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黎民」和「百姓」是指兩種人,地位差別很大
古時候,「黎民」和「百姓」是指兩種人,地位差別很大
在很多古裝劇里,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皇帝或者大臣回來一句「為了黎民百姓,要······」。看起來,似乎「黎民百姓」就是在指天下所有的人民。這個詞我們現在來說,其實指的也是一個意思,不過現在確實也是較少用了。
古代人民被統稱為「黎民百姓」,但是大家知道嗎,其實在古時候,「黎民百姓」,是指「黎民」和「百姓」兩種人。
我們現在偶爾還能看到有小孩在背誦《百家姓》,似乎古代人民是因為這個才會被稱為「百姓」。其實不是,《百家姓》成文與北宋初期,但是「百姓」這個稱呼在這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所以不是因為《百家姓》。
「黎民」這個詞,其實是跟上古時代,蚩尤統領的「九黎族」有關的。可以說「九黎族」的人都算是蚩尤的後代。在當初,蚩尤被黃帝和炎帝的部落聯盟打敗後,「九黎族」的人就被俘虜到了黃帝和炎帝的部落。而這些人,就被統稱為「黎民」。
「百姓」這個詞的話,是因為打敗了蚩尤的黃帝和炎帝的聯盟並不穩固,兩個聯盟之間也發生或爭鬥。最後是黃帝統領的部落在爭鬥中佔據上風,乘勝追擊,一舉同意炎黃部落。
部落一統一吧,人就多,當時的部落下屬就是各大氏族。據說當時兩個部落一合併,統共是將近一百個擁有各自特有的姓氏的氏族。所以為了統稱這些人,就有了「百姓」這個詞。
不過在當時,因為「黎民」都是戰敗的「九黎族」的人,所以黎民的身份很低。在當時相當於「奴隸」。而「百姓」是相對於「黎民」而來的,地位還差別很大。在西周時期,「百姓」一直都是代表著貴族人士的。但是到了春秋時期,這兩種稱呼慢慢開始產生了變化。
「黎民」不再代表著奴隸,而「百姓」因為宗族世襲的制度的改變,「百姓」也不再指的是貴族,漸漸變得和「黎民」是一個等級的。所以後來才有了「黎民百姓」這個稱呼了。
※古人為何喜歡玉枕,瓷枕,不會不舒服嗎?原來如此
※「朱」跟「豬」同音,為避諱,明朝古人這樣叫「豬」,太機智了
TAG:歷史隨想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