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驛站」中藥葯對,你知道多少?
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微信訂閱號【本草驛站】專欄,逢周六推送!欄目文章均由醫院藥學部中藥師撰寫。內容包括:嶺南本草故事、常用本草功效介紹、本草藥膳、中藥及中成藥的日常使用等,實用、精彩!敬請關注!
中藥葯對,你知道多少?
文/藥學部 黃楚燕主管中藥師
葯對是中醫臨床遣葯組方常用的配伍形式,是歷代醫藥學家長期醫療實踐的經驗總結,組成簡單卻具備中藥配伍的基本特徵,經過臨床應用並被證明行之有效、有一定理論依據和一定組合法度的兩味相對固定藥物的配對,是許多方劑隱含的規律性特徵與辨證施治的內涵體現(有學者認為葯對也可能由3味葯組成,而這種配伍歸納稱為葯鼎方)。
現在很多家庭都懂葯膳養生,我們常常聽說煲點党參黃芪補補氣或是茯苓白朮去去濕,那麼為什麼党參要配黃芪,茯苓要合白朮?這些都是葯食同源的煲湯料嗎?它們的量又應該是多少克才安全有效?下面我們來談談這兩個葯對吧!
(1)党參與黃芪
* 知多D......
【葯對來源】出自《脾胃論》補中益氣湯。
【功效】補中益氣,昇陽舉陷。
【配伍分析】党參甘溫補中,益氣生血;黃芪甘溫,補氣昇陽,益衛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腫。党參偏於陰而補中,黃芪偏於陽而實表。兩葯相合,益氣之力更宏,共奏扶正補氣之功。
【常用量】党參10~15克;黃芪10~15克。
【備註】國衛辦食品函〔2018〕278號擬將党參、黃芪、鐵皮石斛等9種物質按照食藥物質管理。党參為桔梗科植物党參、素花党參或川党參的乾燥根。秋季採挖,洗凈,晒乾。主產于山西、陝西、甘肅、四川等省,因山西上黨者最有名,故名党參。以條粗壯、質柔潤、香氣濃、甜味重、嚼之無渣者為佳;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和根頭,晒乾。主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以條粗壯、質堅而綿、皺紋少、斷面色黃白、粉性足、甜味者為佳。党參、黃芪在山西、甘肅等地區有作為食品原料使用歷史,主要方法為煲湯、火鍋用料、泡酒等,按照傳統習慣正常使用,未見不良反應報道。
【推薦葯膳】
党參北芪燉竹絲雞
(4~5人量)
材料:党參15g、北芪15g、枸杞10g、芡實10g、紅棗10g,姜鹽適量,竹絲雞500g
方法:竹絲雞斬件飛水,煲湯料洗凈一同放燉盅加適量水燉3.5小時。
(2)白朮與茯苓
* 知多D......
【葯對來源】出自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名曰白朮茯苓湯。
【功效主治】補氣利濕。主治脾虛不運,痰飲內停,食欲不振,以及脾虛小便不利,水腫等。
【配伍分析】白朮甘溫補中,補脾燥濕,益氣生血,和中消滯,固表止汗;茯苓甘淡滲利,健脾補中,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白朮以健脾燥濕為主;茯苓以利水滲濕為要。兩葯配伍,一健一滲,水濕則有出路。
【常用量】白朮10~15克;茯苓10~15克。
【備註】衛計委在2012年公示的86種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中藥名單中,茯苓是其中一種,白朮不在目錄里。2014 年新增人蔘等15種中藥材物質在限定使用範圍和劑量內作為葯食兩用,一共101種。白朮為菊科植物白朮的乾燥根莖。冬季下部葉枯黃、上部葉變脆時採挖,除去泥沙,烘乾或晒乾,再除去鬚根。以個大、質堅實、斷面色黃白、香氣濃者為佳;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多於7~9月採挖,挖出後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覆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陰乾,稱為「茯苓個」;或將鮮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陰乾,分別稱為「茯苓塊」和「茯苓片」。茯苓個以體重堅實、外皮色棕褐、皮紋細、無裂隙、斷面白色細膩、粘牙力強者為佳。
【推薦葯膳】
茯苓白朮太子參煲鯽魚
(2~3人量)
材料:茯苓15g、白朮10g、太子參15g,鯽魚一條、瘦肉250g
方法:鯽魚微煎、瘦肉飛水,煲湯料洗凈一同放鍋加適量水煲。
參考資料:
(1)葯對現代研究/唐於平,段金廒主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6
(2)中藥學/雷載權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者簡介
姓名:黃楚燕
科室:藥學部
職稱:主管中藥師
地址:廣州市機場路16號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住院西藥房
覺得不錯,請點贊↓↓↓
※「微知識」右眼分泌物增多二十年,原是淚小管炎
※「話腫瘤」戰勝骨髓抑制,中西醫結合有攻略
TAG: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