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國牡丹畫展將於12月22日開展
天中晚報訊 全媒體記者 郭建光
"聊以丹青藉此身"李新國牡丹畫展將於12月22日在湖北宜昌舉行。展出駐馬店籍著名國畫家李新國先生作品30餘幅。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畫家檔案:
李新國,1952年生於河南,畢業於西安美院國畫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牡丹芍藥協會特約畫家等。作品多次參加海內外展覽並獲獎。曾十年創作一幅大型工筆重彩——百米長卷《牡丹頌》,中央電視台、中央教育電視台為此做過專題報道。2001年應奧地利奧中友協邀請赴歐進行藝術交流。2002年在澳門、泰國舉辦畫展時,受到國家政協領導及泰國副總理親切接見。2004年12月應邀到國務院辦公廳會議室作巨幅寫意牡丹《神州春色》。作品《鴨場》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出版有中國當代書畫名家精品系列《李新國畫選》、《寫意牡丹藝術研究》等。
"當農民的那段日子,是我藝術靈感的源泉。"12月22日,開幕式前夕,記者見到了忙碌中的李新國。以畫牡丹聞名的著名畫家李新國言談樸實無華,坦言喜歡大家叫他"農民畫家"這個"接地氣"的稱呼。
上世紀70年代,李新國畢業於西安美院國畫系,先後師從劉文西、楊之光等當今著名畫家。畢業後他回到老家河南,擔任一所學校的美術教師,還種有一畝三分地,農忙他則下地種田,閑時就伏案作畫。對藝術孜孜不倦追求的李新國,在2000年以後迎來了創作的高峰期。
祖母是他的第一任老師
一般人認為,題材最俗是牡丹,功夫最苦是工筆。胸懷一股不服輸氣質的李新國,偏要劍走偏鋒,從最俗、最苦之處下手。"都說牡丹難畫,我就偏要畫出好的牡丹給大家看。"
幼時的李新國由於家庭變故與祖母相依為命,生活的艱難也讓他比尋常家孩子多了一份堅韌。生活勞累之餘,祖母常拿一把剪刀,在一張張廢紙上,吱吱嚓嚓的便綻開一朵朵牡丹。這時的祖母,總是輕輕地哼著豫劇小調,全當是苦中作樂吧。
這樣溫暖的情景,更像是在寒風中頑強拼搏的花蕾。看著一朵朵牡丹在祖母的手中神奇般變幻出來,李新國只覺得那些花朵就像藍天上飄著的一朵朵白雲,很好看。看著那些花朵,他的心裡便湧現說不清的快樂。"那時候,我不知道這是什麼花,不知道這是祖母在貧困、艱難中對於富足、平安和幸福的嚮往,更不知道這是祖母心中關愛、犧牲精神的一種表達方式。但我卻有著那時表達自己情感的方式——用竹枝在地上畫出自己心中的線條和圖案。因此若說少時對自己畫畫的啟蒙,那一定是我的祖母。"
求索是他成功的法寶
初中畢業後,李新國面臨失學,他無法理解那時複雜的生活環境下,人們正常的生活為何要被打亂。但他沒有就此止步,就選擇用自己青春的激情來抗爭。
1986年,李新國從西安美院畢業後便回到河南教書,雖不涉足畫界是非,但畫事一刻未息,這是因為自己內心對畫畫真喜歡。除教學外,業餘時間他便潛心藝術創作,尤其是對牡丹藝術形象的深入研究。
"自1983年參加了第一屆牡丹花會後,我便每年都去洛陽參加這個牡丹文化藝術交流盛會。在牡丹地里一蹲就是一天,常樂此不疲,如沐春風。我愛牡丹,我喜歡與那美麗的花朵長時間對視,許是上天被自己的執著感動了,終於,我聽到了牡丹說話,聽到了牡丹在笑,在呻吟,在歌唱。我突然發現:不只是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場景中的牡丹各不相同,同一季節同一場景中,每一朵牡丹也都各不相同,一朵牡丹就像一個人一樣,她們不僅有自己的臉龐、四肢和衣服,還有著各自不同的思想、情感、靈魂和精神。"回憶這段奔赴洛陽牡丹花會的經歷,他的心內是柔軟的,眼睛如饑似渴,在唯有牡丹真國色的意境里刻畫著心中的那一朵盈盈飄過的牡丹,"我似乎是頓悟了些什麼,終於撥開了所有的迷霧。我開始在自己的院內種牡丹,每日依偎在花前觀察寫生,從剛剛萌發的嫩芽,到盈盈開滿的花團,直至漸漸凋謝的殘萼。此外,也研究了牡丹與歷史、與自然、與人類、與時代等課題,整理了牡丹的十大花型、九大色系、十二品名等譜系。"
在展覽的序言里李新國這樣寫道:誠然,牡丹在美術界是屢遭白眼的,一般人認為,功夫最苦是工筆,題材最俗是牡丹。且牡丹素有"國花"之稱,給人以華貴之姿,雍容之態。也因此常為自命清高的文人墨客所不屑。但我從牡丹的佛光中,看到了浩瀚,看到了淵深,看到了博大。我也時常慨嘆:"因為有了牡丹,我才畫了這麼多。"
為了畫好牡丹,他在院內栽種牡丹,從嚴冬的枯枝、到初春的花蕾,從剛出土的幼芽、到凋謝的殘花,無不搜集於他的畫稿之中。他一連28年去觀看洛陽牡丹花會,天天依偎花前觀察寫生。
畫家曾用10年時間,創作一幅大型工筆重彩牡丹百米長卷《國花頌》。2005年10月,該畫被選定參加全國牡丹文化藝術展,並獲得金獎。
他坦言:如今居田野南山,無絲竹亂耳,探物天地間,花花朵朵,紙紙張張,總也算清心。如此的鄉間生活,更是使我由外向內漸趨內心,回到了原點。持一念而前行,畫畫,也已成為堅守的遊戲。
此次展覽李新國精心創作牡丹作品30餘幅,包括牡丹的十大花型、十二名品、九大色系、牡丹之歌、唐詩意韻等。
描出牡丹之魂的靈魂畫家
曾有人這樣讚歎:李新國畫的牡丹,構圖嚴謹,渾厚大氣,畫前先解決構圖的枝幹位置,充分體現了牡丹的千年孕育變化,老乾蒼勁曲折多變似松似柏,嫩枝提拔修長,節次明顯,新老交接體現了老與新的色彩變化,充分體現了辯證關係,自然美的對比關係。新國畫牡丹善於光。最擅長用側正光,花朵是統一和多變的,色彩或俏麗或厚重,層次分明。
他筆下逆光牡丹花朵用大寫意手法表現,沉著濃郁整體柔和,花瓣的水分好像含露欲滴,即畫出了牡丹的豐富色彩,又做到了艷而不俗。在用色上的"離經判道"正是李新國在色彩運用上最成功的表現,他抓住了花頭和葉片的冷暖關係。他筆下的花朵和葉片常常表現為綠中帶紅,黑中帶紫或藍中帶紅。畫面中具有冷暖對比、和諧、跳動的關係,這樣才是完全、活潑、真實的畫面。特別是他畫的巨幅牡丹,老乾穿插其間,氣勢貫通,有蓋有露,左右相互扭曲,曲中帶直,直中有曲,疏密得當,加上花朵,既有黑中托白,也白中托黑,深沉豐厚,給人以很強的震撼力。
這些描述,寫盡鉛華,準確地刻畫了李新國筆下千姿百態、搖曳多姿的牡丹。在畫家眼裡,牡丹已經不再是牡丹,她是風姿卓越的佳人,她是美人顧盼生輝的眼眸,更是風中流動的國色天香,亦是畫家年輕時的一團香夢,一段刻骨銘心的花之戀,更是筆下的伊人在濤濤江水對岸揮舞著紅綢巾,更像是一部牡丹史,翻開扉頁,滿眼儘是芳華。
還記得今年春天,畫家念念不忘生他養他的故鄉汝南縣板店鄉,為了讓更多的人記住鄉愁,在農村留住文化的根脈,他傾盡幾十年積蓄籌建了農民文化藝術館(板店鄉群眾文化藝術館),該館集美術館、牡丹園、博物館、藝術寫生基地為一體,既體現出深厚的傳統人文底蘊,又重塑經典的自然生態空間,由孝道園、鄉村美術館、倒流河風物農耕體驗園、牡丹園等部分組成。
耳畔似乎響起畫家發自肺腑的心聲:"舉辦這次農民畫展,就是要讓高雅的藝術走進民間,讓家鄉父老親近藝術,了解藝術。我願是一隻小鳥,是腳下的大地給了我寬闊的翅膀,給了我翱翔的力量。高飛要著陸,樹大要歸根。所以,我從這裡出發,我又回到這裡,用我的畫筆為我的家鄉服務,為我的父老鄉親服務,這就是我的初心。我這一輩子,根就在汝南,根就在板店! "
明天,李新國在湖北宜昌的畫展就將大幕開啟,天中充滿期。
天中晚報原創文圖(視頻)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經授權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