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亞長期受中國統治,康熙皇帝憑啥拱手相讓?背後其實有三大原因

北亞長期受中國統治,康熙皇帝憑啥拱手相讓?背後其實有三大原因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影響深遠,不僅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無形財富,其文化還輻射到亞洲許多地區,身處東亞、北亞、東南亞、中亞的國家基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華文明影響。在這些地區中,東亞、北亞受中華影響最深。更為重要的是,在唐朝時,北亞地區就是安北都護府轄境,元朝時更是直接被納入嶺北行省。

元朝地圖

可是自康熙皇帝以後,形勢卻急轉直下了,一塊佔地面積偌大的土地,因為一紙條約,竟然被拱手相讓,實在令人詫異。其中究竟有何隱情呢?在子淵看來,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北亞」的主要部分都是如今蒙古國北部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雖然佔地面積廣大,但並不為古代中國所看重。

康熙皇帝讀書像

由於傳統社會都是以農業生產為主,在君主眼中,只有肥沃之地才值得爭奪。除了漢武帝征討匈奴發動戰爭之外,幾乎沒有君主會選擇去漠北開疆拓土,北亞乃是苦寒之地,又是蠻夷聚居之處,根本不適合漢人生活,也不適合農業生產。因此對於古代君主而言,北亞的地位過於雞肋,所以一向不受重視。

冬季的西伯利亞

其次則是統治成本過大。唐朝時,北亞屬於都護府轄境,進行羈縻統治,各個部落年年都會來長安納貢。這種統治模式雖然比較鬆散,但耗費的成本也比較低,正因如此,中原政權皇帝才願意將北亞納入勢力範圍。可是,並非所有的北亞部落都願意主動臣服中國,一旦中原政權出現叛亂、王朝更迭或是實力衰弱,北亞基本就會趁火打劫,對中原王朝來說,這都會導致大量支出。因此當沙俄搶佔北亞之時,康熙皇帝毫不猶豫選擇了放棄。對於康熙皇帝而言,為了一塊雞肋之地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是不切實際的,既然本來就沒有多少利益可得,不如直接棄之,省得日後還要為此勞神費心。

北亞布里亞特蒙古人舊照

當然,這一選擇其實也有削弱蒙古勢力的意義在裡面。眾所周知,蒙古人素來以武力強盛、民風彪悍著稱,滿清統治者對蒙古勢力一直有所提防。加上當時滿族人口稀少,只有幾十萬,一方面要防範漢人推翻政權,另一方面還要防止蒙古等北部勢力叛亂,所以對清朝初期的統治者而言,如何削弱蒙古勢力無疑是心腹大患。正因為如此,康熙皇帝才會在俄羅斯霸佔西伯利亞時果斷放棄北亞。畢竟當時的北亞深受蒙古勢力影響,兩者一旦聯合叛亂,勢力膨脹必然貽害無窮。所以康熙皇帝選擇用這一方式削弱蒙古勢力,以降低日後的潛在威脅。

《尼布楚條約》簽訂場景復原

結合這三點原因,再重新審視康熙皇帝在《尼布楚條約》中放棄北亞是有其用意的,絕非單方面的示弱或者愚昧。放棄北亞這樣一個舉動雖然吃虧,但也保障了清王朝的穩定,保住了滿洲龍興之地。至於蒙古部族,在失去了北亞以後,實力也大大削弱,一直為清廷所控制,即使真想叛亂,也就有心無力了。

參考文獻:

《清史稿》《清聖祖實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三國時期戰爭不斷,各路諸侯不共戴天,說穿了卻全是一家人
古代史上最神秘的守陵人,默默守護此墓近八百年,如今仍繼續堅持

TAG:趣觀歷史 |