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白曾被這首詩挫敗,多年後借景生情,才寫出一首匹敵之作

李白曾被這首詩挫敗,多年後借景生情,才寫出一首匹敵之作

李白曾被這首詩挫敗,多年後借景生情,才寫出一首匹敵之作

在中國歷史上,如果說哪位詩人的粉絲最多,那肯定是李白。杜甫的詩歌,向來被唐朝之後的文人所推崇,但更令老百姓折服的,除李白之外,再無他人。在民間,李白如同神仙人物,即使是賀知章那樣的文壇老前輩,也驚呼他為「謫仙人」,與他平輩論交。然而就是這樣的絕頂才子,竟然也有自嘆不如的時候。

相傳在李白遊覽黃鶴樓時,為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正準備吟詩一首,但他突然看到牆壁上已經有一首詩寫得精妙絕倫,再也無法動筆。這首詩正是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曾被這首詩挫敗,多年後借景生情,才寫出一首匹敵之作

這首七律確實精彩,甚至被後人經常拿它與杜甫的《登高》競爭 「唐詩七律第一」的頭銜。在這首詩面前,李白自嘆不如,發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感慨。以他的身份,要寫就寫精彩的佳作,如果寫不出來,不如罷手。

這個故事雖然沒有見諸於正史,但在《唐才子傳》、《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等書籍中都有類似的記載,可信度還是很高的。不過李白也並非沒有為黃鶴樓獻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望黃鶴樓》、《醉後黃鶴樓》、《江夏送友人》、《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等都是在當地所寫的名篇。

李白曾被這首詩挫敗,多年後借景生情,才寫出一首匹敵之作

只不過崔顥的詩太過華麗,李白確實也沒有拿得出手的同類題材七律與之抗衡。一方面李白寫七律比較少,另一方面寫詩需要找到靈感,不是說有就有的。所幸,李白在南遊金陵時,寫下了千古不朽的《登金陵鳳凰台》,總算了卻了一樁夙願: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曾被這首詩挫敗,多年後借景生情,才寫出一首匹敵之作

這首詩的第一、二句就出語驚人,驚艷了整個世界。「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中,在短短十四個字里,出現了三個「鳳」字,卻一點都不顯得重複冗餘,反而是朗朗上口。相傳在南朝劉宋時期,鳳凰曾飛到金陵山中,因而築了鳳凰台並以鳳凰命名此山。

李白在此用典,不僅說明了鳳凰台的來由,而且點明鳳凰降臨本是吉兆,鳳凰離去也帶走了六朝的繁華,只有長江江水川流不息,這才是大自然的永恆。

李白曾被這首詩挫敗,多年後借景生情,才寫出一首匹敵之作

第三、四句就是「鳳去台空」的進一步闡述,吳國昔日金碧輝煌的宮殿已經被花草所掩埋,晉朝的風流人物都成了一抔黃土。那樣顯赫一時的政權,在現在看來也沒有多少價值。

隨後,李白又回到了現實之中,將眼前的景象寫得氣象萬千:三山在雲霧中若隱若現,如同在青天之外;滔滔江水被白鷺洲分開,依然向東奔流不息。這兩句對仗工整,氣象萬千,放眼古往今來的詩歌之中,也是難得的佳句。

最後兩句點名了文章的主旨,也暗藏了深意。「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日是古代君王的象徵,長安則是唐朝的都城。這句話絕不只是寫景,而是引用了西漢陸賈在《新語?慎微篇》中的典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

李白曾被這首詩挫敗,多年後借景生情,才寫出一首匹敵之作

也就是說,李白用浮雲比作姦邪小人,他們蒙蔽了君王,也讓賢臣(包括李白自己)報國無門。這一句雖然是為自己的遭遇而感嘆,何嘗又不是為國家興衰而憂愁?

這首詩,傳說就是李白仿造崔顥的《登黃鶴樓》所寫並希望能與之一較高下(至金陵,乃作鳳凰台詩以擬之)。好的詩歌,就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登金陵鳳凰台》贏得了千古讚頌,後人普遍將其與《登黃鶴樓》一起作為登臨懷古的雙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七月流火」這個成語很常見,但大多數人都將它用錯了
農民一鋤頭挖出國寶,據說是郭沫若為它命名的,卻誤會了幾十年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