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高分9.4,國產良心好電影,好一出妙筆生花的「官場現形記」
講真,我是去年看的這部片子,當時我記得豆瓣評分是9.2,已經是很高分的電影了。
前幾天心血來潮又看了一遍,發現評分漲成了9.4。
我不知道還會不會往上漲。但我知道,這是部要大力推薦的電影。
而且是部國產電影
被近幾年上映的國產片給帶怕了,以至於聽到國產我都是拒絕的。
偶有一兩部佳片,也只是一時之爽,很難讓人回味,更別說意味深長了。
直到看到這部電影《背靠背臉對臉》。
沒有刀光劍影,也沒有生離死別的大情節。
主演是一個油膩的不能再油膩的中年男,圓滑世故,看到最後你不討厭他,甚至還有些同情。
這部電影從劇本、演員、拍攝都堪稱無瑕疵。
不過最讓人稱道的應該還是它反映的現實意義。
有時也會發出疑問,當時是怎麼拍出來的,竟然能過審?
也許它的奇妙之處就在於此。
我不止一次推薦過《背靠背臉對臉》這部電影。
很好看的電影,故事扣人心弦,表演生動,導演手法純熟,是中國電影的範本。
即使放在佳作頻出的1994年,黃建新導演的這部作品也能位列前茅。
這是很精彩的中國本土電影,是除了中國人管他哪國都拍不來的片子。
該片根據劉醒龍小說《秋風醉了》改編而成,與1992年的《站直嘍,別趴下》、1995年的《紅燈停綠燈行》合稱「都市百態三部曲」。
也有人說這是三流小說改成的一流電影,很多人都是因為電影才看的小說,包括我也是。
小說字數只有短短3.5萬字,文字幹練,語言樸實,用近乎白描的手法,講了一個基層官場的故事。
黃建新改編的電影沿用了整體的故事框架,只在人物、劇情上做了些許改動。
影片就像是一出出諷刺小品,不僅劇本寫得好,完全就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
演員也演得好,把不同角色不同身份詮釋的幾乎毫無破綻且生動有趣。
牛振華、雷恪生、句號、徐學政、李強、張嘉譯等演出
撇開少數尚待商榷的細節,這部影片確實無可挑剔。
在那個時代里敢說實話的人本就不多,敢於把暗地裡的事兒搬到熒幕上的人就更少了。
黃建新導演無疑是少數人之一,《背靠背,臉對臉》更是我國少有的批判現實作品。
所謂官場四大明槍,四大暗箭:
明者:投桃報李、溜須拍馬、標榜拉攏、結拜聯襟;
暗者:造謠、排擠、栽贓、嫁禍。
影片是黃建新導演早期作品,1994年全國公映。
想想真奇妙,中國第五代導演不約而同地在1994年前後達到創作巔峰。
張藝謀拍《活著》,陳凱歌拍《霸王別姬》,田壯壯拍出《藍風箏》...
但事實上,這也是國產電影一閃而逝的巔峰之年。
黃建新導演是一個很有才的人。
早年拍《輪迴》還有《錯位》的時候,那真的是經典到極致。
那個年代,能拍出這種高度的電影,絕對是連王家衛都自愧不如的。
黃建新導演確實是代表了中國電影的一個發展歷程。
同時,這部電影也被譽為「官場教科書」
相比起《人民的民義》在某些方面確實要強太多,看上去是二十多年過去了,實際上刻在中華文化里的處世哲學從來都沒變過。
就像片中說的那句,「看透不說透」,才是生存之道。
黃建新如剝洋蔥一般,在巧妙的敘事中將爾虞我詐的權斗故事一點一滴地展現出來。
也讓觀眾看到表面和諧背後的不堪與黑暗,這正是中國人延續千年的政治哲學。
黃建新特意將故事地點放在千年古城西安的一座古廟裡,若有所指。
可以說,我們的千年官場文化,都讓這部電影說盡了。
好一出「官場現形記」。
本片獲1994年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中國珠海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節最佳影片
獲得1995 年中國電影家協會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合拍故事片兩項榮譽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
演員牛振華因為本片在東京電影節獲得影帝稱號,這是對他演技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對本片的褒獎。
其實,本片的成功不是某一個演員的成功,
而是一群演員塑造了一群在一個小城市文化館生存的人們。
這些所謂的文化人,在外人看來各個文質彬彬,風度翩翩。
但在他們的世界,這個圍牆圈起來的文化館裡,則別有洞天。
大家看電影前我要提個醒,目前能找到的《背靠背臉對臉》資源有長短兩個版本。
完整版是141分鐘
不還有一個被剪輯過的125分鐘的版本,刪掉了一些比較關鍵的戲,對整體理解劇情和人物有很大損害。
大家觀影的時候要注意這一點。 我是真不能忍受刪減版。
兩個多小時的片長對於國產電影,算是一個很考研觀眾尿點的長度。
黃建新在當時選擇不動剪刀,足以見得此片里沒有閑筆。
建議大家讀完原著,再回頭重看電影,越發覺得電影改編之妙處。
影片對於中國在94年期間的社會情況做了刻骨的概述,小人物的運作模式刻畫的入木三分。
從一二把手的權利鬥爭,主角的上位運作,下屬間各類人物關係,到家庭關係以及計劃生育都從不同方面非常細緻生動地展示給了觀眾。
說到底,從小人物的身上,我們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和那個時代人們的命運與悲劇。
本片風格平實,毫無賣弄,大段精彩對白盡顯中國電影的戲劇傳統,人物性格暴露無疑。
影片也非常生活化,於無聲處聽驚雷。
現代國產官僚主義被鄧曉芒先生批為奴性十足,知識貧乏老化、缺乏創造力互相內頭、扯皮、算計的勁頭不小的人。
電影里對這類人的刻畫可謂細緻入微,對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變化也有細節描寫。
故事情節說起來也不複雜。
有一個總想當館長的副館長,為了實現這個不大不小的目標,他煞費苦心,於是在這個小小的清水衙門裡上演了一系列勾心鬥角,明槍暗箭、厚黑無比的官場鬥爭。
(不得不提一句,句號那時候好年輕啊)
官僚相鬥,我們不驚訝,反而覺得理所當然,新味盎然,但觀眾期待看「那種東西」咬來咬去,花樣翻新,甚至出現鬧劇、荒誕喜劇。
可是如果把鏡頭對準弱者的疼痛處,觀眾還能好受嗎?
電影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王雙利這樣典型基層中等幹部的形象,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國人在當下的心態。
工於算計,傾軋他人,不擇手段讓自己往上爬。
結果搞到最後還是給別人做了嫁衣。
王雙利這個角色在影視創作上的成功,離不開他的兩位對手——馬館長和小閻的角色深入。
老馬是從鄉里派來的幹部,雖然也略懂官場那一套,而且以權謀私,以大壓小,毫不含糊。
本片的有力之處也在於,它沒有刻意地去掩飾人性的弱點以及渲染神仙都做不到的優秀。
取而代之的是平時的鏡頭語言,接近自然光的燈光設計,以及忠實真實景物的構圖。
很巧妙的是在老馬上任這場戲中,影片採用了平行視角,觀眾和演員們處於同一水平面,
攝影機只是真實地記錄著事件的發生和人們的表演。
影片以平時連貫的鏡頭語言,真摯投入的表演,高超的剪輯技巧
電影創造了一個時代,一幅當代中國的眾生相,一個值得永遠記住且思考的破舊的文化館。
一個館長的明爭,兩個局長的暗鬥
沒有哪個國家的人民比中國人更熱衷政治,在這部電影體現的淋漓盡致。
該片通過對一個基層文化館幹部短予一段時間內升降去留的生活軌跡的描畫,揭示和呈現了現代化社會中士氣人產間盤根錯節、複雜微妙的人際關係。
反映和批判了出當前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的不正之風。
影片主角王雙立是一個性格多重的人,既有權利慾,又想規規矩矩干一番事業。
敘事結構以王雙立是否能當上正館長為主線展開敘事,
同時又以王雙立的家庭生活,因以王父因想要孫子,而與兒子兒媳的矛盾衝突作為副線輔助。
兩條線索的互補與交叉,增添了立體感,使人物性格得到多層面、多角度的呈現。
徐副局長任命老馬時說過一句話:「哪個副手不想轉正!」道出了整部電影的主題
某市文化館正在進行一次關於館長人選的民意測驗。
王雙立當了十年副館長、三年代理館長。
他兢兢業業,把文化館管理得有條不紊。
不僅群眾,連自己也認為理所當然地必然會被扶正。於是他投了自己一票。
王雙立打算用公開考試的方式,不露痕迹地接受管文化的冷局長之女冷冰冰來館工作。
可考試前,局長偏要顯「清廉」,通知王其女不來赴試。
王雙立急中生智用假考試的辦法,不錄取任何一個應試者,以免得罪局長和各方人士。
正館長的任命終於下來,不是王雙立,而是原來任鄉長的農村人老馬。
局領導認為王雙立「不夠謙虛」,併當面教導他要經得住考驗。
館內的許多人站在王雙立一邊,如:李會計、攝影員猴子、文學組組長老宋等等。
而老馬文化不行,又不懂官場之道。
王雙立和自己的支持者一起,通過拆房蓋歌舞廳,揭露音樂組的老羅用公款購藤椅,對付衛生大檢查,舉辦「抗洪救災展覽會」等一系列的舉動。
終於使新上任的老馬既令局領導惱火又不得館內人心。
馬館長被撤職了,王雙立又被任命為代理館長。
王雙立為之精神大振,上下奔波搞到貸款,找石經理的公司為文化館建成歌舞廳。
開業的晚會上,市、局領導表揚了他的能力和業績。
然而,局領導臨走時,卻向王雙立宣布:由冷局長的秘書小閻來任文化館館長。
王雙立抑制住心頭的憤怒和委屈,獨自一人呆坐在人已散盡的舞廳里
王雙立的父親利用修鞋的機會,與小閻大鬧一場,使小閻遭受停職檢查。
王雙立再次被任命為代館長。
王雙立又為文化館奔波,當他風塵僕僕地出差歸來時,小閻的檢查已告結束,官復原職。
李會計倒在小閻一邊,仗勢欺人。
王雙立心灰意冷,終於病倒了。
此後,王雙立遠離官場,他躲在家裡寫毛筆字。
住院期間賄賂高院長求其開女兒有心臟病的假證明信以便再生一胎,表示對正科級的文化館長職位不再感興趣。
正當小閻幹得熱火朝天的時候,文化館的鐳射電影廳由於猴子搗鬼被查封,
小閻又與女職員肖樂樂私奔了。
文化館館長的職位再次成了空缺。
突然,文化局長命人通知王雙立馬上到館裡開會。王雙立再次向文化館走去...
肯定的是,影片的這種開放式結局太妙了,最起碼的是讓觀眾聯想非非。
正如翟學偉教授所說:
「如果我們的歷史研究是想知道那個時候的社會是什麼樣子,人們都說些什麼,做些什麼,打扮成什麼樣子,有什麼禮節、習俗和社會風氣等待,那麼文學中的描寫就是可信的。」
從現實層面來說,距離這種微妙關係最親近的是家人。
片中主角王雙立的家人主要有兩個,老爸和老婆。
雖然家庭內部因為抱孫子之類的事情也有衝突,
但是在面對他們家的核心利益——老王能不能當上文化館館長這個問題上,一家人可是一點都不含糊。
老爸為了這個不惜使詐害小閻於不利之地;
老婆為了這個在家裡演一出送禮、拒收的獨角戲,配合老公去演一場「打一巴掌揉三揉」的Show。
雖然影視作品中女性在政治領域登台當主角的機會不多。
但是作為每一個幹部家裡的賢內助,她們可是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檯面之後的這些與人際關係有關的」私活「,
大到打親情牌為丈夫拉選票的第一夫人,小到片子里一個科級幹部的老婆...
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每一個成功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女人」
這部戲中的女性角色出場不多,但絕對是壓軸級人物,女性的緩衝、添油加醋到導火索,使得一個一個的小事件不斷湧向高潮。
家庭之外,就是朋友同事以及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影片中不難看出時時有朋友圈子的存在,老王身邊總是圍著幾個「鐵哥們」:李會計、猴子、老宋等。
他們願意支持老王的決定,維護老王的利益,甚至不惜自己獨立承擔「使壞」的責任去幫老王對付「敵人」。
當然,這種小圈子的「友誼」不是天然存在的,需要人情來維持。
比如老王拿出開發商回扣的一部分給李會計裝修房子、保證猴子這個臨時工不被辭退、讓老宋迴文化館繼續工作。
這種人情又不是真的「情」,而是一種為了獲得個人利益而採用的策略。
比如正是老王告知局長李會計有私房,他的房子才會被拿出來給老馬;
正是老王告訴老馬營運部有個空位,老馬才讓局長的千金頂了老宋的位子,老宋才氣得辭了職。
張嘉譯那時候也好年輕
影片圍繞著招聘考試,騰房,丟茶杯,買桌椅,查衛生,拍照片,喝煙水,蓋歌廳,修皮鞋,賣血,找出生證等一系列情節展開。
情節如行雲流水,把生活常態和盤托出。
故事雖小,可每樁事都要卷進幾個人物,都會引起衝突,展開矛盾,直至愈演愈烈達到高潮。
所有的矛盾皆因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而發生髮展。
這裡蘊藏著黃建新的匠心,經典的戲劇性因素使情節波瀾起伏,好戲紛呈。
把官場中拉幫結夥、勾心鬥角、相互傾軋的人際關係,在漫不經心中描畫得入木三分。
《背靠背臉對臉》宛如生活的流淌,看起來逼真、生動、親切。
黃建新的作品往往富於人生的哲理和思想的深度,但觀賞時並不感到生澀艱深,
這與他精於觀察善於提煉運用大量的生活細節有很大關係。
對於片中第一主人公王雙立,很難用語言來概括王雙立的性格。
在單位里里,他能幹盡職,沉穩老練,不貪婪;在家裡,他孝父愛妻親子。
他處事圓滑,為人乖巧;
他時而狠毒、狡黠,時而可憐、向善。
他與馬館長及小閻的明爭暗鬥,暗度陳倉,實乃出上位升遷的慾望。
王雙立保有著濃厚的權力崇拜的歷史文化心理。這也是舊中國很大一部分人的真實寫照。
王雙立為何當不了館長?
王雙立代了三年的館長想扶正有什麼不正當?難道他做出的成績與實際能力,還沒有資格做館長嗎?
然而,王雙立真的想錯了。
能幹並不意味著升遷,恰恰是對領導唯命是從逢迎討好的馬鄉長當上了館長,儘管老馬無德無才,還是庄稼人。
王雙立用盡招數,終於擠走了老馬。
可是,再次任命的館長居然還不是王雙立,倒是局長的親信秘書小閻...
王雙立雖然懂得官場的訣竅,可他缺少的也是最致命的一條是沒有「定性」
王雙立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手段之巧妙,權術之隱蔽,可謂費盡心思。
這是一個何其生動、豐富的藝術典型。
古話說的好:爭是不爭,不爭是爭!說的其實是一種大智慧,一種心態。
王雙立之前爭心太重,以至於做人做事鋒芒畢露,結下仇怨。這些無疑都給他的仕途帶來重重阻力。
黃建新既注重開掘性格形成的外在社會因素,更注重對性格形成的內在基因的發現。
王雙立經歷的甜酸苦辣,正是社會生活的縮影。
小小的一個文化館,透視出當今中國社會,在人治與法治相互衝撞下的內心矛盾與惶惑、尷尬。
王雙立性格的豐富性,還在於影片後半部分,其性格發生了一個突變性的轉折。
在一次次權利之爭中敗下陣來的王雙立,終於病倒了。這會兒他似乎有所領悟。
王雙立開始淡泊官場,自適無為,專心練字、養身,一心一意為妻辦下生育第二胎的准生證。
他遵父之命,為王家傳宗接代續香火。掙脫了權欲的羈絆,他變得寬容大度,與事無爭。
當攝影員猴子掌握了閻館長的把柄準備大肆報復時,王雙立一反過去,採取了息事寧人的態度。
他從追求官位升遷,到渴求子嗣興旺闔家團圓,這不正是自古以來中國人安身立命的生存法則嗎?
顯然傳統的文化心理仍然統領著中國人而且是一個受過教育的王雙立的生活道路。
飾演王雙立的牛振華,對其性格把握恰切,分寸適度,人物的內心與外在行動有機地融為一體。
他把與各種人物角色轉換的關係區別得十分準確而有特色,使王雙立的性格生動,可信,血肉豐盈,充滿時代氣息。
在他們精神深處的根基就是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
同樣也需要反思和批判,這便是《背靠背臉對臉》從具體的事件、人物升華出的文化底蘊。
影片最後,王雙立走進文化館大院,長焦吊著,踽踽獨行又步步鏗鏘,令人感嘆。
但又是多麼的諷刺,我們已經不在乎老王是否能當上館長了...
《背靠背臉對臉》也是一部表現人間眾生相的作品。
它不僅成功地塑造了主角王雙立的性格,同時刻畫了各式各樣的配角人物。
同時還有精鍊的台詞與精湛的群戲。
作為一部現實主義電影,《背靠背,臉對臉》即便在今日看來依舊有著極強的社會寫照。
作為一部基層幹部間微妙的權利鬥爭為展開的電影,將中國現代社會中人與人間所謂的處事哲學展現的淋漓盡致。
並辛辣的嘲諷以中國官場背靠背的陰謀算計與臉對臉的阿諛奉承,
也正是這爾虞我詐醜態百出的真實,以小見大的政治隱喻,使電影堪為一場出色的官場現形記。
《背靠背臉對臉》在「看透不說透」的那種極其微妙的又難於言傳的人物關係中流泄著幽默情調。
沒有聲色俱厲、刻意的批判與張揚,沒有賣弄的調侃,沒有做作的俏皮話
都是在平靜自如的幽默中潛藏著批判意味和思想的衝擊力。
於是,這部影片具有了別樣的令人深思和回味的厚重。
它的人物都是非常普通的市井人物,畫面很乾凈的。
人和人之間,小人物的心態,還有生活的窘迫,尊嚴的破滅,還有親情的那些衝撞,
都是用很小的事情,用很普通的鏡頭來表述,但是,看完之後,你就覺得這些人這些故事就在你的旁邊。
電影信息量真的很大,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的。
片名「背靠背臉對臉」,正如官場,說著言不由衷的話,帶著偽善的面具,面對面笑的很燦爛,背後卻是捅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