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土劇如何變身升級流時代爽劇?孔笙《大江大河》有話說
2018年的年度第一好劇,直到年末才姍姍來遲。「國劇門臉」的招牌孔笙拿出了一部新作:《大江大河》。
這部作品在市場上的反響,仍當得上孔笙團隊的「正常操作」。收視率持續破1,微博話題量9.9億,豆瓣評分8.9分。劇集播出至今分支兩條線:雷東寶從窮到富,斗刁民搞創新破陳規,宋運輝一躍龍門後落地工廠,開始天之驕子接地氣模式。兩條線峰迴路轉柳暗花明,互相映襯,劇情架構十分精彩。
不過這部發揮良好的作品,卻讓粉絲們有點操心。不難看見,在討論區中,關於「大江大河收視率匯總」「豆瓣評分統計」「宣傳是不是放棄了年輕受眾」的討論比比皆是,頗有些粉絲催著劇集上熱搜的急迫感。
粉絲如此著急,倒也跟孔笙和團隊的創作模式頗有關係。
一窺新劇《大江大河》便可知曉,孔笙仍然在傳達家國同構的理念,強調擁有理想色彩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得以結合。
一方面,原著小說《大江大河》就傳遞了這樣的價值觀,另一方面也是孔笙及其編劇團隊在戲劇性的改變上,與原著秉承著相同的主旨。如原著中編年體的形式,部分被簡略帶過,部分則延展出了更多「困難——戰勝困難」的起伏,增強了劇集的可看性,可以說,《大江大河》雖然是以改編小說,但仍然符合了孔笙年代史詩戲的創作風格。
同時,《大江大河》再次打破了電視劇和電影之間的藩籬。他們沒有使用傳統電視劇的16:9,而是選擇了2.66:1的拍攝畫幅,比正常的寬幕電影2.35:1更大。可見,這也是孔笙團隊將國際電影技術帶入電視劇拍攝的再一次嘗試。
從他多年的創作中不難看出,孔笙的創作在確定創作基調後,便不斷從其他附加方向有所突破。從為電視劇引入「電影質感」的畫面與拍攝,到如何將網路小說拍出正劇格調,如何克服大眾對偶像劇演員的固有印象,再到商業化、「現象級」的劇集應當如何打造。在這些年中,孔笙一直孜孜不倦地為自己提出了新的方向。
現實主義創作基調早生髮
大眾熟知孔笙這個名字,或許來自《琅琊榜》。不過孔笙從1996年開始,早已拍出了多部精品好劇,在業內的名聲一直是牆內開花分外香。
孔笙的創作生涯與山東有深厚淵源。他的創作歷程從1996年開始。當時孔笙從攝影轉型成為導演,早期作品也多以短篇電視劇為主。從2004年至2011年,以《前門樓子九丈九》為轉折點,孔笙轉入中長篇電視劇的創作領域。自2012年至今,孔笙正式走入大眾視野,因《琅琊榜》《戰長沙》《歡樂頌》引爆話題討論度,由此被大眾所熟知。
熟悉孔笙導演的觀眾,最早可以追溯至1990年由張新建、劉子云執導的《孔子》,你可以在攝影助理這一欄中發現孔笙的名字。而在一年後,他開始擔任主攝影,作品《孔繁森》還獲得了山東省優秀攝影獎。
1996年的孔笙導演,放在如今便是一個「跨界新銳導演」。當年他以自己的電視劇處女作《民警程廣全》拿下了山東省優秀電視劇一等獎、中國電視劇「飛天獎」二等獎第一名等多個獎項。
當時的孔笙,恰好趕上了魯劇興旺的時期,在90年代,他創作了《燃情四季》《海上聖火》《吉隆坡的雨季》《同學你好》《家事》等多部短篇電視劇。此時孔笙在創作上的特質就已經初露端倪:現實主義和小人物的故事相結合。《一滴陽光》涉及了刑滿釋放小人物的生活,而《海上聖手》則描繪了海上知識產業的行業圖景。
不過在2001-2003年間,雖然當時整個電視劇都出現了商業化的潮流,但顯然過度商業化急功近利的環境,還無法出現既有正劇面貌,又有口碑商業雙豐收的優質劇集。這令孔笙也不太適應,以至於他在此期間花了兩年時間去拍攝了紀錄片《未被審判》。該片獲得了中國紀錄片 20 年最佳紀錄片獎。
小人物、電影感、史詩味,從何而來?
2004年,孔笙獨立執導了京味戲《前門樓子九丈九》,以這部劇為基點,孔笙進入了年代史詩劇集的高產階段。《前門樓子九丈九》展示的是清末民初老北京的風土人情,山東青年農民馮青山在京城打拚的經歷,為之後孔笙劇集中的小人物奮鬥劇情奠定了基礎。
而孔笙作品中的「電影質感」則來自於2005年與王文傑聯合執導的《茶馬古道》,在當時就被許多業內專家評價:畫面質感完全可與電影相媲美。
在這兩部戲後,孔笙迎來了他的第一部「現象級」作品——《闖關東》。這部描繪從清末至九一八前夕,山東人家北上闖關東的故事,完成拍攝1669場戲、683頁劇本,拍攝素材14000分鐘,斬獲金鷹飛天等多重獎項。也是在這部作品中,孔笙後來的團隊也逐漸成型。
之後的幾部作品,可視為孔笙的類型擴大化試水之作,正是在《絕密押運》《愛情句號》《生死線》幾部作品中,孔笙逐漸打開了創作的廣度,以軍事為題材的主旋律電視劇《絕密押運》,婚戀倫理劇《愛情句號》,戰爭劇《生死線》,這幾部劇讓孔笙團隊的創作從小人物結合現實主義的基調上,更上一層樓。其中《生死線》一直是他最鍾愛的一部作品,也是孔笙的軍事題材創作巔峰。
2009 年,諜戰劇大火,但一貫不肯屈就於大眾流行的孔笙,選擇與高滿堂再次合作,執導大型年代歷史劇《鋼鐵年代》。將「三年自然災害」和「大鍊鋼鐵」搬上熒幕。2010 年,孔笙執導了家庭情感劇《風車》反映了我國從「文革」時期到「改革」時期的社會變革風貌。2011 年,孔笙第三次跟高滿堂編劇聯手,與李雪聯合執導大型農村勵志劇《溫州一家人》。展現改革開放 30 多年中國社會轉型變化的成果。2012 年 5 月,孔笙執導了年代懷舊情感劇《父母愛情》講述了跨越50年的愛情故事。
孔笙導演的年代劇在這一階段,漸成體系。愛情故事中可見時代變遷,大歷史格局下又有小人物生活,家國一體,時代脈搏感強烈,油鹽醬醋,平淡又不缺乏滋味。而在翻過這一部自帶歷史感的年代劇後,孔笙的作品終於開始出現了大眾和流行文化的痕迹,他開始創作了自己第一次以網路小說為原本的作品——《戰長沙》。
這部作品可被稱為孔笙的商業化試水之作,啟用了偶像派演員霍建華、楊紫來擔綱男女主角,還原了湖南長沙的文夕大火、焦土政策等一系列歷史事件。而在2013年的《北平無戰事》中,孔笙啟用了艾麗莎攝影機,可算是再次把「電影質感」帶入了電視劇的領域。到了2014年,《琅琊榜》這部以架空網路小說為劇本的作品,終於在多年的積累下,打破了大眾和業內的壁壘,讓孔笙也成為了大眾耳熟能詳的電視劇導演。
在此後,孔笙及其團隊在商業化和製作能夠引起大眾討論的方向上進行了挖掘。可以看到,無論是都市女性劇集《歡樂頌》,或是《鬼吹燈之精絕古城》,都開始向大眾化和電視劇特效水平的方向逐漸提升。
孔笙自獨立執導以來,已有作品近二十部,若要總結出一個共同的母題,必定與家國情懷有關。儒家傳統中的「家國同構」,艱苦奮鬥和理想互相融合,以小人物為英雄,見歷史,見時代的現實主義風格,已經成為任一一部作品中都存在的個人印記。
結語
影響一部電視劇成敗的因素有很多,大抵在於故事情節、演職人員的演繹再創作能力、社會熱點和項目宣傳發行。很顯然,關於前兩個要素,孔笙及其團隊為大眾製造出了出色的作品,而在製造多個社會熱點話題和大規模宣傳發行上,相信在孔笙之後的作品中,能夠有所突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