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坐錯了位置
今天是演歌會的預演,孩子們唱完歌后,排隊返回自己的座位。突然,「哇」的一聲,島島哭了。我急忙走過去,一眼就看到島島胳膊上的指甲印,幸好「傷勢」並不嚴重,只傷了外皮。繼續追問,才發現原來是涵涵做的。我還未來得及開口詢問,涵涵就大聲申辯:「島島坐了我的位置,我讓他挪,他不挪!」而島島則委屈地說:「我沒有坐錯,這就是我的椅子。」
看到兩個小朋友爭執不已,老師走過去將涵涵拉到一邊,蹲下去對他說:「涵涵,你和島島兩個人肯定有一個記錯了位置,不管是不是島島錯了,你都不可以掐人,掐人是粗野的行為,不可以有的。」
涵涵低下了頭。
老師:「靜下心來想一想,剛才那樣做對不對?」
涵涵小聲回答:「不對。」
老師:「你看島島哭得多傷心啊,一定特別疼,你願意向島島道歉嗎?」
涵涵真誠地對島島說了「對不起」,並得到了原諒。
老師:「涵涵,島島,你們兩個人到底是誰坐錯了位置,老師沒有看到,所以不能替你們解決。你們自己商量一下,解決這個問題,好嗎?」
不知道兩個小傢伙嘀咕了些什麼,涵涵坐在了旁邊的小椅子上,和島島相視一笑,然後開始認真地觀看節目了。
爭搶行為在幼兒園較為常見,這是幼兒在特定情境下選擇的維護自身利益或表達內心情感的方式。幼兒常常會因為搶椅子、爭玩具等發生矛盾,表現為吵架、打鬧,甚至是攻擊性行為。本事件中島島和涵涵因為一把椅子的歸屬產生了爭執,作為教師,應該如何處理?很顯然,這位老師的做法值得推崇,既讓兩名幼兒自行解決了問題,又沒有干擾接下來的活動。但在現實中,我們往往還會見到另外一些處理同樣問題的方法。
方法1
老師:「島島,是你坐錯了椅子吧!」
島島:「沒有,我剛才就是在這兒坐的。」
老師:「涵涵,是不是你記錯了?」
涵涵:「我沒有,我就是挨著浩浩坐的。」
老師:「浩浩,剛才你旁邊坐的是誰?」
浩浩:「我記不清了。」
老師(指著空著的那把小椅子):「好了涵涵,你掐人就是不對,這兒有一把椅子,你就坐這兒吧。」
懾於老師的權威,涵涵坐了下來,但並不開心,而島島也捂著受傷的胳膊獨自傷心。
方法2
老師:「怎麼回事?你們連自己坐哪兒都不知道?那你們誰也別坐了,到旁邊去爭吧。」
兩個孩子垂著頭走到旁邊去了。
面對幼兒的爭執,採取第一種辦法的教師是權威型的,她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評判者。為了迅速平息爭執,用自己的教師身份暫時壓制矛盾,從同情弱者(哭泣的一方)的角度出發,主觀地判定椅子的歸屬,替幼兒解決了衝突。
採取第二種辦法的教師選擇了「誰也別坐」的處理方式,幼兒感受到的是教師的「憤怒」。這種處理方式,表面看起來是教師把問題交給幼兒自己去解決,實際上只是簡單地將「到底是誰的座位」這一「皮球」踢回了幼兒身上。假如以後再遇到類似情況,幼兒依舊不知道如何處理。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教給幼兒解決問題的方法,要透過事件本身,抓住最主要的問題,提升幼兒對矛盾的處理能力。
從幼兒心理發展角度來看,爭搶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產物,也是幼兒社會化的一項重要內容。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爭搶行為發生的原因和目的雖不盡相同,但並非都是負面的。面對幼兒的爭搶行為,教師不應大動肝火,也不能等閑視之,而要探究其爭執的根源,採取恰當的方式處理問題,從而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和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
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師要改變居高臨下的狀態,與幼兒對話時應當蹲下來。蹲下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動作,而是要將思想觀念也「蹲下來」,和幼兒保持一種平等、自然、融洽、和諧的關係,形成同伴、朋友式的新型師幼關係,讓幼兒真切地感受到教師給予自己的愛。
其次要鼓勵幼兒自主解決問題。當幼兒之間發生爭執時,教師不能站在成人的立場上幫幼兒評判,從而給予他們一個看似公平的結果,而是應該真正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然後引導幼兒釐清事實,讓他們自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最好不要過多干涉或者評判,給予一定的鼓勵和引導即可。比如在「是誰坐錯了椅子」事件中,教師及時緩解了幼兒的焦急心理,用恰當的語言引導涵涵認識到了自己掐人的錯誤做法。只有讓他們自己嘗試去解決問題,他們才更容易愉快地接受協商解決衝突的方法。
再其次是適時地引導教育。在幼兒園,幼兒間的爭執也是他們在集體生活中學習交往及待人接物的一種方式。教師可以在合理解決問題的基礎上,以點帶面地讓全體幼兒展開討論、交流。比如「是誰坐錯了椅子」事件發生後,教師可以用故事或者情境表演的方式,將發生衝突的真實情況描述下來(要注意保護幼兒的自尊心),引導幼兒討論交流:他們做得對嗎?哪兒做得不對?為什麼?如果你是他們,你會怎樣做?實際上,幼兒有能力通過交流達成共識,明確什麼樣的行為是正確的,什麼樣的行為是大家不歡迎的,從而在以後的同伴交往中更好地約束自己的行為。
(作者單位: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二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23日第3版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