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最早預測袁世凱比李鴻章強的,是一個提起名字就該去罵的日本人

最早預測袁世凱比李鴻章強的,是一個提起名字就該去罵的日本人

1895年4月,由於中國甲午戰敗,在一片死氣的流寂中,一艘商船搭載著面目瘦削的大清國全權代表李鴻章大人駛往日本馬關,與日本全權代表、首相伊藤博文「面對面」商談投降條款。

行前,他撂下狠話:「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即不怕老天爺懲罰我們打敗仗,不怕違背祖宗不賣國的先例,也不怕人前人後的罵聲,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我去了。李大人在國內說話鏗鏘有力,朗聲洪鐘,到了日本,見著小鬼子卻絲毫不見這般的威風,完全是當龜孫子。

他與老對手伊藤博文面對面地談,能談什麼,或者能談出什麼?無非是挪幾下讓步棋,把讓步的棋子一著一著地落實,寫成白紙黑字而已。伊藤博文多次與李鴻章面對面地談過,就是在面對面中與他不打不相識,成了「好友」。不過,在這樣的「面對面」的場合或者「不面對面」的較量中,李鴻章從來都是他的手下敗將,未嘗贏過一次。

這次面對面談,兩位老友宛如繼續以前一盤沒下完的讓步棋局。輕鬆的伊藤博文抱著下棋的心態,不時故意為難一下這位老友,出出他的丑,露露他的囧樣兒。李鴻章實在被欺負到頭上,氣不過了,偶爾也紅著小臉兒「力爭」一下,結果不是說話不及要點,就是東扯葫蘆西扯北,說不到點子上,到頭來,除了哀求還是哀求,只恨不能給伊藤下跪求饒。

4月17日,「受盡天下百樣氣」的李鴻章代表大清國政府與日相伊藤博文終於簽下了臭名昭著的《馬關條約》,主要內容包括:

(1)中國認明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

(2)中國將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永遠讓與日國;

(3)中國將庫平銀二萬萬兩交與日國,作為賠償軍費;

(4)日本國民可在中國通商口岸從事各種貨物製造,並可裝運進口各種機器;

(5)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等等。

條約簽訂後,伊藤博文在春帆樓擺酒與李鴻章痛飲。

席間,老贏家還沒忘奚落老敗將,口佔一上聯請李大人屬對,聯文是:

「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

這顯然是在嘲笑、奚落大清重臣李鴻章這次又「幹了一樁漂亮的買賣」。李鴻章打仗不行,治國不行,談判也不行,除了窩裡斗和撈外快在行外,文才倒是不懶,略一思索,即對出下聯:

「天難度,地難量,這才是帝王度量。」

李大人幾十年形成的「對內像老虎,對外像軟蛋」的所謂「大囯風笵」,再次顯現,居然乾脆撕破臉皮為自己賣國而叫好。面對這樣毫無羞恥感且以賣國為樂的「國家棟樑」,伊藤還能說什麼?只好一笑了之。深諳中國政壇的他知道李大人「外戰」沒能耐,「內戰」倒是絕對一流的高手,突然想起日本在朝鮮多年的老對手、雄才大略的袁世凱。

於是,他忍不住問道:「貴國前任朝鮮總理大臣現在何處?」

李鴻章飲下一口酒後,長長地噴著酒氣,了無興趣地說:「正在遼東督辦轉運。」

「此人乃貴國有數之人,他日必不在中堂之下,中堂若愛之則加以重用,否則,咔噠咔噠。」伊藤說著,做了一個砍頭的手勢。

伊藤博文在國家大事上獲益了,沒忘投桃報李,給老敗家「內戰」一條建議回報。而李鴻章聞言,沒有做聲,只是低頭,使勁地夾了一碟子菜,然後獨自吧唧吧唧吃了起來。

這一場中日戰爭給此後的中日關係投下了濃重的陰影,也對遠東形勢發生重大且深淵的影響。而後來,袁世凱果真成為埋葬清王朝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大帝 的精彩文章:

解放軍攻佔南京的三大集團軍總指揮是誰?只有一人沒有授銜

TAG:文史大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