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今天冬至,您吃餃子還是吃湯圓呢?原來南北方冬至節氣風俗差別這麼大

今天冬至,您吃餃子還是吃湯圓呢?原來南北方冬至節氣風俗差別這麼大

冬至的來歷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 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的傳說

傳說一

河南人在冬至有吃餃子的風俗,稱為吃「捏凍耳朵」。這也有傳說: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原為醫官,告老還鄉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看見南陽的鄉親受凍餓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於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捏成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驅寒矯耳湯」施捨給鄉親吃。鄉親們服食後,凍爛的耳朵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這種「捏凍耳朵」吃,說是冬至吃了餃子不凍人。

小編也包餃子了呢

傳說二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而且混身發熱,頭上冒汗,於是稱讚冬至吃狗肉真好。狗肉性熱,冬天吃了確能暖身壯陽。從此在漢族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狗肉羊肉都有壯陽補體的功效,在冬至至大寒的節令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補益身體,以求來年精神抖擻身強體壯。

與冬至相關的風俗習慣

釀酒

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回甜生津,後勁頗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為了這一天,客家主婦常挑個吉祥的日子,專門到集市添置釀酒的器具,把陳年的酒罈搬到溪流中用黃沙沖洗,再讓清涼的泉水反覆沖洗,最後放在陰涼處風乾。釀酒用的新糯稻,剛剛揚場完畢,精選風乾,倒入竹篼里,用山泉水反覆沖洗,接著將洗凈的糯米倒進飯甑,放到鍋里蒸熟,隨後又用泉水沖冷,將碾成末的酒餅與糯米飯均勻地攪拌,最後放進酒罈,讓其發酵;到冬至之日,才正式加進潔凈清涼的山泉水,之後讓其慢慢醞釀,時間愈久,酒質愈醇。

赤豆糯米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湯圓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漢族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

冬節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後,都要吃一碗「冬節丸」,潮汕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裡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好像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夜,啰啰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其實,每年到了冬至這一天,夜的時間最長,冬至過後,才逐漸變短。昔時潮汕城鄉在冬至日還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備三牲祭祖和掃墓的習俗,冬至掃墓叫「過冬紙」。人去世未滿三年,後代掃墓應在清明節「過春紙」,以後才「過冬紙」。冬至掃墓,因為冬天少雨,陽光充足,在山野舉行祭祖較為方便,也藉此郊遊,起娛樂身心作用。

冬至的諺語

根據冬至的陰、晴、冷、暖預示未來天氣的諺語

1、陰過冬至晴過年。(浙)

2、冬至陰天,來年春旱。(魯)

3、晴冬至,年必雨。(鄂)

4、冬至晴,春節陰。(遼)

5、冬至晴,明年陰雨多。(桂)

6、冬至晴一天,春節雨雪連。(皖)

根據冬至的風、霜、雨、雪預示未來天氣的諺語

1、冬至西北風,來年干一春。(晉)

2、冬至強北風,注意防霜凍。(湘、桂、雲)

3、 冬至無雪刮大風,來年六月雨水多。(藏)

4、冬至沒打霜,夏至干長江。(湘)

5、冬至打霜來年旱(湘)。

6、冬至有霜,臘雪有望。(浙)

冬至的詩詞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

冬至夜寄京師諸弟兼懷崔都水

(唐)韋應物

理郡無異政,所憂在素餐。徒令去京國,羈旅當歲寒。

子月生一氣,陽景極南端。已懷時節感,更抱別離酸。

私燕席雲罷,還齋夜方闌。邃幕沉空宇,孤燈照床單。

應同茲夕念,寧忘故歲歡。川途恍悠邈,涕下一闌干。

冬至日

(宋)蘇轍

陰陽升降自相催,齒髮誰教老不回。

猶有髻珠常照物,坐看心火冷成灰。

酥煎隴坂經年在,柑摘吳江半月來。

官冷無因得官酒,老妻微笑潑新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譚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千古黃鶴樓:一座千年古樓,多少佳作名篇
皇帝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有沒有愛情?真的是長恨歌嗎?

TAG:譚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