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賢明:擁抱現代科技 讓古籍「活」起來

張賢明:擁抱現代科技 讓古籍「活」起來

張賢明:擁抱現代科技 讓古籍「活」起來

張賢明:擁抱現代科技 讓古籍「活」起來

廣東人民出版社古籍辭書編輯室里,張賢明和他的同事們已經被堆積如山的書稿完全淹沒。時值年底,大大小小的出版項目陸續進入結項階段,每天加班加點已是司空見慣。

但掰著手指數數今年要完成出版的書——《陳蘭彬集》(5冊)《黃天驥文集》(15冊)《岑春煊集》(8冊)《中國古典文學精品普及讀本》(14冊)《梁方仲遺稿》(5冊)……張賢明難掩驕傲,「這些結集出版資料翔實,文獻價值不可忽視,最重要的是,不管是研究者還是普通讀者,都可以接觸到這些珍貴的原典,古籍能夠真正『活』起來。」

這是張賢明進入廣東人民出版社的第十年,從稚嫩的出版新人成長為老練的古籍圖書編輯,他始終守著一方書齋,將更多的精品捧給讀者的同時,也在思索著古籍出版的「出路」。

「為他人作嫁衣」中的大智慧

成為一名古籍圖書編輯,其實並不是張賢明的職業夢想——按照長輩們的期待,是回到家鄉做一位中學老師。但中山大學研究生畢業後,他最終進入了廣東人民出版社,選擇了成為一名古籍圖書編輯,從此就徹底「進坑不想出來了」。

這條路並不好走。古籍出版是出版業中的一個特殊門類,但因為其專業性強、知識涉及面廣,對編輯的要求非常高——不僅要有版本、校勘、辨偽等方面的知識,還要廣泛涉獵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等知識。

他印象非常深刻,在參與編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清車王府藏戲曲全編》時,原來文字抄錄並藏於清蒙古車王府的戲本有1000多個,一千多萬字,但整個編輯團隊沒有人是戲曲方向畢業的。

為減少編輯過程中的知識壁壘,張賢明查閱了大量資料並惡補戲曲方面的知識,還到劇院觀摩戲劇的演出,通過電視、電台等途徑儘可能熟悉舞台形式和唱腔。《清車王府藏戲曲全編》出版後,總共20冊,順利通過了國家出版基金的結項,在社會上也獲得好評,學界高度評價其「不僅是研究明清時期戲曲、曲藝發展史極為重要的文獻資料,而且是一批具有較高文學價值的戲曲讀本」。

「埋首故紙堆」看起來枯燥乏味,但張賢明樂在其中。在他看來,編輯就是「為他人作嫁衣」的角色,對書稿,編輯提出有價值的意見被作者吸納了,並不能為讀者細緻察覺,但是這個『嫁衣』能夠做靚做精,讓書籍不留遺憾地面世,就是對編輯工作的最大回報。」

古籍要走出圖書館「活」起來

這些年,「轉型融合」成了出版界的熱詞。各種新技術、新平台、新包裝湧現,身處古籍辭書編輯室的張賢明「慢一拍」地發現,編輯也要成為「做得了策劃編輯、玩得轉技術潮流、幹得了營銷發行」的複合型人才。

「傳統古籍在普及化出版方面,做得非常不夠。」張賢明一再表示,這個是他所在團隊以後要努力的方向。

在他看來,中華五千年文明之所以沒有中斷,就是因為有大量歷史文獻的流傳,它們通過書籍等方式流傳至今,卻只能待在圖書館,古籍的深度整理和普及工作仍然任重道遠,「如何讓這些古籍、傳統文化更走近大眾,走出圖書館『活』起來,是我們出版人的一個大課題。」

在數字出版大趨勢下,編輯團隊也在擁抱著現代科技。在延續已有的古籍整理和深度整理的同時,他們一方面嘗試著將出版資源電子化和資料庫化,讓古籍整理的成果更方便地為讀者所用,一方面也在謹慎地摸索著新的可能。

「目前大多的古籍數字化產品,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對古籍整理內容的正確把握。」張賢明認為,不忘初心在古籍出版領域很重要,一些娛樂至死的態度對文化是極大破壞,「我們這個時代這麼做了,意味著下一個時代有可能按照錯的來傳承,貽害無窮。」

他們對於這個問題也常常爭論,把握好「轉型」的尺度並不容易,但新媒體的到來已經給傳統出版帶來更多想像和可能,「時代已經變化了,我們不去擁抱變化,就會落後甚至沒落。」這也是他們的共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中國最早的旬刊畫報《點石齋畫報》
舊書單里的傳承情懷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