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歷史研究】政治穩定的金融市場根源:從「自由債券」看1920年代美國共和黨大選的勝利
原標題:【量化歷史研究】政治穩定的金融市場根源:從「自由債券」看1920年代美國共和黨大選的勝利
287
自由債券海報;「要麼戰鬥,要麼買債」的標語
借錢打仗的歷史有數千年之久。在戰爭中向公民發行的國債,對一個政體的長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公民通過認購戰爭債券,對於國家的公共政策進行政策反饋,在歷史上推動了政治民主化的進程。然而,戰爭債券帶來的債務危機,也很有可能會影響民眾對於政府的支持程度,在美國歷史上就有這麼一段戰爭債券影響大選結果的歷史。
當一戰歐洲戰場進入全面戰爭時,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國主義的動員運動,於是法蘭克福香腸成為了 「自由香腸」,法式薯條被稱作「自由薯條」…… 為了支付戰爭開銷而面向美國公民發行的「自由債券」也應運而生,被稱作國內的「金融戰壕」。
從1917年到1919年,民主黨執政下的美國相繼發行了四期「自由債券」與停戰後的「勝利債券」,以支持戰爭開支。然而,戰後「自由債券」的大幅貶值也成為了選民們不滿民主黨轉向共和黨原因之一。共和黨連續在三次中大獲全勝,20年代的美國進入了共和黨主導的時代。
圖一 1920、1924年大選前後「自由債券」的價格變化
Hilt和Rahn最新的工作論文,通過研究「自由債券」認購率與1920年大選中民主黨支持率的關係,根據定性與定量分析,發現「自由債券」顯著地幫助了共和黨在20年代獲得政治的主導權。
作者關注1918年10月發行的第四期「自由債券」,通過美聯儲每月公布的傳單上記載的認購人數,累積計算出縣級認購率。由於某些聯邦儲備區數據缺失,作者在樣本中共包括克利夫蘭、聖路易斯、明尼亞伯里斯和舊金山聯邦儲備區以及愛荷華州的數據。
「自由債券」的認購率表現出明顯的地區分化(如圖二),西部的認購率普遍較高。在美國內戰中作為自由州和蓄奴州分界線的梅森-迪克森線,也明顯地劃分南部低認購率地區和北部較高認購率地區。
圖二 「自由債券」認購率分布圖
根據1908年到1932年大選中各縣對於民主黨的支持率,作者構建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作者發現「自由債券」的認購率和民主黨支持率有顯著的負相關關係。為了驗證其因果關係,作者選用各縣與軍營的距離作為工具變數,通過2SLS模型印證了「自由債券」的大規模認購導致了民主黨的支持率下降,對共和黨贏得20年代大選有推動作用。
作者對於工具變數的選擇非常巧妙。作者從歷史檔案中發現,1918年的流感大規模爆發影響了「自由債券」在各地區的銷售,而這並不直接影響大選結果。軍營因為其密集地聚集了染病士兵,往往成為各地流感的傳染源頭。相較於流感直接死亡人數,作者認為各縣與軍營的距離可以更好的反映流感對於「自由債券」售賣活動的影響。
總之,「自由債券」的大幅貶值可謂是1920年代共和黨的一大催票利器。美國在之後的二戰和朝鮮戰爭中的戰爭融資吸取了「自由債券」的教訓,往往發行的是不可轉讓公債,保護持有債券的普通家庭不會因利率的浮動而蒙受損失,進而維護國內政治的穩定。
圖三 共和黨的政治宣傳單
文獻來源: Hilt, Eric, and Wendy M. Rahn. Financial Asset Ownership and Political Partisanship: Liberty Bonds and Republican Electoral Success in the 1920s. No. w24719.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8.
TAG:量化歷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