究」系列視頻:科學數據
《自然》評選2018年度十大科學人物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