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人工耳蝸植入無需開顱且手術風險極低,手術簡單為何如此昂貴?

人工耳蝸植入無需開顱且手術風險極低,手術簡單為何如此昂貴?

最近兩天傳出有人丟失了人工耳蝸並且請求大家幫忙尋找的新聞,並且有信息提出如果找不到之後就需要開顱重新植入。但實際上人工耳蝸植入術不僅不需要二次移植開顱,即使是初次手術,風險也是極低的。如果遺失,僅需要重新購買和配置體外設備。那麼關於人工耳蝸你還有哪些需要了解呢?下面請跟隨四個問題一起來了解人工耳蝸吧!


耳蝸如何對聽力起作用?

耳蝸是內耳的一部分,在內耳的最前部,是傳導並感受聲波的結構。它的本質是螺旋形骨管,繞著蝸軸盤旋兩周半,看起來像一個蝸牛殼。它被骨質螺旋板和基底膜分隔開來,上半部分是前庭階,通向前庭窗;下半部分是鼓室階,通向蝸窗,兩個管之間充滿了淋巴液。基底膜上有聲音感受細胞,與聽覺神經相連接。聲音從外耳道進來,振動鼓膜,然後通過聽小骨的活動傳到前庭窗,引起前庭階內的外淋巴振動,進而使前庭膜與內淋巴振動,基底膜上的毛細胞同蓋膜衝擊,引起毛細胞興奮,衝動經耳蝸神經上行,再經中腦下丘到內側膝狀體,最後到大腦皮質的顳葉形成聽覺。


助聽器和人工耳蝸有什麼區別?

助聽器是一個佩戴在體外的幫助提高聽力的儀器,實際上更像一個小型的半導體擴音器,其作用可以使比較弱小的聲音,經放大後傳到耳機,利用患者殘餘聽力來聽取聲音,助聽器只是起到一個聲音放大的作用。因此,助聽器的使用有一個不能忽略的前提,即佩戴者必須有一定的殘餘聽力,聽力損失不能超過70分貝。一旦損失超過70分貝,就需要人工耳蝸的幫助。

人工耳蝸是一種模擬人體耳蝸功能的聲電轉換裝置,主要由植入體、聲音處理器、電池、連接線等部分組成,其中植入體需要經過手術植入患者體內,其他部分也可以統稱為體外設備。其工作原理主要是:麥克風收集來自環境中的聲音,將聲音的機械振動信號轉換為電信號;聲音處理器將音頻電信號進行運算處理,並將處理後的電信號經磁感線圈穿過皮膚傳入植入體;最後,處理後的電信號形成刺激電場傳入耳蝸,從而刺激聽神經末梢纖維興奮,並將此形成的聲音信息傳入大腦,經大腦整合分析,產生聽覺。

耳蝸植入器結構解析。圖片來源:互動百科


 耳蝸植入無需開顱且手術風險極低

耳蝸植入並不需要開顱,手術路徑一般採用的是隱窩進路。通過在耳後開出一個切口,切開皮膚和皮下,確認埋植部位後磨出一骨槽以容納電極導線通過;鼓階鑽孔後植入耳蝸,將電極經面隱窩的窩窗小孔插入鼓階,之後進行術後處理即可。人工耳蝸植入術臨床上被認為是一種微創手術,與開顱相差甚遠。切口約2cm,手術時間約1小時。安全性其實很高,無需擔心手術風險。

兒童不僅手術無風險,還需要越早越好。上海兒童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生方旭華表示,如果是兒童人工耳蝸移植,最佳年齡在6個月至1周歲。這部分兒童算是語前聾患者,言語系統還未發育,因此耳聾可能會直接影響到兒童將來的言語能力,需要儘早進行人工耳蝸植入。患兒具有正常的耳蝸解剖結構和智力發育是保證人工耳蝸植入術的必備條件。語後聾家庭也應該選擇及時植入以保證正常生活。

人工耳蝸手術只需在耳後開啟一個小洞


手術簡單為什麼還這麼貴?

人工耳蝸植入體的費用大約是在七萬到八萬之間,進口耳蝸就有十幾萬到二十幾萬、三十幾萬,根據不同的型號跟性能有不同的價位。人工耳蝸的高價格也和其成本分不開,主要分為三個原因:人工耳蝸生產涉及了大量專利,生產製造成本較高;人工耳蝸上市需要經過大量測試環節且廠商非醫院直供,必然增加了銷售成本;如果是購買國外的人工耳蝸,還需要交付一定的增值稅。像澳大利亞科利耳N6+CI522國內市場詢價26.8萬元左右,而香港才最新N7+CI522價格才20萬港幣左右,人工耳蝸進口會收取17%關稅。但由於國外手術費很高,總體上與在國內進行植入手術支出無異。

作者| 楊心舟

審稿| 黃思達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耳鼻咽喉科 醫師

文章由騰訊科學「科普中國頭條創作與推送項目」團隊推出

轉載請註明來自「科普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