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完全擁有孩子1100天中,這才是對孩子最重要的早教!

完全擁有孩子1100天中,這才是對孩子最重要的早教!

完全擁有孩子1100天中,這才是對孩子最重要的早教!

小小玉已經7個月了,最近玉媽正在為要不要送她去上早教班而糾結。上吧,報名費就得好幾萬,增加了一大筆開支不說,每個周末還要來回折騰,原本的空閑時間完全被擠占,偶爾想出去度個假也不行了。

不上吧,又會感到一種撲面而來的焦慮與恐慌。尤其每天帶小小玉出去時,與小小玉差不多大小的寶媽都紛紛給自己娃報了早教班,玉媽真怕自己因為沒送小小玉上早教班而導致她能力不及別的孩子。

尤其當聽到隔壁1歲半的鐺鐺奶奶一臉自豪地說自家鐺鐺去上早教班後能力比小區里那個同一天出生的小男孩強很多的時候,小小玉媽媽就更糾結了:早教班,究竟該不該帶孩子上呢?

玉媽的糾結與焦慮我完全懂,媽媽們在第一個孩子出生時,都是這樣。

面對幼小的寶寶,內心充斥著忐忑不安,總想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孩子最好的生活。教育上更是希望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讓孩子享受到最優質的教育,生怕自己一個疏忽,就毀了孩子一輩子的前途。

所以很多媽媽在寶寶出生不久,在緊張著寶寶吃喝拉撒的同時,也開始張羅著早教班、興趣班。

在尋找的同時,內心免不了會有各種懷疑和糾結。理智的聲音對自己說:我家寶寶整天只會吃喝拉撒,其他的好像啥都不懂,這樣帶去上早教就能智力開發、變得更聰明了?

但理智的聲音堅持不了多久,在糾結的同時,就會有另一個聲音越來越焦急的聲音出現:別人家的孩子都去上了,效果挺好的,我家寶寶越來越大了,如果再不上,被別的孩子甩下太多怎麼辦?如果因為不上早教,耽誤了孩子未來的前途,那我不是會愧疚一輩子嗎??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啊!

焦慮感和不確定充斥著整個腦海:去,不一定沒效果,但不去,肯定沒效果!幾次糾結之後,最後的一絲理智也消失了,一咬牙一跺腳,把孩子送進早教。

以這樣的心態讓孩子去上早教,強烈的得失心之下,壓力和焦慮不僅不會緩解,反而會更強烈。因為本身是抱著「讓孩子去學點什麼的目的」,就一定希望錢花了以後能明顯看見孩子的進步和成長。如果幾次課下來,孩子並沒有發生質的飛躍,媽媽內心一定會有責怪的聲音出現。

這個責怪的聲音,先是對孩子的。因為幾個差不多年齡的孩子聚集在一起開始正兒八經地學習,孩子的表現就會無限放大,別人孩子能做的,為什麼我家寶寶學不會?尤其別人家的孩子只比自家娃大幾天,行為表現怎麼就差距那麼大呢?這時就很容易對孩子會滋生出非常多的不滿與抱怨。

我認識一個媽媽,帶著兒子去上早教班,同班的寶寶出生日期只差幾天,學爬的時候,其他的寶寶都會了,只有他家兒子趴在地上一動不動,不管老師、媽媽怎麼引導,孩子就是不動。媽媽特別尷尬,對著寶寶的皮膚又是拍又是踢,孩子還是沒反應。雖然媽媽在教室里努力維持著自己的風度,但一回家,情緒就崩潰了。

對於大多收入普通的家庭來說,孩子動輒幾萬塊的早教費用佔了家庭收入的一大塊,自然會更希望這個錢砸下去有明顯效果,患得患失的心理會越發嚴重。當孩子完全不參與,當教了很多次,孩子都做不到時,內心就特別容易失衡。

尤其很多早教機構的老師並不是那麼負責任,他們害怕家長會說自己教的內容沒用,這時就會把矛頭轉向孩子,讓媽媽警惕,認真觀察,看看孩子是不是有問題,他們早就有一套通用的說辭,那就是別的孩子都會,你家孩子不會,一定是你的孩子有問題!媽媽原本心理就患得患失,這一來,焦慮感又會成倍增加,心情很容易瞬間崩潰。

早教投入所引發的心理失衡,逐漸更會變成對媽媽的攻擊。帶孩子上過早教的家長都知道,早教折騰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幾個月的孩子根本什麼都不懂,舉手、踢腿、翻身……任何一個動作行為都需要大人全程在旁邊認真學,帶領孩子去完成!一節早教課下來,孩子兩眼無辜,啥都沒學會,而參與的大人早已累得氣喘吁吁。

媽媽自己帶孩子去上的,新奇感會強很多。但如果媽媽沒空,讓長輩帶著孩子去上,幾次課下來,就沒那麼輕鬆了,長輩們對花了大價錢的課程本身就會更挑剔,他們也更堅信幾個月大的小屁孩去早教學不了什麼,每天來迴路上折騰幾小時,大人孩子累得半死,還沒收貨時,她們就會毫不留情地進行批評指責。這些批評指責的聲音都會指向媽媽。

媽媽這時的處境會非常煎熬,一方面,被批評所引發的愧疚感讓人非常難堪,另一方面,對寶寶的未來會更加患得患失,會激發起內心更大的恐慌、焦慮和無能感,這些都會把媽媽推向情緒崩潰的邊緣。

所以,原本是為了幫助寶寶成長的早教,最後卻變成媽媽內心的煎熬。

導致這樣結果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媽媽們在考慮給孩子報早教的原因時,不是考慮了孩子的需要,而是害怕孩子落後,害怕孩子被同齡人拋棄!是花錢買安心,用早教排解內心的焦慮。

從這個目的出發的早教班,患得患失心理太過嚴重,對孩子心靈的傷害反而大過對孩子的幫助。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從孩子心智成長出發進行分析的。

對於0-2歲的孩子來說,他們最需要的不是行為、不是掌握了什麼技能,而是媽媽能不能給予他們足夠好的照料,讓孩子內心有足夠的安全感,形成安全的依附關係。因為這些,是孩子的核心人格,將伴隨孩子一輩子,影響著他的人生。

孩子剛剛出生時,他們要完全依賴於媽媽的照料才能存活,他們還沒有自我,只有各種感覺、慾望和需求,在孩子的感覺里,媽媽和他是一體的。

他餓了、困了、不舒服了,會感到恐懼,用哭聲來表達內心的需要。

這個時候,如果媽媽及時的把他抱起來,給他喝奶,小嬰兒感覺到媽媽懷抱的溫暖,喝到溫潤的乳汁,他的胃飽了,不餓了,心也滿滿的了,恐懼消失了,他的慾望得到滿足。他會感到世界是如此的美麗,閃耀著光芒。

如果媽媽經常任由孩子哭,沒有及時的滿足孩子的需要,忽略他,拒絕他的親近,很長時間才反應,小嬰兒就會體驗到滅絕的恐懼,他會覺得自己四分五裂,世界像地獄一樣恐怖。

所以,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媽媽要及時、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哭了就抱起來,孩子餓了就讓他吃,讓孩子感到舒服、溫飽,對他們很重要。這是讓孩子獲得安全感的重要一步,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會發現媽媽和自己不是一體的,孩子的內在會逐漸分離出一個自我。這個時候,孩子會從與媽媽的互動中構建內在的自我,媽媽的臉就是寶寶的全部世界。

如果媽媽常常滿懷溫柔與喜悅地看著孩子,與他四目交投,逗他開心,學他的聲音喃喃地和他說話,給寶寶一個溫暖有愛的世界,孩子的心靈和全身感受到的被愛包圍、被喜歡、被接納;他也會沖著媽媽笑,帶給媽媽喜悅,兩人共享這美麗的片刻。這樣美妙的感覺,會深深地沉澱在孩子的無意識中,給她的心打上美麗溫厚的底色,成為孩子心靈的安全港灣。

當寶寶快樂的時候,媽媽能反饋他的快樂,寶寶難過的時候,媽媽能反饋寶寶的難過,寶寶就會對這個世界發展出信任,認為這個世界是一個有愛的情感豐富的環境,認為自己那些好的不好的情緒都是能夠被包容、被接納的。這就是溫尼科特所說的「保持性環境」,在這樣的培養下,孩子的核心人格是健康安全的。

反過來,如果媽媽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經常無視寶寶,不管寶寶做出任何行為,媽媽大多沒有反應。或者在教寶寶、引導他進行某個行為的時候,媽媽剛開始可以耐心陪伴,幾次之後,寶寶還沒有學會,就表現出不耐煩,對他大吼大叫,生氣發火,寶寶就會覺得恐慌,他會覺得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事情,自己是不是一個不好的寶寶,他會非常抓狂。

如果媽媽這時情緒無法控制,對寶寶發火,寶寶會感覺到這個世界是沒有愛的,這個世界是無情的,不安全的,他的自我破碎,孩子的核心人格是不安全的,他對這個世界、對他人無法建立信任。

說到這裡,我們再回到早教,原本媽媽帶寶寶去上早教,是希望寶寶各方面發展得更好。但是當早教脫離了早教本身,變得帶有強烈功利性、目的性時,媽媽的關注重點會發生變化。

對於2歲前的孩子,她原本最需要的是媽媽深刻的凝視與接納。但當媽媽對寶寶的行為懷有強烈的目的性後,她的關注重點從寶寶本身變成了寶寶的行為做得對不對、表現好不好、動作是否標準。這時,寶寶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出現在媽媽的眼中,而變成了一個滿足媽媽虛弱心的「工具」。

在這樣的心態下,媽媽自然無法讓自己去接納寶寶的情緒,與寶寶進行安全的互動。這樣帶有強烈功利性的做法會破壞孩子的自我,孩子無法構建出安全感和自信。這份失落感、這份不安和破碎的自我會讓孩子的人格基調變成灰色。

這樣,當孩子成長到3歲後,他的內在自我基本構建完成,孩子的注意力不再局限在家庭,媽媽逐漸不再是他最重要的人。他會有進入社會的需要,他會有與小朋友互動的需要,這時,孩子就會逐漸離開家庭,進入幼兒園,去進行新的探索。但在新的地方,孩子所進行的所有人際互動、關係都來源於三歲前他和媽媽的互動。

俗話說:「三歲看大」,其實說的就是孩子核心人格的底色,這才會真正決定未來幾十年孩子能不能擁有幸福、成功、快樂的人生!

對於3歲前的孩子來說,任何早教班都及不上媽媽給孩子提供安全的依附,讓孩子在抱持性的環境中成長。

這個階段,媽媽去學習如何陪伴寶寶、接納寶寶,懂得耐心的引導與陪伴比讓寶寶去學習重要得多。

有些媽媽不懂得如何配寶寶遊戲,不知道寶寶每個階段的發育特點,這時,可以去上早教班。但去早教班的心態是:媽媽去學習如何引導寶寶、如何陪伴寶寶遊戲,知道如何發展寶寶身體的運動能力、手眼協調,精細動作,讓寶寶的感官有效開發。

當媽媽明確了早教班的目的,學習了陪伴寶寶的方法和技能後,每天在家,能夠耐心的陪伴寶寶,把孩子成長所需要的視覺、聽覺、運動能力都融入每天與孩子的互動中,這才是真正對孩子成長有幫助的早教。

媽媽內心足夠相信寶寶,就不會因為孩子某個動作不會、某項能力發展比其他孩子慢而患得患失。因為媽媽能夠接受,對於幼小的嬰兒來說,他們能力就是有各種差異,有的孩子說話早、有的說話晚,有的爬的快,有的很久才能學會爬行……,這都是正常的。

對孩子最重要的早教,不是把他送出去學習知識與本領,而是父母給予孩子什麼樣的陪伴。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比父母給孩子提供什麼樣的生活更重要。

當孩子擁有豐富、溫暖的人格底色,當孩子的內在足夠自信,其他所有的行為、能力都能通過後天的鍛煉培養進行彌補。而如果孩子的核心人格是有問題的,在孩子的成長中,這些問題人格將會引發一個又一個問題,並影響孩子的一生。

要知道,3歲以後的孩子,就將離開我們踏入幼兒園,完成踏上社會的第一步!

我們真正擁有孩子的日子只有1100天,你真的要把這最寶貴的陪伴孩子時間交給別人,讓焦慮、緊張、不安佔據了你和孩子的互動嗎?

——END——

特別聲明:本文為60分媽媽月華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60分媽媽月華」

如未經授權轉載,將舉報,並追究法律責任!

【60分媽媽月華】暢銷育兒書作者,國家級兒童心理諮詢師,著有《別等孩子長大了才後悔你現在做得太多》。專註寶寶的吃喝拉撒,生長發育,學習力培養及身心成長,也關注媽媽的心靈成長,健康的母嬰關係才能培養出更加傑出的寶寶。如果你想孩子身心靈都能更健康,關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60分媽媽月華 的精彩文章:

虎媽的兩個女兒都進了哈佛,考進名校孩子就是人生贏家嗎?
重度霧霾,寶寶一不小心就會咳咳咳,這些呼吸道護理方法媽媽要懂

TAG:60分媽媽月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