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從什麼時候開始 陷入了體制僵化的困局之中?
康雍乾三代奠基,對清朝後來的國運影響深遠。近代以來面對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清朝的大廈雖搖搖欲墜,卻仍苦撐數十年,與清初打下的牢固根基不無關係。牢固的國本,意味著獲得了穩定發展的條件,所以在乾隆年間,清朝進入了文治武功臻於極盛的時期。
不過我們老祖宗講過一句很有智慧的話,叫做盛極而衰,越是處於巔峰,越是感覺不到威脅,人就越容易迷失自我。康熙和雍正兩位皇帝,在太平時期尚能居安思危,但盛世時期的乾隆皇帝,已經傲慢到自封為「十全老人」的地步了。
什麼是「十全老人」?表面上乾隆是在總結自己一生的十大功績,但實際上表明了他一種心態的變化,也就是乾隆認為他當這個皇帝,以及治理的這個國家都已經到了十全十美的地步。既然都已經完美了,還需要做什麼改變的嘗試呢?
乾隆這種自滿的心態,從一個小細節中可以看出來。清朝皇帝有新年開筆的慣例,每到元旦這天,皇帝都會開筆寫下一些吉字,來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目標和祈願,而內容一般會根據歷年情勢不同而發生變化。比如上一年出現了水旱災害,皇帝可能會在開筆時祈求明年風調雨順,又比如馬上要進行軍事行動,可能會在吉字中增加旗開得勝等字眼。
但是從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開始,這個新年祝福語固定為了「宜入新年,萬事如意,三羊開泰,萬象更新,和氣致祥,豐年為瑞」這二十四個字,從此因循為例。嘉慶皇帝繼位後,也以此為模版,其在位的二十五年間墨守成規,新春開筆時一直沿用這幾句套話,不再提出新的目標。
前面提到的這點只是一件小事,但清朝統治者們政治上的倦怠情緒,從中可一覽無遺。這倒不是說他們想偷懶,恰恰相反,清朝的皇帝大多非常勤政,全年無休工作算是常態。然而承平日久,他們逐漸喪失了改革的內在動力,只是在已經定型的政治框架裡面忙碌打轉,看似非常勤勉,實則是一種惰政。
回到我們之前的比方,經營國家好比疊積木大廈,如果說從某一層開始完全按照過去的思路往上堆疊,整個系統就會漸漸失衡。這也不是說過去的方式不對,而是形勢發生了變化,就不能再用同樣的方法來應對不同的問題。
舉個例子,清朝入關之初制定了一個政策,規定八旗子弟從出生開始就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一輩子不工作也能衣食無憂,但同時規定旗人不得從事經商等盈利活動。這個政策制定的目的,一方面是作為對跟隨清朝打下江山的八旗兵的一種犒賞,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維持旗人的常備軍事力量,這是符合當時國情的。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八旗子弟人數不斷增長,且因過於優越的生活條件而墮落腐化,此時再繼續沿用清初的政策,不僅給國家造成巨大的財政負擔,也違背了這一政策制定的初衷。到清朝中後期,八旗兵幾乎完全喪失了戰鬥力,成了一群牽狗遛鳥的紈絝子弟。
因此我們強調改革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能抱有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倘若固步自封,放任自流,人性中自利和懶惰的部分,會導致社會風氣走向沉淪,而且拖得越久,越會讓國家的統治者陷入「崇禎困境」。
明末崇禎皇帝在位時,發現自己無論怎樣在大明這座畸形的大廈上加蓋,都可能成為壓垮大廈的最後一塊積木,而若要對基座進行釜底抽薪式的改革,更可能導致大廈的瞬間崩塌。明朝亡於崇禎之手,但並非因崇禎而亡,而是由於長期以來改革停滯,體制僵化而積重難返的結果。
※雍正不滿一大臣墓碑 命人把謚號刪去 改成8個罵人的字
※秘密立儲有明顯不合理之處 為何雍正還要強硬推行?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