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創新來自多元化融合
英特爾研究院,作為英特爾公司的「科技創新引擎」,一直以來備受業界的關注。在中國,英特爾中國研究院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從一個單純的項目研發中心蛻變成英特爾全球科研布局的關鍵一環。
定位於世界一流工業研究院的英特爾中國研究院,不僅著眼於未來革命性的科技研究,還承載著將研究成果轉化至全球創新產品的使命。這就離不開對科技創新的執著追求、對多元化融合發展的融會貫通、對人才培養的開放式創新。
到底是怎樣的創新基因流淌在英特爾的血液中?讓我們在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和至頂網總編輯高飛的對話中,聆聽他們對上述元素娓娓道來。
主持人:今天是英特爾中國研究院的媒體開放日,很高興有機會和宋繼強院長一起來聊聊關於創新的方向、機制和文化。第一個問題,請問宋院長,在英特爾研究院的全球體系當中,中國的研究院是什麼樣的一種定位?
宋繼強:謝謝高總編。英特爾研究院總體來說是工業研究院的定位,它不是去做很長時間的學術的研究,「Open ended」,不知道到底什麼時候能落地,而是有一個明確的時間點,就是在三到五年之間,我們希望能看到它在產業里的應用。從我們英特爾研究院整個布局來講,中國研究院承擔著以中國的人才和產業的機會為主要的基礎去創造一些有創新意義的科研技術,並且結合一些產業落地的機會,把這些技術變成創新的產品級應用方案,和產業里的合作夥伴一起去實踐,通過我們的產品部門把它放大,甚至能推廣到全球。基本上就是一個從很多種不同的渠道去收集來很多好想法的機構。我們研究院就像一個創新的引擎一樣,去過濾、加工,再把它輸出到我們產品部門,最後放大到整個社會產業裡面。
主持人:實際上是很接地氣,很能和應用結合的這樣一種研究院體系。
宋繼強:對。
主持人:具體在和業務部門配合當中是怎麼樣的過程?是從英特爾業務部門吸收各種思想建議,然後研究院這邊再配合的機制嗎?
宋繼強:這是非常好的問題。因為我們是產業研究院,我們採用的是一種匯聚式創新的機制,流程上來看,因為是研究院,開始的一些想法畢竟要來自多元化的源頭,有來自政府的、長期的科研戰略,有來自大學的研究成果,也有來自產業界其他公司的創新發現和發布。這麼多個源頭,都會在我們初始的科研探索階段去把它做篩選和評估,在那個階段我們稱為探索階段。每一個新的項目先要經過一個探索階段,然後在探索階段過程當中,我們希望在一定的時間內要找出它現在這個方向上的研究現狀,別人都做成什麼樣?英特爾現在對這方面是什麼樣的布局?跟我們的產業、產品是什麼樣的關係?在這個地方主要的產出是研究的計劃。研究計劃一旦被我們認可之後,就會進入到下一個階段,我們叫做概念原型階段,就是PUC階段。在這個階段裡面我們就要跟產品部門更緊密的去談,這個東西我做出什麼樣的原型出來,這個技術能用到未來的產品里,成為新的產品線或者說某個現有產品里的一個新重點,或是它的一個新的功能特性。這些我們都叫跟產品部門的路線圖開始有關聯。這部分或者說這個過程,我們通常希望在一年左右能夠產生出一些概念原型。如果概念原型也獲得了產品部門的一致同意的話,就可以進入到第三個階段,叫做技術轉移,叫做technology transfer。這部分我們是跟產品部門的技術團隊是要緊密配合,把研究院的一些概念原型里產出的技術要轉移到產品部門的研發團隊中。因為我們是研究團隊,他們是開發團隊,他們會做更多的驗證、測試甚至是做不同產品的樣子設計去測試到底用什麼樣的方法,什麼樣的過程,或者什麼樣的產品形態最適合最終客戶的需求。這個移交過程之後,基本上這個項目對我們來講,研究院就可以把它算畢業了。
為什麼叫匯聚式創新呢?因為我們採取的是一個像漏斗型的機制,在探索階段我們可能有100個項目,這是一個比喻,然後到了PUC概念原型階段就變成了40個,到了我們叫技術轉移部分,可能是20、30個,這是一個漏斗型的,保證我們首先有很好很大的叫想法的源泉,然後快速去做一些測試,中間我們要去試驗它,看這個東西是不是真能做出來,技術上是不是可行,跟這個產品是不是相關,最後形成真正的產品落地。這是我們叫匯聚式創新的模型。
主持人:我們這樣一個思想到最後的方案,我們這個方案會有一定的複製性,可能會植入到未來的方案當中。
宋繼強:對。
主持人:不完全是補足你技術上的能力短板。
宋繼強:補足能力短板是其中一種貢獻。有的是給它的產品添加了一個非常新的吸引客戶或者說直接激發客戶購買慾望的特性。比如在他原來的某項產品里加入了AI的功能,立刻就能靠這個在其他的產品里脫穎而出,甚至最好的時候直接創造出一條新的產品線出來,基於研究院的一個成果,產品工程師甚至為它開闢一個新的產品線,取一個新的產品代號把它推出去。
主持人:未來有這樣的需求,我們直接就變成一個可落地的方案,這是我們很重要的一點。
宋繼強:是的。
主持人:在這個過程當中,創新是研究院的核心元素,談到創新的源泉,毫無疑問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文化,我們都說好的文化能有好的創新的思想,從您的角度來看什麼樣的文化最有利於創新,或者我們局限一下在英特爾工業研究院的體系內,什麼樣的文化是最有利於創新?
宋繼強:這個問題確實非常重要。因為現在創新文化實際上會主導我們未來很多企業的長期發展,可持續性的發展。在整個英特爾研究院作為一個工業研究院的定位來看的話,我們其實是有一種叫risk-taking,我們要去做一些冒險的東西,和我們商業相關的,跟公司的商業商務是要有關聯的,在這中間要找到平衡,這是我們大的要求。因為我們必須要做一些探索性的事情,才能讓我們研究員的智力和時間真正有價值。但是做出來的東西要想辦法在什麼時間段能跟我們公司的商業和產品掛上鉤,這也是他們要考慮的,這比只是寫paper要困難得多,同時也有價值得多。
落到我們具體中國研究院的話,我們把這個業務進一步細化,有更細的文化特點,我們總結成四大點:第一,要有互相的信任。因為我們去做冒險型的項目、探索性的項目,很有可能要失敗的。所以團隊之間要有互信,大家要關心別人做的進度,要願意去溝通,讓別人知道你在做一件什麼樣的事情,聽取別人的這些意見和反饋,幫你去增加成功的可能性。而且大家要理解別人犯錯,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犯了錯以後不去回顧,不去評估為什麼,不去提高,你犯了錯以後在這個基礎上知道為什麼這樣不成,我還可以下一次告訴別人你有更好的方法。所以這其實是我們通過信任來鼓勵大家更好地去做這種risk-taking的工作。第二,我們要敏捷。敏捷這個詞就是agility,很多都強調這個,敏捷的去試錯,敏捷的去看看哪些新的東西值得去嘗試,哪些東西現在還不太成熟,離這個產品應用還太早,所以要敏捷,做事情要快。第三,我們希望大家眼光要看得高一點。因為我們是做比較前沿的科技創新,如果我們看東西太近,等我們做出來之後可能別人也都做出來了,也產品化了,所以你就沒辦法達到替產品部門先想一步或者先走一步的願景。第四,我們叫ownership,要有主人翁的精神。一旦你確定想做這件事情以後,真的要把它當做你主要的事情,晚上也在想,白天也在想的事情去推動它。在這個過程當中,要去調用可能調用很多的力量去推動合作,更多的去跟別人講怎麼樣大家一起把這件事情做成,而不是說只是靠我自己埋頭苦幹,因為我們研究院畢竟是有很多不同專業的、專長的人才,大家一起集思廣益,不同背景的人,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可以幫助這件事情更好的成功,但是一定要有人去承擔「我是主要推動力」的責任,我們希望員工要有這種主人翁精神。
主持人:順著這個話題我想問一下,現在很多企業在創新或者研發的時候有一種機制叫「賽馬機制」,就是不同的team做同一個項目,還有一種方式是協作式,您相對來說覺得哪一種方式比較適合創新的方向?
宋繼強:這其實是各有可用的地方,因為「賽馬機制」或者說「紅藍軍機制」,都有這樣的說法,其實是適合於時間比較短的項目,但是我有幾種方式可以去達成這個目標,現在外面沒有一個確切的依據來告訴我們哪些更好。所以我可能採取這種方式去激勵大家齊頭並進去看,或者叫放兩個賭注在那兒,包括英特爾在內部做很多科研,特別是像半導體方面的,摩爾定律這方面推進,一定是在做這樣的事情,不可能提前賭在某一個材料上或者某一個製程上去,那樣太危險。但是我們說即便使用「賽馬機制」也還是要鼓勵大家去合作創新,因為畢竟是為一個公司的商業目標而努力的,不管誰先做出來或是有好的想法,如果說他能夠盡量的吸收別人的一些長處,而不是說排斥別人的這種長處,只強調自己的好處的話,實際上可以做得更快。所以我們也希望多元化的這種組合,甚至是團隊之間的競合關係,既競爭又考慮到合作互補性是最好的。
主持人:我可以總結一下,實際上我們「賽」是為了探索不同的可能性,最終的目的是「合」,合為一個目標,確定一個目標之後沿著這個目標去大踏步的去做。
宋繼強:沒錯,「賽」是為了更快,我們叫agility,就是更快的去達成這個目標。
主持人:我們現在研究院整個團隊架構體系是怎麼樣的?
宋繼強:我們現在要配合新的研究重點,因為現在我們把AI和5G變成橫向的基礎型的研究點。找了兩個未來重要的落地的領域,一個是無人駕駛,一個是智能服務機器人,這兩個作為垂直的落地領域來推動,幾種不同的技術在裡面的應用。
主持人:請宋院長介紹一下現在中國研究院目前主要專註的一些技術方向?
宋繼強:好的。我們現在主要專註於四個方向:人工智慧、5G、無人駕駛、智能服務機器人。這四個方向對我們來講它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像5G和人工智慧實際上是一種稱為底下的支撐性技術,是橫向的,可以應用在不同應用的領域。無人駕駛或者我們更精確的叫做智能駕駛和智能服務機器人是兩個縱向的很大很長期要發展的一個應用領域,它們的賽道足夠長,裡面容納的技術足夠多。所以我們覺得它是一個很好的playground,對我們來講是一個運動場,去做很多創新的事情。現在我們在人工智慧方面主要是針對於深度學習和視覺理解方面做很多的研究,並且考慮到我們的應用領域都是在邊緣智能這一塊,需要考慮人工智慧技術怎麼落地到計算性能並不高、功耗要求也比較嚴格的這種領域。5G這一塊同樣也是去看怎麼在邊緣計算和接入網領域提供更好的技術。
總的來說,我們研究主要的方向是集中在從設備端到邊緣的智能。大的方向我們可以把它總結成為我們要用一套集合了智能的演算法,無線的技術和異構的計算平台,讓它賦能未來的自主的智能設備。
主持人:沿著我們的研究和創新的方向,整個團隊的架構是怎麼設計的?
宋繼強:我們現在有五個主要的功能團隊,第一是認知計算實驗室,主要是負責人工智慧演算法,包括怎麼去對某些具體的應用領域做深度學習模型的優化,硬體加速方面的研究。第二是通訊架構實驗室,他們會負責接入網側的通訊技術和邊緣計算技術的研究。對於智能駕駛專門成立了一個新的智能駕駛實驗室,去針對把車和道路、環境之間怎麼一起共同完成安全可靠的駕駛策略。還有智能機器人的領域,我們還繼續去保持一個足夠能夠既看創新的演算法,也看底層異構計算平台的團隊,去做前瞻性的研究。同時我們還保留新興技術實驗室,專門來看新的技術點,比如從學術界發現的,從產業界發現的,我們會放在裡面做快速的探索和測試。
主持人:實際上我們研究很多方向都是關於智能或者機器,但是研究這些智能機器的同時,最重要的是人去研究,就是要看研究院招攬什麼樣的人才,這方面來說特別希望宋院長介紹一下我們中國研究院的人才觀,我們希望吸引什麼樣的人才加入到這樣的體系里?
宋繼強:我們首先是希望有多元化的人才,多元化不只是說男生和女生,這個多元化首先是我們希望專業背景要多元化,像我們整個做系統級的研究,同時還包含了無線通訊的研究,其實我們是需要軟體的人才、演算法的人才、通訊的人才和系統甚至懂硬體的人,甚至還有安全的人才,因為很多系統之間的數據的傳輸,包括跨不同系統之間的通訊傳輸都有安全的考慮,所以這些不同人才我們都在請他們加入我們研究院。對於這種應用背景來講,最近我們是特別歡迎有智能駕駛領域、智能城市、智能服務機器人領域專業背景的人來加入,這樣他們會提供給我們很多這種領域的知識。
多元化還體現在年齡層次上,我們會需要有很年輕的,剛畢業不久的人才,他們不受以前的固有觀念的束縛,他們純粹是一種開放性的思維,一種成長性的思維。我們也有有經驗的中層的領導,他們有很多過往處理複雜項目的經驗,有對外合作的經驗,也有怎麼去管理既有研究的性質又有我們叫商業產出的匯聚式創新的研究流程的經驗,他們在一起工作會最大化的發揮大家集體的智能的力量。
主持人:剛才您談了兩種多元化,一種是年齡層次,第二種是專業的多元化,怎麼保證在研究的時候讓多元化的人他們的觀點更容易是交叉融合,而不是互相之間產生這種對立和不理解,因為多元化好的是熔爐,不好的話可能就變成另外一種。
宋繼強:沒錯。這其實就看我們怎麼去培育和推行剛才講的研究的文化,trust,就是我們要打造一個信任的機制,不管大家是什麼背景,我們都是希望讓大家能夠暢所欲言,不要因為你很年輕,你就不敢在會上說話,會議的召集者或者主持者或者經理要鼓勵大家都去發表他們的意見,即使你的意見是比較初級的或者說是看起來很跳脫的,也可以講出來,說不定就對某個人產生了很好的思維碰撞的火花。這種是我們去提倡的一個通過建立這種互信,並且是包容,讓大家都來發言,你發言以後即使你講錯了,大家不會說因為你講錯了而下次不讓你發言,下次還是會繼續鼓勵你發言。至於對抗,這是沒有問題,因為英特爾從來就是鼓勵建設性的對抗,只要你不是變成大家在純粹為了吵架而吵架,而是你在就一個問題提出各自的觀點,而且你的觀點又是建立在有事實的基礎上,大家去做一些分析,不管是技術的分析還是戰略上的分析,還是商業前景上的分析,這都是可以的。最後大家會在具體的事實上達成一個共識,而不是說為了對抗而產生這種不好的情緒,這種情緒化的東西是希望從我們的文化裡面把它控制住,而更多的是讓合作能夠產生更快的效應。
主持人:現在我們應該也有一些年輕人,現在的年輕研究人員表現出一種什麼樣的特質?
宋繼強:他們的特質首先是了解很多新的事物,看的視野很廣,而且他們也比較願意去表達。因為我們對研究員的希望,特別是對能夠成長為領導型人才的這種期望是要有三個特性:一是敢想,二是要會說,三是能做。這是三個必備的特質,如果能夠發展成很優秀的科研領軍人才的話。敢想就是我得能夠去從很多信息源中獲取出或者分析出哪些是好的點子,我去看怎麼樣能夠把這個點子變成一個好的提案提出去。第二是你有了好的想法,但是這個想法可能是很有價值,也可能很狂野的一個想法,你要去跟別人說,你要會把你的想法說出去,獲取不同人的意見,要不然就變成只是就著自己的想法越走越遠,等到你真的某一天拿出一個東西給別人看的時候,別人說你這個東西早就有人做過了。所以要會說,要會跟別人去溝通、去說、去了解更多的意見。第三是要能做。這個能做就是不光他自己要去推動,我們剛才講的主人翁精神也在推動這個事情,還要調集我們有多元化人才,多種不同層次人才的優勢,利用這個平台的優勢把這件事情推動得更快,能夠做出實際東西來。因為我們都是要看到概念性原型才知道這個事情是否能夠產生最後的客戶價值。
主持人:其實我們談到人才的多元化,剛才您介紹技術的時候,我感到也有一種多元化,因為我們不只有計算類的,也包括有5G這樣通訊類的技術,英特爾作為一個計算出身的公司,為什麼現在把5G通訊技術也放到我們重要的研究方向當中?
宋繼強:因為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我們已經從只是看比如說PC Centric或者是計算晶元為主的公司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叫數據為中心的公司。數據從哪兒來?數據從各種各樣的設備中來,這些設備有的是終端的設備,大的、小的,有的是部署在基礎設施里的,有的是核心網路里的,有的是雲里的,這些設備它們如果不是通過有線網路連接的話,那麼它們就是通過無線網路連接,通過無線網路連接就必然要去做5G,因為5G實際上就是把不同種類的物給連起來,並且提供萬物之間不同的連接要求,有的要求高帶寬、低延遲,有的要求數據量並不高,但是要持續的維持很長時間。這是5G給我們帶來的好的地方,英特爾要想把以數據為中心的這套商業價值理念給推動起來的話,在5G的通訊領域一定要有很好的解決方案,去幫助整個產業一起做起來,不純是計算,計算只是其中仍然很重要的一環,但是讓數據流動起來也非常重要。
主持人:未來我們說IT和通訊之間它們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宋繼強:水乳交融,因為以後每個設備,終端設備也好、邊緣設備也好或者說是核心網路,甚至雲的設備也好,它可能同時具備這兩個特性,可能還增加一個特性叫智能的存儲,但是做計算和做通訊一定是它們同時需要的,因為未來的設備或者未來的計算很可能是要消失在我們周圍的各個物體中的,它們靠什麼去跟其他的設備互相連接,就得靠通訊,因為既要計算也要通訊。
主持人:通過今天的訪談也感受到英特爾中國研究院的幾種融合,不同技術的融合,剛才您提到IT和通訊,包括不同人才和文化的融合,甚至也包括我們從技術研發和業務之間的融合,這樣就走出了一個既有創新思路又有一種穩健和可控的發展方法論。我們也特別祝願英特爾中國研究院未來取得更多的成果,也推動中國的數字化轉型在數字經濟時代創造更多的價值。
宋繼強:謝謝高總編。
※打造智慧民航引擎 華為為機場插上未來的「翅膀」
※宏杉科技總裁王志秋解讀「全存儲 共生態」戰略
TAG:至頂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