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丟了皇位,是因朱元璋殺光了功臣?錯用了兩人,這才是真相
提到建文帝朱允炆,人們在追尋下落之謎時,對他的經歷產生了深深的同情。常言道,自古成王敗寇,敗者往往受到了更多的同情,朱允炆也是如此。朱允炆怎麼就敗了?最常見的說法是朱元璋在位期間大肆誅殺功臣,以至於「靖難之役」時,朱允炆沒有將領可用。
這是一個原因,打仗確實需要將領領兵,因為皇帝只能在後面統籌一切。其實朱允炆丟掉皇位,最大的原因是用錯了兩個人,齊泰和黃子澄。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朱允炆即皇帝位,齊泰出任兵部尚書,黃子澄出任太常卿兼翰林院學士,同參軍國事。
我們來看下兩個人的詳細情況:齊泰,溧水人,原名齊德,朱元璋賜名齊泰。洪武二十八年,齊泰從兵部侍郎擢升為左侍郎。黃子澄,名湜,分宜人。洪武十九年中進士,先出任翰林院編修,後升為修撰成為東宮伴讀。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為江山永固,將兒子分封到各地做了藩王。朱元璋在世時,在位藩王還是比較安分,可到了朱允炆即位後,藩王擁兵自重的局面已經出現,以鎮守北平的燕王實力最強。
很快,如何削藩擺在了朱允炆麵前,齊泰和黃子澄有著不同的看法。齊泰認為,來個擒賊先擒王,提出最先削掉燕王。但黃子澄有著截然不同的意見,他認為,「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問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
在黃子澄看來,削藩本來就很艱難,應該從對朝廷不敬的藩王先手,這樣既能名正言順,也能獲得天下老百姓的支持認可。周王朱橚是朱棣的同母兄弟,解決了周王就能讓朱棣實力大損。
齊泰、黃子澄顯然受到了漢景帝老師晁錯的影響。晁錯曾向漢景帝上書《削藩策》,裡面有這樣的話語,「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就在朱允炆和齊泰、黃子澄密謀削藩時,吏部官員高巍則反對。高巍勸說朱允炆,「勿行晁錯削奪之謀,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諸王子弟分封於南,在南子弟分封於北。如此,則不削之削也。」可惜,朱允炆哪裡聽得進去。
退一步來說,朱棣可能會造反,但不是此時。迫於無奈,朱棣匆忙發動了「靖難之役」,實屬無奈之舉。
參考資料:《明史》、《靖難之役》
※康有為70大壽,章太炎送來一副12個字壽聯祝賀,差點把康有為罵死
※中國最冷門的姓氏:筆畫僅三筆但很多人不認識,結果村民被迫改姓
TAG:歷史李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