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楞嚴經》參習(183)

「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楞嚴經》參習(183)

「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楞嚴經》參習(183)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凈本心。本覺常住。】

「圓滿菩提不生滅性。」

前面我們講到二種見妄,正是無明深惑,都是由業果生起的。佛在此告訴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我們認識這個事實的真相,認識之後就能夠做到返妄歸真。說到這個地方,我們學佛的同修們特別要注意到,學佛與佛學這個界限一定要清楚。我們中國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善知識們所傳的是學佛,不是「佛學」。「佛學」是晚近時期的產物,固然在從前也有,太少了,這兩者目的不相同,方法當然也就不一樣。學佛的目的是要除諸生死因,是要『圓滿菩提』,是求『清凈本心,本覺常住』;佛學的目標不在此,佛學是把它當作一種世間學問來研究,其果報是在學術界裡面獲得一個地位,博士、碩士的佛學家頭銜,其目的不是為了離生死、明心見性,這個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我們要問問自己,我們是學佛還是搞佛學?搞佛學沒有法子返妄歸真,只可以說是妄中再加妄,歸不了真,唯有學佛才能夠返妄歸真。

「圓滿菩提不生滅性」,這個時候才真實的明了和合無自性。無自性之性本來就是圓滿菩提智慧,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就是覺、就是智。圓滿是一絲毫欠缺都沒有,這是真實的智慧,惑不能染,智不能凈,不染就是不生,不凈就是不滅。古德常說「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就是證到如來的果位,也沒有說增加一點點;縱然墮落在阿鼻地獄,也沒有缺少一點點,不增不減。能夠見到了,就叫佛、叫菩薩;要是迷了,就叫凡夫、就叫眾生。由此可知,凡聖只不過是迷悟之名而已,除了迷悟之名外確實什麼也得不到。這兩句的意思,也正是所謂「生滅滅已,寂滅現前」,這個境界就在我們眼前。

說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我們為什麼見不到?我們用的妄心,所以見不到真實的境界;妄心要是除了,當下便是。什麼是妄心?生滅心。諸位想想,我們現在用心是不是生滅心?生滅心是什麼?八識五十一心所。唯識學裡頭詳細的說明這個現象是虛妄的現象,我們這個虛妄的相就是不能夠放下,捨不得,原因是對事實真相不明了。

由此可知,唯識學說明這個事實真相,目的在什麼地方?目的叫我們放下。統統都明了當然可以放下,不勸你放下你也放下,這叫學佛。所以在今天佛學與學佛,我們必須要有慧眼、要有法眼,才能夠辨別得清楚。千萬不要走錯了路,不可以走向歧途,那我們又要費三大阿僧祇劫;如果這個路子走正確,我們的成就便是指日可待。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子,我們可以在《大藏經》裡面去查查,古來的大德代代相傳,傳的是佛法,傳的是見性的方法,傳的是斷妄想的方法,傳的是證一心的方法,我們仔細看看是不是這樣;而不是增長我們的妄想,不是增長我們的分別,不是增長我們的執著,佛學與學佛從這裡界限就分明。佛學裡面有執著、有妄想、有分別,學佛裡面則離開這些東西,才能夠到「圓滿菩提不生滅性」。

學佛的作用,是指導我們的心行走出迷妄,達到真實。真實就是「生滅滅已,寂滅現前」,生滅是什麼?是生滅心,妄心。這個生滅心相當的複雜,生滅盡了這個時候現前的是寂滅的境界,寂滅的境界也就是佛法裡面常講的「無生法忍」,確實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們現在看一切法是生滅的,一切法有生有滅,諸佛菩薩見一切法不生不滅。見到不生不滅是真實相,見到生滅是虛妄相。換句話說,要能用不生滅的心,就見到不生滅的境界;用生滅心,見的就是生滅的境界,就這麼回事情。《楞嚴經》交光法師教給我們「舍識用根」,前面「七番破處」的目的在此,「十番顯見」的目的也是在此,乃至剛剛講的這一段,二種妄見目的也不例外。套一句古大德的說法,果然是個聰明伶俐漢,言下必定有個悟處。這幾句就是悟的境界,關鍵就是要把生滅心離開,然後自然證得圓滿菩提,這是智果,我們講智慧的果報。不生滅性是斷果,在因地修行我們講智德、斷德,這裡是要證果了。智是菩提,斷是功夫,我們在初學的時候所謂是解門、行門,智果是解門的圓滿,斷果是行門的圓滿,解行都圓滿。要問,幾時才能圓滿?這個沒有一定,有人一天、二天就可以圓滿,有人得一年、二年圓滿,有人三十年、四十年圓滿,有人生生世世都不能圓滿。我們想想這問題在哪裡?前面都已經說過。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 附註:

依據文獻資料——

◎ 交光大師《楞嚴經正脈科會》

◎ 圓瑛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 凈空法師《楞嚴經正脈科會》講座

「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楞嚴經》參習(183)

「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楞嚴經》參習(18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以此二事進退合明」——《楞嚴經》參習(177)
「因時施教」——《金剛經》研習(28)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