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甘谷尖山寺

甘谷尖山寺

原標題:甘谷尖山寺


甘谷尖山寺

文|黃晨光

尖山寺,亦名通天觀,位於甘肅省甘谷縣西南25公里武家河鄉,南接禮縣。海拔2400米。據《伏羌縣誌》記載:

尖山在邑西南五十里,山峰尖聳,高峰插天,絕頂有寺,時現五色祥光。

另據清志:

尖山,邑西南五十里山峰尖聳,時有五色雲見。


尖山寺始建於魏晉時期,現存建築多為明清時期重修,有大雄寶殿、三霄殿、無量殿、靈官殿、三官殿、藥王殿等。古建築群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古香古色,與自然景觀渾然一體。清志云:

尖山寺,南四十里,高聳插天,絕頂有寺,時現五色祥光。

武家河,在縣城西南,艾家川西北,(距縣城)四十二里。八十二戶,三百一十六人。庄外迤西有尖峰山林業、尖山寺各一所,庄內有方神廟、裕盛倉各一所。飲河水。耆民武泮林。

清代尖山寺附近的武家河村,人口有82戶,300多人。另外,還提到村西有「尖峰山林業、尖山寺各一所」,莫非清代已經在尖山寺附近設置了負責當地林業事務的機構,不得而知。誠如此,那說明尖山林場的經營自古有之。其實這也並不奇怪,清代武家河一帶還有大片學田,「南山共地三百二十叚,共計一千一百七十七畝,共租錢一十三千百文內」。此學田租錢收入用於資助學校學生,後來這些地由各學校繼承。直至20世紀70年代,武家河一帶還有成片土地歸甘谷一中所有,我父親在甘谷一中(時稱城關中學)上學時,師生還要定期去武家河一帶參加學田生產勞動。



景區還有卧龍坪、伏虎洞、幻洞天、八卦台、石鼓山、唐王墓等景點。據清志:

「後周唐國公李昞墓,並在西南八十里。」

李昞為唐朝開國皇帝李淵之父 。舊志認為李昞墓在甘谷縣西南八十里,實屬謬誤。李昞墓在陝西咸陽城東 20 公里處渭城區正陽鄉後排村。 李昞於北周建德元年 (572) 死,葬咸陽。唐武德元年(618)追尊為世祖元皇帝,陵稱 興寧陵 。


甘谷也有帝陵,但並非李昞墓,而是姚庄的後秦景元皇帝姚弋仲陵。

尖山寺往南,便是有名的石鼓山。清志云:

石鼓山,邑南七十里,深谷中有石似鼓,隱見無常,相傳不擊自鳴,鳴則兵起。

清志這段話,出自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原文為:

山在梧中聚,有石鼓不擊自鳴,鳴則兵起。漢成帝鴻嘉三年,天水冀南山有大石自鳴,聲隱隱如雷,有頃止,聞於平襄二百四十里,野雞皆鳴,石長丈三尺,廣厚略等,著崖脅,去地百餘丈,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鳴則有兵。


文中說,甘谷石鼓山鳴,聲音如雷,連通渭都能聽得到,山中野雞皆跟著鳴叫。聲音如此巨大,是不是誇張呢?誠如所言,筆者曾有兩次聽得石鼓山鳴,如雷聲轟鳴,這兩次都是在地震時,所以山鳴不足怪。甘谷西南為朱圉山,山皆石質,每逢地震,綿延幾十里的石山轟鳴便是常用之事。所以「石鼓不擊自鳴」乃自然現象。


「鳴自兵起」又是怎麼回事呢?古時閉塞,人們又迷信,每當有自然災害發生,別有用心之人便藉此發動兵亂,實為古代讖緯之說。尖山寺一帶山高林密,舊時強人盤踞於此,對抗朝廷也是常有之事。當今社會穩定,雖有山鳴,絕無兵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冀城春秋 的精彩文章:

TAG:冀城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