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的決策,如何改變我們的大腦
原創編譯,轉載須註明來源!
近日一項研究發現,在兩種同樣理想的選擇之間做出艱難的抉擇,可能會改變我們大腦對未來偏好的思考方式。
下次當你飢腸轆轆,不得不在兩種你喜歡的食物中做出選擇時要小心了,因為你的決定可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這項發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由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Stefan Bode博士的決策神經科學實驗室的團隊完成。研究發現,做一次艱難的選擇會在後來繼續影響我們的偏好。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詢問人們願意花多少錢購買各種零食,以衡量他們的偏好。然後要求參與者在兩個最喜歡的零食(喜歡程度相同)中選擇一種——巧克力、薯片、丹麥起酥或餅乾。
一旦參與者花費一些時間做出決定,他們就會被要求重新陳述自己的偏好。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人都願意花更多的錢購買選定的商品,而花更少的錢購買被拒絕的商品。
做艱難的決定
研究第一作者Katharina Voigt博士解釋說,在喜愛程度相同的兩個事物中進行選擇會使決策更加困難。
她說:「各組參與者對零食的選擇都不同,因為食物與每個人獨特且主觀的喜好相匹配。我們只選擇那些大眾熟悉並喜愛,以及經常購買的零食。」
這22名年齡在18至37歲之間的男性和女性參與者在進行選擇的時候接受MRI(核磁共振成像)監測。然後,研究人員通過監測與偏好形成和基於價值決策相關的大腦活動,預測他們的偏好有多堅定。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Voigt博士說:「過去的理論表明,我們的決策制定是由偏好驅動的。我們測試了另一種假設:偏好是作為決策的直接結果發展而來的。我們的發現有力地支持了這一觀點,即我們的偏好已經隨著我們決策的展開而更新。「
眼睛不會說謊
研究人員還對參與者的眼神變化進行了觀察,以確定注視某個食物的時間長短是否在做出艱難決定和形成偏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Voigt博士說:「我們已經確定,注視的持續時間能夠預測選擇,也就是說,我們更可能選擇花更長注視的東西。但是在這裡,我們發現進行選擇的過程中眼神注視的時間還能夠決定我們改變偏好的堅決程度。這再一次表明,偏好是動態可變的,在做決策時已經發生變化。」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我們的研究結果為我們的大腦如何應對艱難抉擇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反過來,這些艱難抉擇又如何對我們未來的偏好產生重大影響。決策系統似乎利用在那一刻收集到的信息來形成我們新的偏好。」
改變我們對決策的看法
基於價值選擇的傳統神經-認知模型通常將決策制定看作一個連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穩定的偏好是我們後續決策的基礎。這意味著只有當我們對這些選擇有所了解時選擇偏好才會發生改變。
Bode博士及其團隊也測試了另一種假設,即偏好也會隨著決策制定的結果而改版。他們相信,這是一種有用的自適應機制,使人們能夠應付艱難的選擇。
這些發現表明,與基礎直覺相反,我們的偏好不僅僅取決於事物的客觀質量和潛在效用,還高度依賴於情境因素的影響,包括我們自己的選擇。
最有趣的是,這一過程在大腦中發生得非常快。你可能會在之後更喜歡被選擇的事物,而對被拒絕的事物的喜歡程度降低,僅僅是因為你必須做出選擇。
Voigt博士說:「我們能通過你在做決策時的大腦活動預測你的偏好改變的堅決程度。」
現實生活中的決策
那麼,這些在現實生活中是如何運作的呢?
Voigt博士說:「想像一下,你飢腸轆轆地進入超市。看了一圈之後,你會將選擇限定在你同樣喜歡的兩種食物上,比如Mars巧克力棒和士力架。但你的現金有限,所以你只能選擇其中一種。因為你對這兩種食品的喜歡程度相同,因此你會陷入僵局很難做出決定。」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研究表明,在這樣的情況下,決策系統會為每個選項重建新的偏好值,從而幫助做出艱難的決策。
Bode解釋說:「作為人類,我們真的不喜歡像布利丹毛驢一樣被困在兩個乾草堆之間。這不是一種愉快的感覺。因此,養成對其中一種食物的偏好,即使是一種小零食,也是有幫助的。這樣的話你下次面對相同的情況時,你就會對其中一種食物有偏好,從而不會再面對選擇困難症,以便更快地作出決定。」
他說:「這種快速形成的偏好是由大腦前額葉和頂葉的決策和評估網路以及大腦中與記憶形成有關的區域支持的。在決策制定過程中這些區域的活動讓我們能夠預測新的刺激值,以決定更新後的偏好。因此,如果你選擇了士力架,那麼你在下次面臨決策時,可能會願意花更多的錢在士力架上,而花更少的錢在其它巧克力上。」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基因編輯嬰兒追蹤:該被編輯的是我們的心
※動物所發現糖的有效利用對克服低氧應激有重要作用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