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讀史】毛澤東:酷愛讀書 既讀好書又讀「無字之書」
原標題:【周末讀史】毛澤東:酷愛讀書 既讀好書又讀「無字之書」
毛澤東一生酷愛讀書,其讀書治學也經歷了漫長歲月的不斷發展,最終形成了一條獨特的治學之道。
求學要明方向
俗語曰:「有志者事竟成。」凡心懷大志且做事認真的人,往往能夠達成目的。讀書也是一樣,讀書求學不能「漫無目的」,要明白自己「為什麼讀書」,「如何讀書」,並踏實肯學才能求得真理。毛澤東年輕時就有著為國為民的博大情懷。在東山高小學堂讀書時,毛澤東就十分關心國家大事,尤其注意讀報,在讀了梁啟超的《新民叢報》之後很受啟發與鼓舞,在報上寫了很多自己的見解與批註,多是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與對當時時政的一些觀點。這些觀點反映了青年毛澤東當時受梁啟超等人的影響,認為只有改變封建專制,國家才能富強。在第一師範讀書期間,毛澤東主張青年人應該多關心國家大事,主張學習的目的應該與國家前途命運結合起來。他說:「現在時局危急,求知的需要迫切。」他學習的目的與當時社會上一些青年學生謀求個人地位名利的目的是不同的,是為救國救民「儲備知識」。毛澤東認為,只有為救國而立志求真理才是「真志」。「求學救國」是青年毛澤東求學時代的主題,在他整個求學道路上起著重要的支配作用,規定著其求學的方方面面,「明志求學」使其受益一生。
不動筆墨不讀書
青年時期,毛澤東就養成了讀書必做筆記的好習慣。在青年求學時期,毛澤東閱讀了大量經典之作,光讀書筆記就裝滿了好幾籃,尤其是《倫理學原理》一書,這是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讀的一本書,全書共12萬字,光批註就約達12000字。其中標註十分精細,包括很多自己的見解與點評。毛澤東的讀書筆記一般分為三類,一類是課堂隨記,一類是文章摘錄,還有就是課後自學的筆記。讀書筆記做得尤為精細,包括了自己的見解,例如「此語不詳」「此說終覺不完滿」「此節不當」等。有的批註長達800字,還有一些標記著「一讀」「二讀」的字樣,這都充分表明毛澤東讀書治學的嚴謹態度。他博覽群書、深思鑽研,從而能兼容並蓄、采眾家之長,這對其以後思想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毛澤東從青年時期養成的讀書做筆記的好習慣一直堅持了幾十年,在現存的其閱讀的大量書籍中,我們還能看到毛澤東讀書時留下的斑斑筆跡。
讀好書,善思考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毛澤東一生酷愛讀書,他提倡多讀書、讀好書,但是不提倡讀「死書」,認為看書、學知識不要唯書、唯上,要注重自己的獨立思考,切忌「人云亦云」。毛澤東曾說:「古人的話,老師的話和一些名流學者的話,不一定都對。所以我們看書、讀報、聽講演,都要開動腦筋多想一想。」在第一師範讀書期間,毛澤東總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對的就接受,不對的就批判吸收。他對自己閱讀的書籍常常愛作一些批註,把一些覺得好的與不好的觀點都做自己的見解。有同學問他,為什麼對同一個人的文章有的讚賞,而有的卻批判呢?他說,一個人講話不一定全對,也不一定全不對,我們不能一味迷信也不能全盤否定。讀書求學期間,毛澤東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後來又接受了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的洗禮,他的思想認識也逐漸走向成熟。毛澤東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指導並解救中國。
讀「無字之書」,重調查研究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自古以來學者們所嚮往的遊歷生活,青年毛澤東亦是如此。毛澤東是一個對中國社會現實了解得較為透徹的人,這源於他在青年時期就養成的讀書思考與社會現實相結合的思維方式。早年在第一師範讀書期間,毛澤東不僅刻苦鑽研書本知識,而且經常親自深入廣大農村和工廠進行調查研究,與工人、農民「打成一片」。他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吾人如果要在現今的世界稍為盡一點力,當然脫不開『中國』這個地盤,關於這個地盤內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實地的調查及研究。」能夠看得出來,當時的毛澤東認為要改造中國,必須要先了解中國,就不可不讀「無字之書」。但是受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想要遍訪華夏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毛澤東就聯合其朋友利用課餘時間一起去附近的省城作短期的調查。毛澤東通過自己的實地考察寫下了很多筆記,並把這些筆記整理成通訊,登載在湖南《通俗日報》上,讓更多關心中國實際想要改變舊社會現狀的人真實了解到中國廣大底層人民生活的艱辛與苦難。他還遍訪當地的工廠。第一師範附近有造幣廠、電燈公司等工廠,這裡聚集著很多小販、工人等其他社會勞動者。毛澤東利用課餘時間深入其中,與他們交談,調查工人的思想與生活狀況,並辦起工人夜校,教工人們讀書寫字,傳授思想,喚起工人的思想覺悟,組織工人起來進行反抗壓迫的鬥爭。早期的調查活動對青年毛澤東成長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重調查研究讀「無字之書」這樣的治學之道為他以後領導中國革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作者 梁慧敏)
來源:學習時報
來源:微信公眾號-學習微平台
※周恩來在四年調整時期的重大貢獻
※不為人知 周恩來晚年五次大手術
TAG: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