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杜甫的五首冬至詩,有明朗,有愁苦,也有不變的情懷

杜甫的五首冬至詩,有明朗,有愁苦,也有不變的情懷

冬至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氣。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白天達到最短。古人云: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中國古代很重視冬至。秦朝曾以冬至為歲首,稱為過「小年」;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場舉行慶賀儀式,稱為「賀冬」,並且放假休息;唐朝把冬至看作是重新開始的象徵,據《老學庵筆記》的記載,已將冬至前一天定為「除夜」。到了宋朝,人們把冬至當作年一樣看待,皇帝接受朝賀後,官員們互相拜賀。就是勞苦大眾貧於斷炊者,也要東挪西借,湊幾個錢辦辦伙食,以祭祀祖先,這種盛況真如同過年一樣熱鬧。對冬至的重視,至今在廣東還有保留。廣東人說:冬至大過年。這一天雖不是國家法定假日,但仍有很多單位在下午早早就放假了。

偉大的詩聖杜甫圍繞冬至,寫過五首七律,時令雖然一致,心境卻截然不同,有明朗,有愁苦,也有綿綿的詩意。不變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懷。

小至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雲物有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小至是冬至的前一天。錢謙益在《錢注杜詩》里說,跟「小寒食」的說法類似。唐代宗大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留寓夔州。夔州時期是杜甫創作的又一個高潮,本詩同《登高》、《秋興》八首等名篇均誕生於此時。從詩歌看,作者的心情比較舒暢:

天時和人事在日月輪轉中催得很緊,到了冬至這一天,陽氣上升春天又要回來了。過完這天,白晝漸長,黑夜變短……

水邊的岸柳在等待臘月過後,即將舒展枝葉;山野間的梅花也正突破寒氣,很快就要含苞吐放。自然界的景物隨著天氣轉暖而變化,人世間的事情就不盡相同了。

雖然風物有殊,風俗各異,但這又算得上嗎呢?教兒子幫我們把杯中的酒倒上,不也是快活瀟洒嗎?

本來,第一句「天時人事日相催」感覺詩人準備在往逼仄的路子走去,緊接著「冬至陽生春又來」心境陡然一轉,變得明朗起來。這不僅讓我們想起拜倫的詩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蕭條異代不同時的兩位大詩人,獲得了驚人的一致。然而,一年後,杜甫寫下的另一首《冬至》卻全然不見豁達與明朗。

冬至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見三秦。

大曆二年(公元767年)冬至,詩人杜甫仍然在夔州(今四川奉節)。斯年,詩人五十六歲,距安史之亂已經十年,也是杜甫一生中最為跌宕起伏的十年,期間的辛酸苦辣,一言難盡。「長為客」是本篇的關鍵。試想,你若是一個五十多歲的糟老頭,當冬至到來之時,為了一口飯吃,東奔西走,作客他鄉,這過得啥日子啊。真是「泥殺人」!

注意,詩聖這裡用了一個「泥」字。

泥是什麼?泥巴。作動詞解時,有塗抹、阻塞、泥漉、拘泥之意。但不管怎麼樣,都是不好的意思。老杜用這個泥字說明自身彷彿已陷入絕處,陷入死局。

看自己的顏值(形容),已一滿臉皺紋的老翁。而在這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當地人似乎很重視冬至這一節日,

家家戶戶,來來往往,人們臉上掛著喜悅,竟還令人感到幾分親切。

老夫獨自拄著拐杖來到山頂眺望,但見白雪茫茫,而山間丘壑光怪陸離,紅白相間,煞有趣味,不禁使人想起當年上朝時叮噹的玉佩聲。

不想還好,想起就心亂如麻,放眼雪野煙樹,山重水複,首都長安的路在哪裡呢?

詩尾喃喃一問,果成讖語,四年後的大曆五年(770年)詩人五十九歲。斯年秋,買舟東下,流串荊楚,「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最後死於耒陽。有生之年,終究未能返回夢中呼喚了千萬遍的長安。在這首《冬至》里,通過飽蘸心血的詩句,我們可以窺得詩人內心的渴望,失意與掙扎。

其實,作者當年只是當了一個做左拾遺的小官。拾遺,顧名思義,查漏補缺,給皇帝提點小建議,薦舉人才,位從八品上,大約一個副科級幹部。因皇上罷了宰相房琯的官,杜甫覺得不妥,於是寫了奏章反映,惹得皇上大怒,虧得有人在皇帝的面前盡量為他說好話,於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在華州這個司功參軍任上(758年)的那個冬至,杜甫不由想起上年冬至的情形:

至日遣興奉寄北省舊閣老兩院故人二首其一去歲茲辰捧御床,五更三點入鵷行。欲知趨走傷心地,正想氛氳滿眼香。無路從容陪語笑,有時顛倒著衣裳。何人錯憶窮愁日,愁日愁隨一線長。其二憶昨逍遙供奉班,去年今日侍龍顏。麒麟不動爐煙上,孔雀徐開扇影還。玉幾由來天北極,朱衣只在殿中間。孤城此日堪腸斷,愁對寒雲雪滿山。

蘇軾曾評價這位前賢說:「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

詩聖還有一首《至後》。

至後冬至至後日初長,遠在劍南思洛陽。青袍白馬有何意,金谷銅駝非故鄉。梅花欲開不自覺,棣萼一別永相望。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凄涼。

本詩雖為《至後》,但是創作年代卻在前,杜甫作於廣德二年(764年)冬至前後,當時詩人在嚴武幕府。此詩為故鄉未平,詩人遠羈劍外,觸景傷情,故借詩詠懷,抒發了詩人對故鄉、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從遣興到凄涼,詩意與失意,就在那一念間,詩人的思緒得到一百八十度的切換。

冬至日,讀詩聖的冬至詩,我們似乎更能理解這位偉大的詩人。

我們同情杜甫,因為他不羈的遭遇;

我們懷念杜甫,因為他不變的情懷;

我們欣賞杜甫,因為他勃發的詩情。

壯志未酬,憂國憂民,沉鬱頓挫,這些關鍵詞在杜甫身上得到了有機的統一。

閱讀杜甫,是對詩聖最好的紀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詞茶座 的精彩文章:

韓愈恐高、孟賈比慘、強盜索詩,唐朝詩人的黑歷史
向唐人學寫詠雪詩,這十四首神作奉獻教科書級寫法

TAG:詩詞茶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