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里出生海里長大,長途跋涉5000里只為產卵,如今快滅絕了
如果按照所生活的環境來劃分的話,地球上的魚分為兩種,一種是淡水魚,一種是海水魚。但是隨著地球環境的演變,一些魚類也逐漸進化,既能適應淡水,也能適應海水。在我國長江、黃河以及北方的一些河流入海處,生活著一些既能適應淡水,又能適應海水的魚類。比較有名的就是黑龍江的大馬哈魚,黃河、長江的刀魚等魚類。
它們每年都要從海里回到淡水中,尋找合適的場所產卵繁殖後代。這種洄遊的習性深深的烙印在魚類的基因中,所以每年都會有固定的洄遊時間。但是近幾十年來,卻有不少魚類在洄遊的過程中逐漸消失,甚至滅絕了。
在我國長江就有這樣一種魚類,如今已經是非常瀕危的動物,它叫做中華鱘,相信很多在長江邊長大的人都聽過這個名字。它就是一種典型的洄遊魚,在以前長江還沒有興修大壩的時候,中華鱘和其它魚類在長江中是非常常見的,還有不少漁民把它作為一道美食,經常出現在宴席中。
但在80年代之後,隨著大壩的興建,中華鱘的洄遊之路被切斷了。不僅它的數量越來越少,甚至在2013年之後,已經見不到它的魚卵了。中華鱘一直以來就被稱為水中的活化石,它可以說是中古世紀的生物,生活了2億餘年,為了繁殖後代,每年都會從長江口洄遊到五千里之外的地方產卵。當魚卵長成小魚之後,會沿長江而下,回到大海中生活。
可以說中華鱘的洄遊產卵之路,是充滿艱辛的。特別是在長江流域經濟越來越發達之後,長江附近的污染,河流上面船隻的通行,以及過往漁民對它的捕撈,都是極大的考驗。在經過了重重考驗之後,卻依然沒辦法回到原來的位置產卵,這也是導致中華鱘快滅絕的原因。
現在中華鱘已經是國家重點保護動物,通過專家的人工繁殖以及放生,現在中華鱘的數量比以前有所提升,但是仍然需要人們的保護。
由於中華鱘的卵需要在相對冷的水中才能發育,所以它每年大概是10月份到11月份洄遊,在此過程中,很多情況下都是晝夜不停地朝它的出生地前進,而且中途不會吃任何東西。
中華鱘的存在本身是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另外,對於生態環境的多樣性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希望大家好好保護它,讓那種長江中的活化石,變成常駐的魚類。
※這種帶「金」的野草,一小把能賣上百元,用它燉肉吃是一絕
※南方一種雞屎味的水果,原產地才賣得出去,很多人受不了它的味道
TAG:禾木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