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女德演變史

女德演變史

原標題:女德演變史

本報記者 李世醒

關於「女德」的話題,這幾年一直處於風口浪尖。無論是喊口號的女德「導師」丁璇,還是《歡樂頌2》中的處女情結,都讓人們或感慨,或義憤填膺,為什麼許多人覺得現代社會無需再議的女德,依然會引發這麼多討論甚至信仰、追隨。


那麼,女德到底如何產生的,歷史上的女德究竟為何物,傳統文化中的女德與某些現代導師口中的女德,究竟有何關係?


女德源於周禮


《女誡》是談女德的第一部專著,正文有七,前三篇分別曰:《卑弱》《夫婦》和《敬順》,它的作者,是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的妹妹班昭。

東漢時代的很多著作都是今文運動的總結,也就是古代文化的現實解釋。班昭的《女誡》也是一種總結性的著作,她的主旨曰卑,曰敬,曰順,實際上融合了道家的理念以及儒家的傳統。


比如,《女德》的很多理論基礎,參考了儒家經典《禮記》。在《禮記》中寫道:「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


儒家的禮是周禮,本是西周王朝適用於貴族的行為規範。《禮記》說:「修六禮以節民性」,而「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可見禮是專門用於節制貴族生活的法律規範。禮的內容十分龐雜,大到國家祭祀這樣的重大事務,小到貴族們的衣食住行,都有規定。而貴族女性,也自然不免有一套專門規定來管理她們。從部落到國家,周人離原始野人並不遙遠,周王朝之所以制定如此複雜的規定,就是為了制服周人身上的野性。


周禮中強調,男女結為夫婦,則有了夫婦之義,雙方應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女人應當承擔起婦道的責任,在結婚前就該遵守禮,而結婚後更是需要對丈夫言聽計從。服從、貞潔,是作為周人貴族婦女的應有之義。


後世孟子特意對《禮記》做注,解釋如果男人不承擔起丈夫的責任,那麼女人就可以反抗,也不承擔自己的責任。

先賢固然偉大,可架不住殘酷的現實,因為在禮的實行過程中,強調的大多還是婦道,卻絕口不提丈夫的責任。


女性枷鎖如何產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嫌周禮過於複雜,就綜合各國的禮,製作了秦禮。秦禮的婦道部分比起周禮就耿直得多,更多地強調了婦女的順從、貞潔問題。


秦失其鹿,漢得天下。西漢以後,隨著漢武帝獨尊儒術,周禮的套路得以再次在全國範圍內強力推廣。


可是時過境遷,經過了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革,漢人不再像周人一樣有國野之分。儒家推崇的周禮喪失了它的法律功能,但也不再是士大夫的禮,而是全民的行為守則了。

「三從四德」這一現代人耳熟能詳的著名糟粕,就是形成於漢代。漢朝的道學家們,甚至在周禮的基礎上進行了理論創新。


大儒董仲舒公然宣傳男人就算再低賤,也要勝過女子,《列女傳》、《女誡》等流傳千古的女德經典就是產生於漢代。漢朝皇帝一方面用法律規定了違反婦道的懲罰,一方面又鼓勵、獎勵守貞的女子,雙管齊下,將中國女德事業推向了新的高峰。


但無論秦漢,還是之後的唐宋元,在禮教婦道這方面,做得最好的還屬中國歷史上最後兩個王朝,明朝和清朝。


明清兩朝尊為顯學的理學,在儒學各派中也是格外激進的一個。比如在「男女授受不親」這一問題上,孔孟時代的儒生還比較寬容。但在理學家看來,身體的觸碰也是婦女失節的體現。

在明清,政府鼓勵寡婦守貞是理所當然,如今中國遍地的貞節牌坊便是明證。婦女為丈夫殉葬,也是官府表揚的重點對象。理學家的理論,被制定為法律並推向全民。


婦女纏足這一臭名昭著的習俗,也是在明代開始普及。滿清入關後,實行剃髮易服,又下令婦女不得纏足。然而八旗鐵騎就算能剃了漢地男兒的頭,也沒法撼動窩藏於深閨的女子們,直到近代,纏足習俗才得以徹底消滅。


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文化的衝擊,中國傳統走向沒落。和一系列民權運動一併興起的,是勃發的女權運動,中國的女德終究擋不住歷史大潮,滾進了垃圾堆。


何謂真正的「女德」


生理的差距,是造成男女有別的根本原因。然而理論上要求婦女遵守婦道,但實際上往往又會是另一幅景象。


在周禮草創的最初,它的執行力就要打上一個問號。四書五經,《詩經》與《禮記》並列,同為儒家經典,《詩經》比起冷冰冰的《禮記》,顯得更加真實。作為周朝詩歌的輯錄,《詩經》記錄了不少當時人生活場景,而其中男女求愛的場景,可以說是對《禮記》最殘忍的打臉。


其中道理也不言自明,假使周人都服從王化,那麼王室又何必制定禮來節制人民。到了東周春秋時代,周王這套禮也再沒有一點用,孔子所謂的「禮壞樂崩」,就是痛陳禮完全不起作用這一事實。


到了秦漢,皇帝們儘管大倡禮法,但實際上自己都未必遵守。秦始皇的母親趙姬,寡居後不堪寂寞,與人相好,甚至生了兩個孩子。漢武帝時,卓文君與司馬相如二人私奔,但司馬相如卻還能得到武帝寵信。在法律上,漢律在女人的繼承權上,也十分寬容。西漢的《二年律令》甚至規定了女性可以繼承爵位。而婦女改嫁、少女貞操之類,實際上在漢代根本就不算個事,漢朝皇帝的妹妹甚至主動要求過改嫁,還慘遭拒絕。


就算是明清,女德也未必就是一個女人的全部。明末的秦淮八艷,飽受文人雅士的讚譽,人們並未因為她們是不貞的妓女而嗤之以鼻,反而對她們的美麗和才華大加讚賞。清朝小說《紅樓夢》里的金陵十二釵,才是中國古人心目中的完美女性,而不是貞節牌坊下的女殭屍。至於婚嫁方面,政府雖然大造貞節牌坊,但實際上並不禁止婦女改嫁。出於人口繁衍的目的,政府並不會讓年輕寡婦孤老終生,反而會默許甚至鼓勵婦女改嫁。畢竟經濟發展和堅守理論,並不一定就是不可調和的。


到如今,所謂傳統女德早就隨著封建王朝走向了歷史的垃圾堆。而那些打著女德的幌子招搖撞騙之輩,無非是些沽名釣譽,大撈財貨的奸商。女德存在的社會基礎是男尊女卑的世界,早就隨著產業革命的進行而崩潰。


實際上,傳統女德最精鍊的解釋,在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撰寫的女四書之《內訓》中已經給出了答案:德性、修身、慎言、謹行、勤勵、警戒、節儉、積善、遷善、崇聖訓、景賢范、事父母、奉祭祀、事舅姑、母儀、睦親、慈幼、待外戚等等。雖然部分有封建糟粕的嫌疑,大體上是教導女性要貞固沉靜、幽寂嫻雅、端正莊重、誠實純一、孝親敬養、仁愛明察、慈淑和睦、溫柔恭順。


在今天,國家大力倡導復興傳統文化,這個「復興」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不是精華與糟粕不分。宣揚封建「女德」,不僅是對傳統「女德」的刻意歪曲,也是對當代女性進行奴性屈從教育,不僅與男女平等、性別和諧的現代社會倡導的道德倫理相悖,而且,會給遭遇家庭不幸的女性造成更多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自我迷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堰廣電網 的精彩文章:

寵物界鄙視鏈

TAG:十堰廣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