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十一、掉動嬉戲戒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十一、掉動嬉戲戒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11)

十一、掉動嬉戲戒

文 / 觀諸法如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一:

四十三輕戒

十一

掉動嬉戲戒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為掉所動,心不寂靜,不樂寂靜,高聲嬉戲,諠嘩紛聒,輕躁騰躍,望他歡笑,如此諸緣,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忘念起,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為除遣生起樂欲,廣說如前。若欲方便解他所生嫌恨令息;若欲遣他所生愁惱;若他性好如上諸事,方便攝受,敬慎將護,隨彼而轉;若他有情猜阻菩薩,內懷嫌恨,惡謀憎背。外現歡顏表內清凈,如是一切皆無違犯。《瑜伽論記》卷第十(之下):「第四掉動。」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為掉所動,心不寂靜,不樂寂靜,高聲嬉戲,諠嘩紛聒,輕躁騰躍,望他歡笑,如此諸緣,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的時候,「為掉所動,心不寂靜」。「為掉所動」以前經過的事情,有些令他滿意的這些事情,一回想起來這些事情,心就在那裡掉動,心就不能夠寂靜住。煩惱的相貌就是動亂,煩惱一出現的時候,心就不寂靜。「不樂寂靜」,「心不寂靜」是一個事實,現在說他的本心也不歡喜寂靜,這就是根本上這是有錯誤了。「高聲嬉戲」,在集會的時候歡喜用高大的聲音說話。「諠嘩紛聒」,「諠嘩」很多人吵鬧的說話。「紛」者亂也;聲音有點混亂,心擾亂了叫做「聒」。「輕躁騰躍」,身口意都是輕浮躁動。「騰躍」,可能是跳躍的。「望他歡笑」,表現出來「高聲嬉戲諠嘩紛聒,輕躁騰躍」的境界,是希望別的人能夠歡笑。「如此諸緣,是名有犯」,這安住菩薩凈戒律儀的菩薩表現出來這樣動亂的境界,這就是有罪了,「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韓清凈《披尋記》:「為掉所動等者:掉,謂掉舉;令心散動,不證寂靜,是名為掉所動,心不寂靜;即依此相立掉舉蓋。不樂遠離,樂相雜住,是名不樂寂靜。戲者,謂雙陸、摴蒲、弄珠等戲。於此處所高呼召聲、大集會聲,令意躁擾、令意不安、令意不靜,是名諠嘩紛聒。習近愛樂諸所行事,謂相執持手臂發等。或相摩觸隨一身分,或抱或鳴,或相顧盼,或作餘事,是名輕躁騰躍。由此令心諠動騰躍故。復有所余種類歡樂,謂互相受用,受用境界,受諸快樂;或由同處,或因戲論,歡娛而住,是名為歡。或因開論、或因合論,現齒而笑,是名為笑。義如三摩呬多地說(陵本十一卷七頁)。由此不樂寂靜乃至望他歡笑為因緣故,能生掉舉,障住寂靜,依此建立名染違犯。

「為掉所動等者:掉,謂掉舉,令心散動不證寂靜」,回憶過去如意的事情,心裏面在動亂,就不能出現寂靜的境界,「是名為掉所動心不寂靜,即依此相立掉舉蓋」,就從這個相貌,佛陀就建立為掉舉蓋。

「不樂遠離樂相雜住」,這位菩薩不歡喜遠離,歡喜和很多人在一起雜住,「是名不樂寂靜」,這就是不樂寂靜。

「戲者:謂雙陸摴蒲弄珠等戲」,這是古代的遊戲。「於此處所高呼召聲大集會聲」,這位菩薩在處所的用高大的聲音在呼召,集會的聲音。「令意躁擾令意不安」,出現了這樣的境界,也就容易使令心裏面躁動擾亂,心不安定,「令意不」寂「靜」,「是名」叫做「諠嘩紛聒」。

「習近愛樂諸所行事,謂相執持手臂發等」,這樣的人數數地親近他所愛樂的事情,謂互相執持手臂發等,互相執手、執臂、執發等。「或相摩觸隨一身分,或抱或鳴或相顧盼,或作餘事,是名」叫做「輕躁騰躍,由此令心諠動騰躍故」。

「復有所余種類歡樂,謂互相受用受用境界受諸快樂,或由同處,或因戲論歡娛而住,是名為歡。或因開論,或因合論現齒而笑,是名為笑,義如三摩呬多地說。(陵本十一卷七頁)由此不樂寂靜乃至望他歡笑為因緣故,能生掉舉障住寂靜」,因為掉舉而造成這麼多雜亂的境界,境界出現了,更能夠引生掉舉的境界,就障礙安住在寂靜裡邊,「依此建立名染違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九、與聲聞不共學戒、於廢黜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九、與聲聞不共學戒、於虛妄語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