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結構與人腦極其一致,科學家:人類屬於宇宙意識的一部分
原標題:宇宙結構與人腦極其一致,科學家:人類屬於宇宙意識的一部分
和其他所有學科一樣,天文學的發展也正在經歷著從初期基礎的「枯燥無味」,到積累成果達到變化時期的「充滿驚喜」。特別是1990年哈勃望遠鏡升空以來,科學家們對「天空」的了解以指數式的速度增長著,而這些了解又進一步帶給科學家們更大的謎團,不論它的結果是什麼,前面的風景都讓人們為之著迷。在這之中,最讓人感到充滿期待的一個「典型例子」便是宇宙與大腦那高度相似的一切,以及在許多科學家參與研究後,更把問題推向了「意識究竟是什麼」的方向。
這件事的起因是NASA使用哈勃望遠鏡拍攝宇宙早期圖像。我們都知道,在宇宙中光速的上限是不變的,所以從我們地球上捕獲的越遠的地方的光線,就越能看到產生這個光線星系的早期圖景。以大熊座方向的GN-z11星係為例,它距離地球大約有138億光年的距離,所以哈勃望遠鏡現在拍攝到的它的樣子,實際上是它在138億年前的樣子,而它現在發出的光線(假如它還在的話)要在138億後才會傳到地球上了。根據這個原理,科學家們越能捕獲到遙遠星系的光線,就越能看到宇宙早期星系的面貌。
GN-z11
隨著天文望遠鏡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家們拍攝到越來越多的宇宙早期圖像。而這些圖像帶給科學家的可不僅僅是「意義重大」這麼簡單。以NASA行星數據分析小組為代表的許多科學家發現,這些宇宙中的早期星系圖像全都有一個非常典型的特徵:與生物的大腦結構非常相似。NASA首次發布這些照片與大腦的對比照片,在科學界引起過轟動,但是同時,也有很多科學家認為這只是一種巧合。
宇宙的「神經結構」
後來隨著更多相關研究的開展,科學家們漸漸發現它也許並不是「巧合」這麼簡單。比如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以跟蹤研究宇宙暗物質圖景聞名的,倫敦大學的迪克特瑞西教授。他發現如果從更高的視角領域俯瞰宇宙整體的暗物質分布圖,它就和大腦皮層的結構非常相似了。匯聚了他對暗物質與腦部意識之間神秘聯繫的研究,他的著作《三磅宇宙》中對此有詳細描述。
與大腦皮層極其相似的暗物質
如果說這兩次事件僅僅能證明宇宙與大腦的「相似」,那麼德國的物理學家Bernard Haisch的研究就在這個方向上邁出重要一步了。作為理論物理學家出身的Bernard Haisch教授起初只是在做一個真空量子場方面的研究,後來在一個複雜體系中「發現了無法解釋的現象」。據Bernard Haisch聲稱,這些現象用所有可能的理論都無法解釋,因為它看起來更像是一種行為,而非有規律的的物理現象,當嘗試從這個複雜體系「具備意識」角度理解時,一切問題就都能解釋了。
真空量子場意向圖
受到NASA對比照片的啟發,Bernard Haisch教授轉而從宇宙結構中,找尋與此前真空量子場的複雜體系類似的結構,以回答心中「意識現象是否廣泛存在」的問題。
德國的物理學家Bernard Haisch,就在真空量子場的研究中發現了某種具備「意識傳遞」的效應,這種效應由量子真空狀態中出現能量流動的複雜性來產生。他主導了一場倫敦大學天體物理中心與神經科學院開展的聯合研究,他們對本星系群中存在網路結構的星系圖譜,與人類的腦神經網路進行了定量研究。結果顯示,本星系群網路中的物質流動與結構特性,和人腦中的信息流動特性高度相似,也就是說它們不僅僅是外表相似而已。
Bernard Haisch解釋道:「讓我們確定這部分星系具備意識的最大證據,是在這些物質特性基礎上進行的計算機建模顯示,無論宇宙演變給定怎樣的初始值,這些星系通過自身內部的運作方式,類似於人類大腦對身體的調節機制,都能夠讓星系中的物質恢復到正常的狀態。如果沒有這種機制,僅僅依靠既定的物理法則,宇宙整體會比現在混亂得多,人類也許已經早就在無數的災難中不復存在了。」
不少科學家分析認為,哈勃望遠鏡拍攝到的宇宙早期星系圖像,之所以與人類大腦高度類似,是因為我們人類處於較為原始、初級的意識類型,而宇宙中許多星系本身,以及更多星系與暗物質圖譜組成的更大的宇宙結構,早已進化到了更加高級和複雜的意識類型,所以從人類的角度只能看到某種「相似」,卻並不能馬上理解它的運作方式。通過世界各地的天文望遠鏡矩陣對宇宙早期星系進行跟蹤研究,一定可以發現它們與人類大腦相同的協調方式。
在許多不同地區的遠古文化中,都相信在世界更宏觀的層面,存在著比人類更加「知曉一切」的某種存在,而人類只不過是它的子民。如果科學家們的這個研究方向是正確的,很有可能會發現,古代文化中的這些看起來「迷信」的思想,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是正確的。
※直徑11萬億光年!真正的宇宙竟有這麼大?科學家:新觀測結果
※科學家稱:知識早就存在每個人意識中,教育只是重啟它們
TAG:探索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