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間唯一跟諸葛亮媲美的「奇人」,卻未能善終,關於他的傳說不斷

民間唯一跟諸葛亮媲美的「奇人」,卻未能善終,關於他的傳說不斷

原標題:民間唯一跟諸葛亮媲美的「奇人」,卻未能善終,關於他的傳說不斷


據現有記載,「軍師」一職的出現,起碼應上溯至戰國時代,《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有記。這似乎是關於「軍師」一職的最早記載。它不但說明了「軍師」作為統帥助手,「坐為計謀」的行事特點,還特別表明了國君平時對其「遂以為師」的特殊尊重態度。


換言之,這類人平時為「君王師」,作戰時則為「軍隊師」。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中,有兩大智慧軍師,即:諸葛亮與劉伯溫。對於前者,自不必過多介紹,在民間,諸葛亮那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的人物。儘管,諸葛亮的智慧形象,多是通過《三國演義》展現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小說人物也是歷史文化的一部分。

後世對於諸葛亮的崇拜,已經達到神化的地步,與之相比,劉伯溫知名度顯然要低上一些。儘管如此,劉伯溫流傳後世的傳說,依舊神乎其神,如果說諸葛亮「多智而近妖」,劉伯溫則是「多智而近怪」。眾所周知,真實歷史的諸葛亮,並沒有小說中的那般近妖。



那麼,劉伯溫在真實歷史中又是怎樣的人呢?


劉基,字伯溫,出生於青田縣南田鄉武陽村。按照地理位置來說,他的家鄉位於江浙之地,人傑地靈,魚米之鄉。然而劉伯溫所在的武陽村,卻是地處偏僻的小山村,生活水平落後,居住環境惡劣,平日前往青田縣城,需要趕路150餘里。


宋朝時期,劉伯溫曾祖曾在朝中為官,後來,歷經世事沉浮,昔日榮光不在,物是人非,至劉伯溫這一代,只可用家道中落來形容。儘管如此,這並不足以抹除劉氏家族世代書香的事實。劉伯溫自幼便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勤奮好學,博覽經書,十分聰明。



他的老師曾如此評價稱:「這孩子不是池中之物,未來一定能夠光宗耀祖。」其中,還有這麼一句「基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意思為:劉伯溫通讀四書五經史,幾乎無書不讀,尤其擅長象緯之學。


那麼,何為象緯之學?


簡單來說就是星象占卜一類,精通這點後,可通過日觀天象、占卜吉凶來預測未來之事。以今天的眼光看待,似乎充滿迷信,但在當時,象緯之學卻是一門極為玄妙的學問。


存在即合理,古時占卜預測流傳數千年,自有其道理。根據特定情況推演,輔之嚴謹的思維分析,倒是有可能窺出一絲端倪。這不是人們傳統印象中的靠運氣,而是靠智謀對事物未來的發展進行推斷,進而體現出足智多謀、高瞻遠矚。


歷史中以天象占卜預測,最終,應驗的事例不在少數,這門學問的原理,倒也沒有太過複雜,簡單來說是披著封建的外衣,進行科學合理的推演。如古時,天空烏雲密布,空氣沉悶,如果造成恐慌,民間就會把其與鬼神之事聯繫一起。


但是,若是稍懂天象的人,則會淡然許多,儘管他們不知道烏雲形成的原理,卻可以根據古籍所載先例,推斷出這是暴風雨來臨的前兆。所謂的象緯之學,即是類似分析,不過,顯然要比「暴風雨預測」要精深許多,更講究順勢而為、隨機應變。


通過以上信息,我們對劉伯溫有了一個大致印象。


一是儒者,因為他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博覽古今;


二是智者,這是以前者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一個形象。



「儒者」與「智者」相結合,羽扇綸巾的形象呼之欲出。惋惜的是,經過民間與野史的大幅渲染,劉伯溫留給後世的形象,逐漸變成一位「謀臣」,它取代了儒者的地位,成為一個離奇神秘的智慧「怪物」。


早期的劉伯溫,還是一位「儒者」,所以,他自然要隨著歷代讀書人的腳步,循環往複的參加科舉考試。


公元前1333年,劉伯溫二十三歲,他在元代舉辦的科舉考試中,奪得進士之名。需要說明的是,元代科舉考試對於年齡有著嚴格限制,25歲以下的男子是不具備考試資格。劉伯溫為了走上仕途,光宗耀祖,特意虛報年齡至26歲,最終,進入官場。


公元前1336年,劉伯溫被分配至高安縣任職縣丞。所謂縣丞,即縣令的屬官,官階低的可憐,甚至連「芝麻官」都夠不上。如果按照元代官階制度來算,縣丞只是正八品官職,類似於今天的副縣長。劉伯溫獲得這個職位,也沒有什麼可抱怨的,制度使然,他也只能選擇順從。


元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雖奪得了天下,卻不懂得如何治國。


他們一味的壓制漢民族、漢文化,推行武治,打壓文治,且在建國幾十年里,一直未能修正弊端,導致最後積重難返,民怨四起。元順帝時期,國內爆發自然災害,由於朝廷昏庸、官吏不良,壓垮了百姓對元朝的最後隱忍,反元大勢迫在眉睫。



此刻的劉伯溫顯然預知了元朝的命運。對他來說,民心背離、日益衰落,元朝的覆滅只是時間問題。因此,他必須為自己的前程做打算,不能成為元代的陪葬品。公元1352年,劉伯溫提交辭呈,理由是身體患病。


我們並不清楚他是否真的患病,但可以確定,劉伯溫對蒙元政權喪失了信心,離開已成定局。或許這次患病辭職只是借口,亦或許他趁患病離開元朝,無疑都印證了蒙元政權的大勢已去。


元至正十九年十一月,朱元璋率軍攻陷了浙江處州。



由於,劉伯溫在當地頗有名望,於是,被朱元璋的士兵帶至應天。一同被帶去的,還有浙江地區另外三位名聲遠揚的智者,即:葉琛、宋濂、章溢。四人在應天見到了朱元璋,朱元璋先是禮遇一番,而後虛心求教,問四人如何平定天下。

章溢挺身道:「若要平定天下,首先需要收攏人心,自古向來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唯有保民安邦,方能受到萬民愛戴,完成千秋霸業... ...」而劉伯溫本人,也在這次交流中,投奔至朱元璋麾下,正式開啟謀臣之路。


劉伯溫作為受儒學影響的讀書人,為何會輕易的投奔被外界視為「亂臣賊子」的朱元璋?這其中包含有多重因素,民間亦有多重傳言。



如:劉伯溫早前夜觀星象時,發現金陵上空有天子氣盤繞,由此斷定,朱元璋是未來天子。此種說法聽起來有些荒誕,並且,與歷史所載不符。通過上文可知,劉伯溫之所以投奔朱元璋,是源於對元代統治的不滿,而非對朱元璋的個人欣賞。


另外,在辭官後,遇到朱元璋率軍攻入浙江地區,劉伯溫耳聽目染,大致也對朱元璋有了一些了解。尤其是朱元璋軍隊軍紀嚴明,秋毫無犯,這種良好作風不僅拉攏了民心,同樣與「儒者」劉伯溫心中觀念所契合。故而,劉伯溫選擇投奔朱元璋,倒也可以理解。


二人有著共同的「仁道」觀念、共同的政治抱負,僅這兩點就已經足夠。如果一個人能夠心中懷「仁」,對於部下自然不會太過苛刻,尤其是應天初次見面,朱元璋禮賢下士的態度,留給劉伯溫較好的初印象。



當然,朱元璋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奪取天下,僅靠「驅除異族」的口號是不夠的,他還需要眾多能臣良將的輔佐。因此,劉伯溫等人,是他最好的選擇。劉伯溫對於大明基業的創立,究竟有著多大的功勞,這點民間說法不一。


首先,在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期間,劉伯溫並沒有民間所傳的那樣無所不能,但他對於大明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他憑藉著自身能力,輔助朱元璋恢復亂世秩序,進行國家建設,這些都是劉伯溫的功勞。國家建立後,朱元璋賞賜功臣,劉伯溫作為功臣之首,自然少不了封官加爵。


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已經實現了自己的政治抱負,位居權重,此生足矣。不過,自幼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劉伯溫,似乎在這一階段有了新的使命,他擔負起「導君於正」的職責,輔佐皇帝治理國家,防止大明統治偏離傳統儒家文化。


朱元璋是一位強勢霸道的君主,劉伯溫想要在他手上佔到便宜,顯然機會渺茫。陪侍朱元璋的歲月里,劉伯溫數次受封,又數次被貶回鄉,可知輔佐君主,並不是輕鬆的工作。第一次被斥退,是求雨之事,當時,南京地區已經數月沒有下雨,民間進行求雨,也沒有看到明顯效果。


劉伯溫趁此上諫,直指朝廷三條過錯:


一,許多為國捐軀的士兵妻子,被囚禁在專門設立的「寡婦營」內,禁止外出;


二、由於朝廷興建工程,導致大量工人死亡,暴屍荒野,屍體長期無人進行處置;


三、既然敵軍首領已經投誠歸降,就不應當充軍放逐。


劉伯溫說這些,主要是認為天道災變是由人事導致的,如果,把這三條朝政弊端解決,老天自然會下雨。朱元璋採納了他的諫言,結果過了十多天,依舊未迎來降雨。憤怒之下,朱元璋當即對劉伯溫作出處罰:「命劉基辭官歸鄉」。



然而,僅過三個月,朱元璋又想念起自己的這位老友,遂下令把劉伯溫調回南京,官復原職。至洪武四年,劉伯溫封爵後,再遭辭官歸鄉。歷代新創王朝,開國功臣都難逃兔死狗烹的下場。劉伯溫作為以智取勝的人物,自然懂得這個道理。


他曾兩次主動告老還鄉,不願捲入朝廷的權勢爭鬥。然而,朱元璋需要利用劉伯溫以平衡各方勢力,多次請回,這才令其有心隱退而不成。也是從這一刻起,劉伯溫知道,自身命運已被掌控在別人手中,他就如水中浮萍,隨波逐流。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劉伯溫感染風寒,不久,劉伯溫吃了朱元璋送去的一隻鵝後病情加重,於四月十六死在家鄉,享年六十五歲。



明世宗嘉靖十年,劉基的同鄉、刑部郎中李瑜向明世宗朱厚熜上疏說:「(劉)基宜侑享高廟,封世爵如中山王(徐)達」,朝廷再度討論劉基的功績,並決議劉伯溫應該和徐達等開國功臣一樣,配享太廟。在這一年,劉基的九世孫處州衛指揮劉瑜襲封為伯爵。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不願意承認劉伯溫為「儒者」?


其實原因是並不複雜,歷代儒者都以「導君於正」作為使命。但凡稱為「大儒」者,普遍為帝王師,這是古時歷代儒者的最高理想,劉伯溫自然也在其中。不過,這些都是儒者們的一廂情願,又有哪位帝王願意承認「帝王師」呢?更不要說朱元璋這種強勢君主了。



歷代皇帝,心中向來是自恃功傲,地位至高無上,必然不會仍由他人凌駕於帝王威望之上。因此,劉伯溫的「大儒」夢,註定難以實現。


參考資料:

『《明史·劉基傳》、《明史紀事本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指點江山 的精彩文章:

一外國人曾對李鴻章說:治弱國就像修壞房子,戊戌變法肯定會失敗
這個人堪稱「南北朝第一猛將」,若是不死,南北朝歷史或將會改寫

TAG:指點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