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中出土一種叫「鋋」的奇怪兵器
2009年,河南安陽正式宣布發現曹操墓葬,其中出土了大量的有價值文物,這座魏武王的陵墓中,卻有一件叫做「鋋」的兵器,顯得甚為神秘。這種兵器模樣古怪,它到底在戰場上,究竟是用來做什麼的呢?今天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關於曹操墓還有一個說法,作為盜墓的祖師爺,曹操在死之前就已經安排好了後事,交代出殯之日,要準備八口棺材,在八個城門口同時抬出,以防後人盜掘自己的陵墓。千年之後,魏王曹操的陵墓正式出土,也解開了這位亂世梟雄一生之謎。曹操一直主張薄葬,就是因為他太了解厚葬給盜墓賊帶來的無邊誘惑,也會令自己的墓穴擾攘不安,故此,曹操的墓中並沒有隨葬過於貴重的器物。
可是薄葬歸薄葬,該有的「天子禮儀」可一樣都沒少,在曹操的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石牌,在石牌上銘刻著所有的陪葬品「清單」。而在這些「天子儀仗」中,小編給您今天說的就是一種似矛非矛的武器。
這種似矛非矛的武器,其實要比古代的矛小的多,矛頭尖銳兩面開刃,並且鑄有鐵制握把。根據專家的史料考證,發現這種「矛」在古代被稱為「鋋」,是當時軍隊常規裝備的武器。這種短小的「鋋」如果短兵相接的話,自然比不上長桿大矛威力巨大,但是它卻有自己的用途。
相比近戰用的大矛,鋋的使用方式很特殊,它是用來投擲的,而非短兵相接,進行白刃格鬥的。既然同是遠程武器,當時的士兵為何會在弓箭盛行的情況下,用這種看似笨重的武器投擲呢?其實,這種鋋有一項弓箭難以相比的優勢,那就是投擲的時候,由於重量沉,力度大,故此,善於破盾。
在古代戰爭爆發時,雖然弓箭的射程較遠,殺傷力也不小。可是由於箭桿過輕,導致勢能不足,力度不夠,在遇到盾牌後,基本失效,因此,士兵們必須要用這種自身較重,又極其尖銳的鋋來破開敵方盾牌的防禦。
其實,在古代的戰爭中,投擲類武器一直存在,比如:風靡一時的歐洲騎士兵團,他們最常採用的武器就是標槍。在雙方進行衝鋒之前,都要互相投擲一陣標槍,以確保最大程度消耗對方兵力。在我國古代,戰爭方式也是如此,在與敵方的盾牌對壘戰中,這種鋋也帶來了不小的攻擊效果。
既然鋋這種武器如此霸道(可以破盾),為什麼古代軍隊沒有大規模裝備呢?究其原因,就是鋋這種武器本身的缺點。由於我國都是以騎兵為主,講究的是機動性,在主張輕弓快馬的年代,鋋的攻擊頻率和密集度都遠遠趕不上弓箭。況且由於鋋本身較重,單兵難以大量攜帶,使用時更是「一次性」的,鋋在投擲完畢後,立刻就會成為了敵方的武器,實在是得不償失。
曹操墓冢中出土的這種鋋,如今已經被列為重要的保護文物,它展現的不僅僅是梟雄曹操當年的威儀,更是從側面體現出,東漢末年戰爭的一些真實狀況,為專家在歷史戰爭研究方面,再一次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實物。
※安西王府出土了一塊詭異鐵板,因為一個原因,它成為鎮館之寶
※廣惠寺有一座怪塔,因為一個特別的地方,吸引乾隆皇帝四次駕臨
TAG:歷史小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