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六祖壇經:五祖的這一句話,讓六祖慧能大徹大悟,改變了禪宗歷史

六祖壇經:五祖的這一句話,讓六祖慧能大徹大悟,改變了禪宗歷史

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

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

這就是六祖惠能那首石破天驚、傳頌千古的偈子。

永明延壽禪師曾有一個著名的四料簡,講了四種修行方式,從最差的「無禪無凈土」,到最高的「有禪有凈土」,各有次第。而第一個提到的是「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許多人由此得出結論,認為永明延壽貶低禪宗,褒揚凈土。事實是這樣嗎?其實這是一種沒有領悟到延壽禪師良苦用心的誤解。延壽是禪宗一花開五葉中法眼宗的第三代祖,是禪宗的嫡傳,怎麼可能貶低禪宗呢?

那麼為什麼他會說「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原因很簡單,那種可以通過禪宗法門頓悟的上上根器的人,世間實在是太少了。所以凈土的這種修行更適合普羅大眾。禪宗和凈土宗是不同的法門而已,二者並不對立。不僅不對立,而且從根本上講就是一家。

為什麼「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這裡就是頓和漸的關係,如果只是頓悟了,而沒有漸修的保障,這種頓悟未必牢靠。

我們再回到《壇經》,五祖之所以在公開場合下誇神秀的偈子,被讓大家依照神秀的偈子修行,就是因為,這個偈子更適合絕大多數人。所以說,五祖並沒有欺騙大家。只是為大家選擇不同的法門而已。

因材施教,這是從孔夫子那裡就開始了。我們看《論語》,就會經常發現,弟子提一樣的問題,孔老夫子總是有不同的答案。這在古代中國,已經成為一種傳統。

自從來的東禪寺,這是五祖第一次給六祖說法,也是五祖最後一次給六祖說法。而說的正是六祖一直念念不忘的《金剛經》。五祖怕被別人看見,就用袈裟把周圍圍住,只給六祖一個人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徹大悟。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金剛經》的第十品,剛剛不到三分之一,六祖就徹悟了。剩下部分就沒有必要往下繼續了。原來「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於是激動不已的六祖,用「何期自性」一口氣說了五個排比句:「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何期」是什麼意思?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沒想到。這一晚上,六祖得到了五個沒想到。

他悟到了自性的五個屬性:本自清凈、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

這五個屬性,最根本的就是本自清凈。正因為本自清凈,所以不生不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這個自性,它就在那裡,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什麼都具足,毫無動搖,而且是萬法的源頭。所以,他在《壇經》一開篇就毫無保留地說給大家聽。而且,在敦煌本的偈子里也已經表述過。

最後,五祖還送給了六祖一個偈子: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有情,就是指眾生。因地,就是下種之地。果,就是種子長成的果。有因就有果。

到此為止,五祖和六祖完成了禪宗祖位的交接。

那麼,五祖為什麼急於把衣法傳給六祖?因為五祖馬上就要退休了。

關於五祖弘忍大師是什麼時候去世的,《曹溪大師別傳》有明確記載。《曹溪大師別傳》中說,六祖和五祖告別以後,只過了三天,五祖就去世了。非常突然。也許是五祖預感到時日無多,所以,才急急忙忙把衣法傳給了六祖。

而且,根據《曹溪大師別傳》記載,六祖走後,五祖對門人說,你們別在這待了,趕快散去吧。這裡已經沒有佛法,佛法已經南去了。

六祖在黃梅只待了八個多月,而且這八個多月基本上是在後面干破柴踏碓的雜役。所以說,腰石舂米,就是六祖在寺中的全部修行生活。這就是禪宗的特色。禪在哪裡?禪就在腰石舂米之中。破柴是禪,踏碓是禪,吃飯睡覺都是禪。

有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偈子: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這首偈子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70後,最怕的不是漸漸老去,而是這三件事情!
古代最厲害的八大猛將,趙雲上榜,來猜猜第一是誰?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