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2400萬買疑似圓明園龍首,別掉「人傻錢多」陷阱

2400萬買疑似圓明園龍首,別掉「人傻錢多」陷阱

資料圖:遊客參觀圓明園西洋樓建築群。

圓明園獸首大概可以算作是近年來最具話題性與知名度的中國流失文物了,在國際市場上的每一次露面都會引起軒然大波。

有媒體報道,近日疑似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中的龍首現身法國一拍賣現場,最終被一華人買家以2400萬的價格購得。儘管該文物真偽仍存疑,但因為自帶圓明園文物的標籤,在國內輿論場上很快引起熱議。

「整個拍賣流程很快,一開始法國最大拍賣行就開出了100萬歐元的價格,此後又有人叫價150萬歐元,此後每次叫價上漲幅度也都很大,到最終落槌可能都不到20分鐘。」媒體披露的拍賣現場細節讓不少網友感覺如此熟悉,因為近年來國際拍賣市場上屢屢爆出華人以幾千萬、上億元拍下中國流失文物的消息。越炒越高、高到離譜的價格,讓人們對「愛國義舉」的讚美逐漸轉變為對合理性的質疑——應該用高價買回本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嗎?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霍政欣的觀點很有代表性:回購海外流失文物的相關機構和人員的愛國情懷值得肯定,但這種行為並不值得提倡。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很多是被劫掠或被盜竊的,高價購買相當於對國人的再次掠奪,並且會給外界中國認可其合法性的印象,為未來可能的法律追索留下隱患。高價回購還會進一步推升中國文物在海外市場價格的飆漲,讓國際古董商賺得盆滿缽滿的結果只能是增加追討難度,還有可能刺激國內文物犯罪,反過來對國內文物安全構成威脅。

商業性文物迴流的局限還遠不如此。高昂的價格與海量的海外流失文物,註定回購只能是杯水車薪。市面上流通拍賣的文物,絕大多數是私藏品,那些被研究機構收藏的珍品幾無可能出現在市面上。而且,由於拍賣文物並不保真,還存在花大價錢買「假貨」的風險。總而言之一句話,商業性文物迴流不是一個好辦法,不鼓勵參與非法流失文物競拍也是文物界的普遍共識。

共識之下,為什麼難以阻擋一次比一次高的拍賣競價?這背後固然有諸多因素,但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是,海外流失文物回歸之難。按理說,通過法律途徑追索是優先選項,不管能否追索回來,也要永遠保留所有權的權利。目前《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和《關於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等國際條約,為依法追索流失海外文物提供了重要的國際法支撐。近年來,的確有不少非法出境文物的返還,是藉助國際條約的力量實現的。但也要看到的是,國際公約的締約國不具備廣泛代表性,很多重要的文物流入國並未加入公約;國際公約在現實中的執行效力有限,對公約生效前的流失文物並無追溯力;流失文物的鑒別、舉證困難……都是依法追索道路上的「攔路虎」。在這樣的情況下,備受詬病的「高價奪寶」可以說是無奈之舉。

但看到「高價奪寶」的無奈,並不是要聽之任之。今年3月,國家文物局在得知青銅「虎鎣」即將在英國拍賣的相關消息後,及時表明中國立場,對拍賣和商業炒作行為表示「強烈反對並譴責」。儘管當時並未阻止英國拍賣機構的拍賣,但為此後的追索行動奠定了基礎。通過協商談判、協調聯動、宣傳引導等多方面工作,在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和相關拍賣機構、國內外媒體和民眾的支持下,綜合運用外交、商業、輿論等多種方式,推動青銅「虎鎣」返還工作出現積極轉機,青銅「虎鎣」境外買家最終將文物捐贈給國家文物局。

讓海外文物「回家」,飽含著中國人為慘痛近代史「療傷」的深沉情感,這種情感勢必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而日益高漲。作為文化遺產大國,中國未來需要在文物追索方面打出更多有力的組合拳,充分利用法律、協商等手段,不斷改善相關國際環境和法律,斬斷通過中國文物獲利的鏈條,有理有節地讓更多流落海外的中國文物回家。(海外網評論員毛莉 孟慶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