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健康報在記錄」中醫藥:從潛心築路到闊步前行

「健康報在記錄」中醫藥:從潛心築路到闊步前行

「健康報在記錄」中醫藥:從潛心築路到闊步前行

「健康報在記錄」中醫藥:從潛心築路到闊步前行

以望聞問切診病,以天人合一的哲學思維組方,以漫山遍野的花草為葯,誕生於中國的中醫藥承載著先民的智慧和浪漫。改革開放40年來,中醫藥經歷坎坷,更在黨和國家的重視、支持下,克服困難、潛心開拓現代化發展道路。

《健康報》在記錄

1981年1月18日

《健康報》第3版刊登報道《很有希望的路》。文中寫到,我國在防治傳染病和寄生蟲病方面取得的成就是舉世公認的,而中醫中藥的應用起了明顯的作用。如從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用於治療對氯喹有抗藥性的瘧疾,療效很好。中西醫結合道路既重視我國傳統醫學的精華,也重視西方醫學的長處,是一條前景光明的道路。

2006年11月8日

《健康報》第2版刊發報道《薪火相傳說中醫》。報道指出,人才培養是事業傳承與發展的根本。當代要湧現更多像施今墨、蒲輔周那樣藥到病除的名中醫,必須高度重視中醫教育,警惕過度西化傾向。

2012年7月

《健康報》頭版刊發系列報道《農村中醫藥服務現狀調查》。記者通過走訪縣鄉村各級基層中醫藥機構和中醫藥從業者,真實展現基層中醫藥投入不足、人才缺口大、家底薄等問題,呼籲築牢中醫藥基層服務網底。

2012年3月9日

《健康報》頭版頭條刊文《中醫藥立法提案為何一交十年》,指出立法的作用在於在法律層面上確立對中醫藥服務的補償機制,把有利於中醫藥傳承創新的政策措施固定下來,為建立中國特色醫藥衛生體制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科研迎來高光時刻

2015年10月5日,還在享受國慶假期的中國人迎來一個震撼喜訊: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我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當屠呦呦、青蒿素、諾貝爾這幾個關鍵詞關聯在一起時,人們不禁重新打量中醫藥這片印象中落後、守舊的科研自留地。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青蒿素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廖福龍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1979年,我國一篇英文版對外宣傳文章介紹了抗瘧藥物青蒿素的故事,馬上引起了外國研究者和醫學專家的重視。1981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專家來華召開青蒿素專題國際會議。屠老師以《青蒿素的化學研究》為題第一個作報告。專家們認為,青蒿素的發現不僅增加了一個抗瘧新葯,更重要的是發現了這種化合物的獨特化學結構,為設計合成新的抗瘧藥物提出方向。」廖福龍回憶,此後英國、美國、法國、荷蘭、瑞士等十幾個國家的科技人員開始從事青蒿素的進一步研究。

「改革開放讓中醫藥從實驗室走向臨床,從中國走向世界。」廖福龍說,改革開放40年,中醫藥科研經受坎坷、一路追趕,在國家一輪輪規劃、項目支持下,取得成果、建立自信。從人們眼中的兩根手指一根針,到現在現代化的電針、智能化的四診儀及基於大數據的診療輔助設備;從傳統的煎、炒、炙、煅,炮製粗大黑的丸散膏丹,到全流程的現代化製藥工藝、精準到分子生藥學的科研……中醫藥科研傳承深挖潛力、創新驅動發展,帶給人們許多驚喜。

中醫人才代代傳承

2009年6月19日,78歲的安徽老中醫李濟仁走進北京京西賓館,迎接自己職業生涯的榮耀時刻——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屆國醫大師表彰。

30名國醫大師全部從事中醫臨床或中藥工作55年以上、中醫藥理論造詣深厚、學術成就卓越、在群眾中享有極高聲譽。座談會上,當被問及對中醫藥發展有什麼想法和意見,老人們的建言出奇地一致——鼓勵年輕學子學經典,重臨床,不斷繼承創新。

和絕大多數首屆國醫大師一樣,李濟仁的學醫之路始於師承。教育不發達的年代,老中醫用手把手、面對面、一對一的帶教,慢慢地、少量地「磨」人才。但隨著人口的激增、醫療保健需求的井噴,這樣的培養模式顯然難以滿足需求。新中國成立後,院校教育起步,並在改革開放後迅速發展。第二屆、第三屆國醫大師中,出身院校教育的名老中醫越來越多。

「這40年來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取得了很大成就,現在基本上每個省都有中醫院校,全面覆蓋本科、碩士、博士等學位教育。」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說,「中醫教育體系的建立使中醫藥人才培養規模與40年前不可同日而語。與此同時,強調師承教育,讀經典,重實踐。」黃璐琦在從事分子生藥學研究的同時,拜在國醫大師、著名中藥專家金世元門下,汲取著傳統中藥大師的寶貴經驗。今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關於深化中醫藥師承教育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完善中醫藥教育模式。「改革開放40年為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黃璐琦說。

提升服務惠及老幼城鄉

中醫藥服務的根在基層。在我國醫療條件極度落後的年代,中醫藥利用一根針、一把草拖拽著人們脆弱的生命篳路藍縷,砥礪前行。人民群眾從生命相托中,和祖國醫藥結下深厚的感情。

改革開放後,國家建設7個中醫基地,保障高層次人才培養和高水平診療機構建設。同時深耕基層,為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開疆拓土。1986年10月,衛生部召開全國縣級中醫醫院工作會議,第一次提出普及縣級中醫醫院或者民族醫院的目標,要求中醫醫院必須突出中醫特色,用中醫中藥為人民服務。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第一次專門研究部署縣級中醫醫院建設發展的重要會議。幾年以後,我國2000多個縣絕大多數有了中醫醫院。

此後,城鄉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開始步入正軌。2011年,我國首次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中醫現狀調查。結果顯示,全國醫療機構中,能夠提供中醫醫療服務的佔59.6%,全國中醫藥人員共51.74萬人,每萬人口有中醫師3.06人,全國中醫門急診年總服務量9.07億人次。針灸、推拿等中醫療法在81.7%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65.6%的鄉鎮衛生院推廣使用。

而針對調查發現的中醫藥發展的突出問題,如城鄉基層中醫醫療服務網路不夠健全、中醫特色服務能力參差不齊、各地扶持中醫藥措施差別大、補償機制尚未建立和完善等,新一輪的國家支持迅速跟上。一方面,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持續展開、成效顯著。據不完全統計,除中央投資以外,僅2016年和2017年,各省用於行動計劃的專項資金達216.4億元。2017年年底,全國已有98.2%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6%的鄉鎮衛生院、85.5%的社區衛生服務站、66.4%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就近就醫。另一方面,《中醫藥法》於2017年7月1日實施,一攬子配套政策、文件陸續出台,為中醫藥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譜寫新的篇章。」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賀信上的期待,正一步步變為現實。

文/健康報記者 崔芳

編輯/ 管仲瑤

原創聲明: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點擊下方圖標,

您的贊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報 的精彩文章:

年紀輕輕腰疼腿麻?留心腰椎間盤「老化」
「改革開放40年·專訪」韓啟德:引導全社會形成對大健康的認識

TAG:健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